韩军登高课例分析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0182321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军登高课例分析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韩军登高课例分析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韩军登高课例分析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韩军登高课例分析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韩军登高课例分析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军登高课例分析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军登高课例分析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高教学设计韩军执教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鉴赏本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悲凉、孤独的意境。赏析本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鉴赏本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悲凉、孤独的意境。从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三、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三、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愿意)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

2、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能)(投影画面并放音乐二泉映月)师(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进行诗人介绍: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

3、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本首诗歌师:这个老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杜甫)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二)整体感知1.学生一起随着音乐诵读一遍。2师问学生比较以前觉得今天读的怎么样?为什么很动情?明确:一是要理解诗的作者,要理解诗,也就是要理性地把握诗歌的内涵,这是诵读好的前期。

4、二是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三是语言、语调、表情、动作也很重要。四是音乐的烘托。师:音乐的烘托形成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凄楚、悲凉、悲伤、孤独等师:所有这些语言、语调、表情、动作、音乐,都可以叫什么呢?这些都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感性的)这是一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三)赏析意象,品味意境 1.鉴赏首联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明确:六种。风、天、猿、渚、沙、鸟。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十四字写六种景,体现什么特点?明确:分别用“急

5、”“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师: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想)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对比几首诗歌中的鸟: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

6、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杜甫笔下是“鸟飞回”,有几只鸟?一只,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明确: “回”说明鸟在盘旋。曹操的短歌行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这里写出了鸟的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什么?是作者的孤单无依。我们读的时候,就让我们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

7、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师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渚清、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师生共同读。2鉴赏颔联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要联系杜甫当时的境况来想。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晚年,人已老了。到了生命的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明确: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师: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

8、下吗?明确: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之意,言之成理即可。请学生设想他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心里的潜台词是什么?并请学生读读。(不同的学生理解不同,读出心中所理解到的即可。)师: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何不同?明确: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明确:“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

9、,不断的。“常”做客。 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为什么登台?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什么(时间)季节呢?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拖着什么样的身体?明确: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一家人去的,而杜甫却是一人前往。那时的杜甫已经暮年,又拖着病体。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足有八层愁。(以上问题逐个抛出,逐步引导学生)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家

10、乡,“万”“悲”“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生齐读、个别读。4赏析尾联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国难、连年的战乱)从哪知道的?(艰难苦恨繁霜鬓)这句诗怎么解释?苦,是什么意思?明确: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苦”字的解释从句法角度

11、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戒了酒的意思。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

12、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本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学生举例学过的些喝酒的诗句)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为什么?明确: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诵读指导: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

13、来。“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六、板书教学原理还原1、 音乐渲染,情境导入。采用故事的方式来导入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恰当地运用了音乐来渲染气氛,引领学生进入与诗歌相关的氛围情境当中去,将原本令学生头痛的诗歌学习变成了学生喜欢接受的知识,也为后面的朗读鉴赏定下感情基调。2、 吟诵诗歌,体验情感。整节课中,诗歌的吟诵贯穿始终,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韩军老师注重对读的指导,注重让学生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3、 回归文本,品味意象。在对诗歌的鉴赏中,韩军老师牢牢立足于诗歌文本,在鉴赏过程中抓住意象,注重分析意象背后的情感以及所构成的意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在与教师对话,同时也是在与文本、与诗人对话,在多重对话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实现自己生命中的情感体验。4、 师生互动,生成课堂。这节课是在师生的互动中生成的,韩军老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中形成对问题的看法。而这些问题都是源于文本而又是开放的,如:意象“给人什么感觉”“感受到什么”,学生在回答时只需说出自己体验到、感受到的感觉即可,教师则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预设性不那么强,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