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0173891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附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襄阳五中2017届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文综试题命题人:特约命题组 审题人:张国防丁治东王增峰考试时间:2017年5月18日9:00-11:30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成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

2、题目要求的。1. 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 诸子百家同根同源 B. 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 诸子百家相互融合 D. 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2. 秦

3、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A. 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 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C. 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 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是为了保证生产工具的顺利使用;对偷盗耕牛的判罪及规定牛的繁殖率,均是出于重视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这些规定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点睛:

4、本题的解答要注意材料中秦律的规定针对的具体事项:铁犁和牛耕,从铁犁牛耕与中国传统农业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正确答案。3. 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等,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 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答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参加科举考试应考者来源的广范性

5、来看,唐朝科举制进一步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不是反映等级差异,而是途径多样,排除C项;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沉重打击”说法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注意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应考人员来源的广泛性,多种类型的应考人员说明通过科举制选拔的官吏来自于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使得封建统治的基础得到扩大。据此作出正确选择。4. 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这说明明朝前期A.

6、政府对市镇分布进行合理规划 B. 地域性商帮具有明显的排他性C. 重农抑商使市镇经济陷入停滞 D. 农业对市镇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来看,农业的发展对市镇的兴起有促进作用;从材料中的“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来看,农业的现状对市镇又有一对的制约作用。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市镇的兴起与商帮无关,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5. 清政府下令不许地方绅士自行救灾,救济灾荒均以国家为主导,以免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

7、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这说明A. 民间救灾开始居主导地位 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 政府的救灾政策发生变化 D. 晚清中央权威趋于衰弱【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到了光绪初年,来自江浙等东南沿海的地方绅士,开始跨越江南,进入华北地区去救灾”来看,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有所削弱,出现了原来清政府不允许民间自主进行的救灾行为。故答案为D项。A项“居主导地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所述与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B项;发生变化的不是政府政策,排除C项。点睛:本题要通过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救灾活动的对比来确定正确答案,这种变化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应当是政治体制的问题。据此作出选择。6. 下表是李文

8、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中1930年北平底层市民从业统计表。男子女子职业类别人数百分比职业类别人数百分比车马业6414209%缝织业3605951%小生意2171925%雇工681123%夫役1631070%绣花作641057%军警队132867%缝穷(补衣服)54892%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北京地区的民族工业非常发达 B. 北京的城市化水平超前C. 北京的政治地位影响经济结构 D. 北京地区贫富差距拉大【答案】C【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北京底层市民从业主要以服务业为主,这是北京长期作为首都带来的结果,故C项正确;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达地区是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北京地区的民族工业并不发达,故A项

9、错误;民国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北京地区,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无法体现。7. 1933年,中共中央在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中提出,“除下层统一战线外,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或能实行上层统一战线”,“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某一部分实行统一战线”,“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随后,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这反映出A. 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 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D. 中国抗战的艰难性和长期性【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中共中央提出的正确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以及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

10、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说明中共领导东北地区的抗战,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8. 1952年和1953年,国家通过从各方面调集专业人员,提前一年毕业分配理工科大学生,采取大规模培训等办法,迅速壮大了中国的地质勘探队伍,其人数有二百多人发展到数以万计。这一措施旨在A. 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 完善地质勘探工作 C. 实现教育体制改革 D.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答案】D【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重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

11、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因此需要大批工业战线的技术人才。故答案为D项。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经完成,排除A项;BC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点睛:本题的解答要根据时间信息“1952年和1953年”,联系当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和任务来分析确定正确答案。9. 梭伦看到国家经常处在党争状态,而有的公民竟然漠不关心国事,听任自然,因此他制定一种特别法律对付他们,规定任何人当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份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A. 党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 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C. 城邦利益高于个人自由 D. 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答

12、案】B【解析】从材料反映的通过法律规定要求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来看,雅典公民作为城邦一分子的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党争与直接民主的关系,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0.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通过一个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对公众的看法加以提炼和进行补充,以这些人的智慧,使他们能最清楚地了解真正国家利益之所在。因此,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这段话旨在说明A. 采用间接民主形式有诸多优势 B. 代议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专业人士治国可避免多数暴政 D. 国家实行代议制的可能性【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通过一个

13、从公民中挑选出来的机构”来看,属于间接民主;材料中的“公众的声音会比他们自己直接表达更符合公共利益”,体现出间接民主的优势。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间接民主的优点并非只是避免多数暴政,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1. 19世纪初的英国,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是A. 工人阶级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B. 电力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C. 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 D. 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答案】C点睛: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本题的解答要

14、从时间信息所反映的问题来分析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12. 据统计,到1993年,联合国已向十多个国家派驻维和部队,人数达10万之众。联柬机构(联合国托管柬埔寨)实际上控制了柬埔寨的军事、外交、财政和治安大权。这从侧面说明了A. 当今世界需要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 B. 冷战后联合国已具有绝对权威C.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主权危机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答案】A第卷(非选择题共160分)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存有“变易”的优良传统,起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基本思想之一就是变化发展韩非把历史演变过程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以及当今之世几个阶段

15、,提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社会变革论断唐代的柳宗元不自觉地承担起封建社会前期历史变易观的总结工作,形成重“势”的历史发展观,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有着自己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摘编自赵璐、柴文华论近代中国进化论的思想渊源材料二中国古代变易思想始终未能摆脱直观性和猜测性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生产和手工操作方式,闭关自守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直观式经验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不注重思维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因此,中国古代的变易思想是建立在经验和直观的基础上,缺乏科学性,带有许多猜测的性质。赵璐进化论与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材料三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