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ha****o 文档编号:110172978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浠水实验高中2017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命题教师:段湘平 审题教师: 王水文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每题2分,共48分)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官僚政治 D族权政治2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D思想领域百家争鸣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

2、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强地方权力B巩固分封制 C打破世袭特权 D加强中央集权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国并行制5据大唐语林记载,某人请求玄宗开恩帮女婿王某科举及第,玄宗答应。负责科举的礼部侍郎将皇帝钦点王某情况报告宰相。宰相说:“科举是为国家取才大典,怎么能凭皇帝一句话,就把功名与人?”玄宗只好取消成命。这则记载表明()A.相权对皇权有制约性 B.礼部与宰相共管科举C.

3、科考不受皇权的干预 D.科举制度具有公平性6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A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B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C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D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7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 ( )A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B

4、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C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D票拟制度化8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A. 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 B. 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C. 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D. 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9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小农经济具有极强的稳定

5、性C小农经济生产工具简单 D小农经济非常脆弱10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这表明北宋时期()A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B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C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D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11近年来,土地流转成为热门话题,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A.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已出现 B.土地买卖相当频繁C.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1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

6、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男耕女织13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重农抑商的影响14吕氏春秋孟冬记载:“是月也,工师校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反映了当时( )A. 官营作坊主要生产祭器 B. 民营手工注重质量信誉C.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D. 器物制作

7、不得过于奇巧15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两则材料表明( )A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B“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C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D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16“万历年间,浙江崇德县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坊须数十人,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劳作,佣值二铢。”该材料明确反映出该时期()A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商业十分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工商业市镇兴起17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8、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D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18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B.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C.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D.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19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

9、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A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C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20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 )A信仰重建的完成 B思辨化的趋向C伦理纲常的弱化 D普及化的实现21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

10、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B社会分化加剧 C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D民本思想盛行22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夏四月,天气异常,黄雾四塞终日。皇帝为之惊心,询问大臣,大臣回答这是因为“阴盛侵阳”,上天示警所致,“今太后诸弟皆以无功为侯”,不符合高祖皇帝留下的规矩。于是,太后之弟王凤不得不上书辞职。汉成帝也承认自己在这件事上是有过失的,因此造成了这种异常的天气。由此可知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 “天人感应”说深入影响朝政外戚专权引发朝臣不满 皇帝重用外戚力图削弱相权A B C D23某思想家强调伦理认知的关键深植在道德本性之中,之所以有时会违背道德本性,是因为“

11、物欲牵蔽”,该思想家是()A. 董仲舒 B. 孔子 C. 李贽 D. 王阳明24顾炎武在日知录周室班爵禄中说:“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故班禄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这一主张()A.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 强调了爵禄制度的合理性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D. 继承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二、非选择题25(25分)社会转型一般是指社会变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变动和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

12、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于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吞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材料二.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全球通史材料三: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

13、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材料四: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图(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具体表现。(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6分)(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中国却“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种差异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13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几大要素:一是社会化大生产;二是技术推动;三是充分的商品化经济;四是本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有自己的土壤。明清时期“中国除了技术不够发达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所需的物质条件都已具备。” 据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论证上述观点。(对材料中的观点赞成、反对或其它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