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中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13852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中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8高中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8高中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08高中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08高中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8高中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高中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姓名 成绩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6 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霎时(ch ) 参差(cn) 脉脉(m ) 脉相承(mi) B独处(ch ) 幽僻(p ) 煤屑(xi) 梵婀玲(fn)C颤动(ch n) 颤栗(zh n) 纤夫(qin) 令人咋舌(zh)D乍看(zh ) 宛然(w n) 胸襟(jn) 曲高和寡(q)2、下列词语中设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寂寞 幽辟 弥望 缕缕清香B缈茫 宛然 歧韵 平平仄仄C嘻游 瞥见 镶嵌 急不暇择D嫩绿 攀缘 峻峭 恍然大悟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2、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 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D “行啊, ”小王停了一会儿说: “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4.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 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不到十足。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 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A幽静 品尝 软弱 B幽僻 品尝 柔弱C幽僻 赏玩 柔弱

3、 D幽静 赏玩 软弱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 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叶干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散文,就像这这山谷的“岩滴” 道旁的“野花” ,引人从一个极小极细的“平凡处所” ,走进一个丰富而 的“极乐世界” 。A凌驾 颜色 深邃 B耸立 颜色 深沉C耸之 色彩 深沉 D凌驾 色彩 深邃6、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句是 ( )A苏州江河湖泊鳞次栉比,纵横交错,不愧是 “东方威尼斯” 。B这桂林山水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呵,称它“甲天下”实不为过。C幻想虽然美丽,但是它扑朔迷离;咱们还是实际一点好。D

4、退休后,张大爷的火暴脾气没有了,对任何事物都抱着随心所欲、听其自然的态度。7、选出与其他几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8、 荷塘月色一文为了突出渲染清幽静谧的氛围,作者写道:“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动静巧妙地统一起来。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C.桥响犬遥吠,亭空人散眠。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9、对下

5、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排比 对偶 比喻)B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10、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 ( )A.抽刀断水水更流

6、,举杯消愁愁更愁。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C.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D.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档。大朵、小朵单瓣、复瓣,红、黄,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 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

7、。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以为,这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对炎炎赤日毫无保留,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热情,愈加旺盛。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作为单独的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这么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成熟了的花蕾在等待开放。 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

8、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的、成熟了的花蕾。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花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充沛,不遗余力。尽管单独的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从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慵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日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等到秋霜肃杀时,它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9、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呵!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1.太阳花“经久不衰”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两点。2在第 7 段中,作者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请回答:(1)“科学的”表现在 ;(2)公平的”表现在 ;(3)“友爱的”表现在 。3、文章的结尾说,“太阳花给予的启迪,无疑是有益的”:这个“有益”的“启迪”指的是什么?4下边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标题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中的 生机勃勃是对整体太阳花言;,是对整体太阳花

10、世界,太阳花事业的赞颂,并不是对单独的太阳花的赞美。B文中加点的两个“闪” 字都包含着行动迅速的意思,而是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第 l 段中的“闪”生动地描写了太阳花闪光的美好形象,第 6 段中的“闪”贴切地发现了太阳花甘心让位给新生者的高尚精神。C在第 3 段中,作者是对自己 “起初”关于大阳花的片面认识进行了肯定的阐释,意在赞扬太阳花在炎炎烈日下仍能保持其勃勃生机。D文中对单独的太阳花的描写 ,流露出作者对它生命短促的伤感情绪,但借此却说明个体生命只有融于集体。才能体现生存的价值。E文中加线的一段文字,运用拟人、衬托、排比等修辞手法,赞美暴烈阳光下的太阳花。F本文通过对太阳花从开到谢乃至孕育后

11、代的全过程的描写,歌颂了太阳花热爱自己短暂的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古汉语知识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子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庐冢(zh ng) 无物以相之(xing) 有碑仆(p)道B 修楔(x) 音谬(mi) 酾酒临江(sh )C 瑰怪(gu) 愀然 (qio) 横槊赋诗(shu) D彭殇(shng) 窈然(yo) 既往不咎(ji )2下列加点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舍于其址 (舍:建屋)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寸分之一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大游之乐也 (得:能够)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挟;挟持)3下面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项是 ( )A王维宁摩诘,盛唐许人

12、、画家,与盂浩然齐名,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苏轼曾评价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B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作者王羲之 东晋时人,世称“书圣” ,后人评论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C王安石,宁介甫,号半山先生。北宋政冶家,文学家,他的游褒掸山记按游记的传统写法,描绘了褒禅山的优美风光。D “一门二父子,蛾眉共比高 ”说的是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撤三父子。4下列“其”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是 ( )A唐浮田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距其院东五里D其孰能讥之乎二、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1)比好游者不能十一。古义: 今义: (2)于是余有叹焉。

13、 古义: 今义: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 今义: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 今义: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 今义: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答。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本、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