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09659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6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6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6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6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6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6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6 年稻飞虱爆发成灾的原因及思考江北公司生产技术部2006 年公司种植水稻近 3 万亩,比上年增加了 1.7 万亩,犯人自种面积 7150亩,职工自种面积 21820 亩。农业犯人劳动力 274 人,农业职工 146 人,人均负担 70 余亩,以单季中稻为主。在各级党委的有力领导和公司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较好的完成了今年的“三夏”工作,抢住了水稻的移栽季节,加上同期气候条件较好,光温资源丰富,有助于今年的水稻生长,前期水稻生长产呈现出多年少有的喜人长势,种植管理中的问题没有得以显现,监狱、公司上下普遍对今年的农业生产充满信心和较高的期望。但是水稻生长的中后期,受今年东南沿海多次台风登陆,

2、尤其是月日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桑美”的影响,加之本地气候与耕作栽培措施有利、前期水稻生长旺盛、病虫害发生基数高等多种因素影响,2006 年我地水稻纹枯病、稻飞虱持续特大爆发,其危害时间之长是历史少见。面对猝不及防的病虫灾害,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和领导下,群策群力,和病虫害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斗争,虽经监狱、公司干警职工的共同努力,但稻飞虱危害仍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损失之惨重是我们没有预计的,重大的灾情也暴露了我们公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弊端以及水稻生产管理中的各种问题。痛定思痛,总结教训,正本清源,缕清今年来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稻飞虱爆发成灾的内外原因,完善公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确定有效的先

3、期病虫害预警方法和防治措施,为公司今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管理和技术安全保障。一、06 年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稻飞虱发生特点今年我地病虫害发生总的情况是:水稻病虫大发生,水稻纹枯病、稻飞虱“一病一虫”在水稻的中后期持续特大爆发,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中等至偏重发生。稻飞虱发生特点:虫害发生面积广,增殖倍数高,田间密度罕见,持续时间长,防治难度大,一般药剂防效差,难以控制其扩张蔓延,穿顶时间早,倒伏面积大,虫害引发病害,纹枯病发生重,特别是虫害引发的小球菌核病等造成的水稻后期青枯加重了灾情,危害损失惨重。二、稻飞虱大爆发的原因1、稻飞虱虫源迁入早、虫量多、基数显著偏高。我国直接危害水稻

4、的稻飞虱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他们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不能越冬,每年我地的初始虫源都系从南方迁入。06 年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稻飞虱虫量发生之早、虫量之多、范围之广远远的超出了常年,增加了后期大爆发的虫量基数。2、适宜的气候条件,多次台风登陆,有利于稻飞虱的迁入和繁殖危害。06 年 7 月 15 17 日 台风“碧利斯” ,26 28 日台风 “格美”分别在我国沿海登陆,影响我省,出现了小到中雨,局部大到暴雨的天气,导致了稻飞虱的迁入和落地。8 月上旬我省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低,有利于飞虱在我省的繁殖,8 月 10 日超强台风“桑美”再次在我国东部登陆,再次影响我省,大量稻飞虱随之铺天而来,加

5、之本地已有的虫源基数,随之出现了爆发成灾的现象。3、农业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加之今年温光资源丰富,水稻长势普遍良好,虫害食料充裕。随着农村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的一季中稻面积最近几年连续增长,原本早期迁入(7 月上中旬)并繁殖的一代稻飞虱(特别是短翅型成虫、若虫)因早稻收割大批死亡且与早稻的黄熟期相遇而营养不佳,但在单季稻上却得以连续繁殖。水稻的营养条件良好,一旦早期防治不当,虫口数量极易迅速增加,单季稻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的混栽,还为稻飞虱在不同类型田间转移危害创造了便利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发生。今年水稻移栽后,6 月、7 月、8 月连续三个月气温

6、较往年偏高,光照时数 6 月份较历年偏高,7 月、8 月接近历年的水平,丰富的光温资源,肥料利用率要好于往年,促进了水稻的生长,今年的水稻前中期呈现了多年少有的高产长势。为稻飞虱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气候环境和充裕的饲料。4、防治质量差,用药不适时,虫源基数未得到有效的抑制。目前防治水稻害虫除常规的背式喷雾器外,还有部分的机动喷雾器,在水稻破口抽穗以后,水稻生长旺盛,田间郁闭严重,普遍情况下,防治水稻害虫由于药液只喷在水稻植株上部,只能较好地防治穗颈瘟、纵卷叶螟以及部分螟虫;而水稻的中下部的稻飞虱很少接触药液,因而药剂对其防治效果很差。三代稻飞虱防治时,都是与稻纵卷叶螟、螟虫进行一起总体防治,

7、而真正适期防治时又遇台风和降雨,影响了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虽然进行了反复的多次防治,但对稻飞虱的防效明显不佳,田间稻飞虱的残留虫量一路走高,居高不下,虫源基数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5、稻飞虱抗药性增加,水稻品种普遍抗虫性差。一般认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东亚广大范围内迁飞的习性可延缓其对农药抗性的发展。然而,目前防治稻飞虱的吡虫啉、扑虱灵两种当家农药,除了在我国稻区长期大量使用外,还大量出口到越南等稻飞虱初始虫源地,整个迁飞范围内的稻飞虱均受到稳定、持续的选择压,抗药性发展迅速。近年来,抗稻飞虱的水稻品种选育普遍不受重视,为稻飞虱的大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近年向越南大量出口杂交稻种子(一般都是感虫

8、) ,正在取代对褐飞虱具有抗性的国际水稻品种,可能是初夏迁入我国的初始虫源增多的原因之一。6、对稻飞虱的警惕性降低,痛失防治时期。前期预防不到位,“压三控四保丰收”的策略没有用好,以致田间虫口基数没有降下来,给后期暴发奠定了基础。 “压前控后”是稻飞虱的重要防治策略。近十年来,因杀虫剂扑虱灵、吡虫啉的良好防治效果,在管理部门、技术人员以至种植农户中普遍存在着“有这两个农药,稻飞虱已不成问题”的麻痹思想,加之褐飞虱连续多年普遍发生不重,放松了警惕性。许多地区错失在防治适期(8 月上、中旬)的防治机会,致使后期虫口数量猛增,防治难道增大,甚至完全失控,一度造成主要防治用药在市场上脱销。出现了“有什

9、么用什么”的盲目用药局面,不但增加了防治成本,而且防治效果差,严重污染稻谷和环境。7、吡虫啉、扑虱灵单剂及其复配剂的长期、连续使用, 也导致飞虱对其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据有关资料报道:由于吡虫啉、扑虱灵单剂及其复配剂的长期、连续使用,导致稻飞虱对其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室内测定其耐药性(抗药性)达到 50-175 倍,据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专家对南京市浦口区稻飞虱成虫对吡虫啉抗性研究,抗性水平已达 70 倍左右。综上所述,2006 年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迁入量大加上今年连续多个台风登陆后西行北上所形成的大范围长时间的后期迁入是暴发的基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气候条件是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而耕作制

10、度和栽培方法的变化、害虫自身致害力的变化、长期滥用农药造成的褐飞虱抗药性和再猖獗、加上防治技术不到位,防治质量差、用药不适时、药剂不对路所造成的防治失败更是推波助澜,形成了 2006 年空前绝后的大爆发局面。三、稻飞虱防治失败的原因稻飞虱的“发生”与“成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发生程度取决于迁入的虫源数量及迁入后的食料条件、气候因素和田间防治措施等多种因素;而是否由此造成一定范围或程度的灾害则包含更多的人的主观因素,这取决于对稻飞虱发生的监测与防治措施及其效果。稻飞虱历年就是我地重点监测虫害和防治重点,本应该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思想上常备不懈,在技术上和物质上有充分的准备,但是我们没有

11、做到,导致了 06 年稻飞虱的大爆发并造成严重的灾害,的确发人深省。1、从技术层面上看,基础预测预报工作做的不到位。由于稻飞虱越冬场所在南方稻区,加上该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虫情变化莫测,对其严格的监测是有效防治的前提。但是这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社会上各级虫情监测网络机构也是网破人散,即使存在的机构也是勉强支撑,惨淡的运行,更不用说我们公司的情况了。另外由于稻飞虱的迁飞性,虫情在稻田内以及田块之间分布都具有极不均衡性,因此,虫情调查有别于非迁飞性害虫,必须做到定点调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测报部门与生产单位调查相结合,但是这些方面都是我们没有做到的。2、各级各部门思想上对稻飞虱的危害认识不够,

12、导致虫情防治指挥上反应迟缓。早在 7 月下旬,根据外面的植保信息,技术部门了解到今年的稻飞虱为大爆发,并发出了虫情警报,8 月 15 日,在公司上旬的农事指南上再次发出特大警报,但究竟虫情有多重,危害有多大,普遍认识上都没有底,以为就是象往年一样,没有引起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重视,防治指挥上仍然还是按照老办法进行,没有采取特殊的措施,等到后来认识醒悟过来,再采取措施为时已晚,结果虫情发生恶化,导致防治失败。3、具体的技术指导工作力度不够,各级党委和相关部门督促不力。尽管公司技术部门以多种形式下发了防治指导技术意见,通过电视等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并派出大量技术力量到田间进行现场调查和指导,但是

13、和稻飞虱大爆发的虫情相比,仍感指导工作力量单薄,力度不够。由于前期各级党委和相关部门的认识不够,估计不足,当然就督促不力,没有象地方政府把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摆在当时工作的首位,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最佳防治时期。4、防治技术措施上落实被动,职工普遍的防治积极性不高。针对稻飞虱的大爆发,各级业务指导部门都提出了多种防治措施,但是由于水稻前期长势好,田间操作困难,劳动强度大,机械和人工喷雾都流于形式,药物没有触及害虫。敌敌畏的熏蒸也是在田间还有明水的情况下,就匆匆用药,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用药不到位,劳动力成本增加,虫害没有抑制,不少职工产生了“飞虱打不死”的想法,有了不想防治或放弃的念头,严重影

14、响了防治的主动性,不少职工要干部督促打药,帮助请劳力打药,防治的主体转到了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身上,他们不得不担当起防治的重任,尽管他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没有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打赢飞虱这场战争的。5、大爆发初期,对口防治农药紧张,够药困难,延误了防治时机。今年稻飞虱空前大爆发,范围之广多年罕见,而且来势猛,一时导致农药市场的主要防治药剂敌敌畏供应紧张,由于我们公司水稻面积大,药剂需要量大,不得不异地购置,前后购药时期用了好几天,加之我们特殊的农资供应体制,最后施用到田间已经是 67 天后的事情了,贻误了最佳防治时机。6、虫灾发生面积大,防治方式原始,劳动力紧张,防治力量明显不足。我

15、们的职工农场,每个职工管理 100200 多亩稻田,可是防治手段还主要依靠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大型施药机械不足,落后的防治手段与规模化的职工农场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大面积作业的需要,更不说做到及时快速的施药。加之稻飞虱的广泛发生,社会上劳动力雇请紧张,漫天要价,造成了常规的防治手段都不能进行,我们的防治力量和稻飞虱的大爆发相比明显感觉不足。四、灾害过后带给我们的思考 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对有效的控制今后的稻飞虱及其它主要病虫害十分重要,应采取以下对策:1、提高对水稻毁灭性病虫灾害的认识,制定科学的防治预案,做好技术和物质的常年准备。 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自然依赖性,农业生产虽然也是一个经济再

16、生产过程,但与其他行业有本质区别,农业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对自然要素的依赖是农业生产最为本质的特征。水稻生产是我地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其生产过程的异常气候、病虫灾害变化多端,“两虫两病”是我地的主要毁灭性病虫害,其发生、爆发没有规律,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不得掉以轻心,每年要有完善的预防、防治预案,做好技术和物质上的准备。2、坚持既定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和“压三(代)控四(代) 保丰收” 的稻飞虱防治策略。我地稻飞虱主害代为第四代,而第四代危害又正处水稻生长的后期,施药难度较大。因此,用药压制第三代虫口基数,对控制第四代暴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法是在 7 月底至 8 月上中旬(根据当年当地虫情发育进度而定),采用高长效药剂喷雾,或结合防治螟虫等采用锐劲特防治,药效均长达 40 天左右,可有效地控制第四代稻飞虱的暴发。3、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充分利用现有媒体,加强和外界的信息沟通。由于褐飞虱越冬场所在南方稻区,加上该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虫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