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1007462 上传时间:2017-10-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年4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05年4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05年4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05年4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05年4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年4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5年4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2005 年 4 月如皋市实验初中初三月考试题语文试题班级_ 姓名_ 学号_一、(21)1、根据拼音写汉字(4)b 益 dn 误 ch 形 fi 话 祭 s 造 y 鱼 lun hn 菜 2、用课文原句填空 (9)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_,_。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在行动上磨练的句子是_。捕蛇者说一文用互文的手法表现差吏逼索租赋的凶狠残暴:_,_。“吾尝疑乎是”中的“是”指“_”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_,_ _,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3、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2)A、 生于忧患,死于它乐 中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针对君主而言的,从正面论述国君治理国家也需要经受内外方面的艰苦磨练这一道理。B、 捕蛇者说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 “役”之“利”与“赋之不幸”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反衬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中心。C、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近似于现在的杂文、杂感且重视文采。D、 统筹方法一文,作者华罗庚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接受比较深奥的道理统筹方法,运用了设例子、配图表等说明方法, “设例子”是作者按照说明的

3、需要特地设计的,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设例”也属于举例,但与一般的“举例子” 有所不同。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2)A、她那一湾秋水闪耀着诗一般的深情,显然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B、凡重大决策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C、用尺规作三角形,在许多书中是作为基本作图的。D、对学生会提出的建议,我们举双手赞成。5、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使语言连贯( )(2)有智慧的书,是每字每句都如珠玉似的晶莹,可以启发人的心灵。“读书得间” ,就是智慧的表现。然而这类书多极了,读者要不浪费时间,就不能不精为选择。须知著书固要智慧,读书也要智慧。中学

4、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无智慧的书,往往材料堆积得和蚁丘一样,议论虽多,见解毫无。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排列后的顺序为囗囗囗囗囗囗。 (只写句子序号)6、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招贴画,按要求答题。(2)二、现代文阅读(28)(一)阅读短文,完成 7-13 题(14)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木片上,叫做简或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 5 寸至 2 尺长) ,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或用漆写,每片可以写 8 到 14 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

5、丝绳或者皮带串编起来,叫作“册” ,也可以写作“策” 。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简牍中间穿上一条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简牍的皮条翻断了多次。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叫做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 “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 , “读书破万卷” ,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种书比起竹简来,轻便多了,但它的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7、加点字与“手不释卷”的“卷”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1)A、所以也叫卷轴 B、它可以卷起来C、开卷有益 D、读书破万卷8、举出与“牍”这个字读音和构字方式相同的两个

6、字_,_(2)9、竹简和竹片的区别在于_,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解释“简”这个概念简:_(2)10、 “传说孔子因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这一句可概括成一个成语:_,这个成语后来形容_。作者引用传说的目的是_。(1+1+2)11、 “每片可以写 8 到 14 个字”中的“到”能否换成“或” ,为什么? (2)12、选段主要运用了_、_、_等说明方法。(3)13、对所选两段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说明我国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B、介绍我国早期书籍的材料竹、牍、帛。C、介绍我国早期的书籍 简牍(策)和帛书的形式、创作方法及特点。D、说明竹简、木牍和帛书才是

7、早期正式的书籍,而在此之前出现的甲骨文只是“书籍的雏形” 。(二)提醒幸福,完成 14-18 题(14)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结识了一位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骗子。你取得了一些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心你的人就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乐中的时候,自己不停的对自己说,千万别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我们已经习惯了提醒,提醒的后缀词总是灾祸。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满淡淡的贬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

8、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的一切准备。当我们大睁着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在许多夜晚,风暴始终没有降临。我们辜负了如银的月光。风暴终于姗姗地来了。我们怅然发现,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有用的。事先能够抵御的风险毕竟有限,世上无法预计的灾难却是无限的。战胜灾难更多的是靠临门一脚,先前的惴惴不安帮不上忙。当风暴的尾巴终于过去,我们回到凌乱的家园,气还没有喘匀,新的提醒又智慧地响起来,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面对灾难的从容,我们只是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

9、们太忽视提醒幸福。请从此注意幸福。幸福也需要提醒吗?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上当受骗,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许他们认为好的东西你自会珍惜,犯不上谆谆告诫。也许我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善意的指点我们逃离未来的苦难。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的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的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感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的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

10、不断的训练。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比我们想象的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才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我们要提高对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尽情地享受每一分钟。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啊!所以,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

11、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14、第三自然段中“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一句中加点的“皓月”和“风暴”分别有什么含义?(2)皓月:_风暴:_15、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提醒幸福”的理由。(3)_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中学语文中考高考资源网 全部资料免费下载_16、文中画线的句子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1)_17、在理解的基础上,依照横线前的例句,再各写一个句子。(4)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

12、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_;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幸福是_。18、对本文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A、文章开头反复强调人们已经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是为了强调提醒的重要。B、对灾难的恐惧并不能消除灾难,战胜灾难靠的是应变和从容不迫的心态。C、本文善用比喻。例如用“ 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才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它”形象地说明幸福离我们很远。D、 “没有人预报幸福” ,是因为幸福靠争取,不像灾难可能从天而降。E、作者认为丰收的季节,人们应该渲染喜悦,享受幸福。三、文言文 (51)19、给粗体字写上拼音(8)傅说_ 法家拂士_ 一箪食_ 蹴尔而与之_20、填空 (8)孟子是记录_时儒家大师孟子及弟子的关于政治、教育、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_篇。我们所学的第三章鱼我所欲也阐述的“_”的道德观和孔子提倡的“_ _”(出自论语)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 (后两格均填四字成语)捕蛇者说选自_,作者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