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

上传人:km****68 文档编号:11007230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考作文考前辅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考作文考前辅导(教案)教学目标:1、 以201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为例,告诉学生中考考场作文常见的弊端,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能够引以为戒。2、 引导学生掌握考场作文的审题以及扮靓语言的一些小窍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还有几天大家就要迈进中考的考场。作文占了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很多同学提到作文就一筹莫展。作文是一个讲究积累沉淀的东西,但是也未尝没有技巧。掌握一些考场作文的技巧,也能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也许不一定能提高一个档次,但是增加两三分还是有可能的。今天,我们以常州市2014年中考作文为例,给大家讲讲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提分技巧。二、 分析2014年常州市中考作文。

2、1、 出示常州市2014年中作文题目。 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 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意、深沉的思考。请以“孩子与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说明: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 袭;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2、 作文分析初看这个题目,考生或许会轻松一笑:这篇作文不难写,不就是写晚辈如何尊敬长 辈,长辈如何关爱晚辈么?孰料,绵若无骨之下往往暗藏玄机,如果仅仅从这个高度构思 写作,那么必然在立意上就先逊人一筹,可要与一类文擦肩而过了。 细读作前提示就会发现,这段作前提示语对考生而言非常重要,它既为考生

3、的写作 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感情氛围,又点明了题目所蕴含的深刻 含义,将“孩子”与“老人”所承载的生命意义揭示了出来,为 考生选材立意、构思写作指明了方向。考生可以抒写“感人 的故事”,抒发“纯厚的情意”,展开“深沉的思考”总之, 这道题给高手过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孩子和老人,构成了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期间的历程 就叫作人生。孩子和老人这两个群体极富哲理与思辨的象征意味。一方面,孩子意味着新生、希望、创造、朝气蓬勃、百无禁忌;老人意味着衰老、 失 望、保守、暮气沉沉、经验主义。另一方面,孩子也意味着柔弱、浮躁、年少轻狂、年幼无 知,老人则意味着浑厚、安静、老骥伏枥、老马识途。 在当下社会,这两个

4、群体还分别存在着养老问题和独生子女问题,交织着隔代教育 的无奈、孩子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道德困境。老人和孩子还常常成为被忽略的群体、被 欺负和损害的群体于是,写作高手的机会来了:可以赞美老人的孩子心态,期待老 人以智慧指引孩子,呼唤孩子理解老人的苦心、欣赏老人的美德;还可以揭示这种代沟, 反思相关现象,呼唤某种变革;可以表达一种相互欣赏的赞美,表达一种相互融通的祝 愿;可以写成个体之间的故事,小中见大;可以是社会两大群体之间的相互映衬、相互发 现;可以上升到民族层面关于继承与创造、保守与开拓的哲学思考;甚至可以联想到一 个老大帝国和少年中国的时代定位等。3、 存在问题第一, 缺少对题目中的“孩子

5、” 和“老人”这两者所指代的范围的思考。 不少考生笔下的“老人”大多为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邻居家的某位长辈,而“孩 子”就是自己,然后就围绕两个个体间的亲情展开叙事、描写。不少考生的叙事还停留在 流水账式的层面,对于亲人间的事情缺少具体细致的观察和体悟,所以,笔下的亲情似 乎大同小异,没有特色。比如,奶奶都是体贴入微的,爷爷都是温和慈祥的,父母不在身 边的小作者感受着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千篇一律的叙述,暴露了考生写作中存在的 “概念化写作”的弊端,这样的文章很难以情动人。第二, 缺少对题目中的“孩子” 和“老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不少考生一边倒地将写作重心放到了“老人”身上,将大量

6、的笔墨用在对老人的具体 描摹和赞美上,一味地把文章打造成了赞颂“亲情”的主题作文。文章罗列出很多生活的 点滴,叙述老人是如何照顾幼小孩子的:有铺陈排比式的、有集中笔墨详写一件事的、有 以孩子的成长历程为线索的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个关爱后代、无私付 出的老人形象,刻画可谓充分而细致。但是,他们忽略了题目中的另一个关键词“孩子”。 其实,这个题目中的“孩子”与“老人”是一样重要的,它们就像天平的两端,只有两者都 被重视,才能够维持天平的平衡。第三, 缺少对文章立意的深入思考。 如果说对“孩子” 和“老人”所指代的范围的思考过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少考生 的选材,那么在众多反映“亲情”主题

7、的文章中,又有不少仅仅停留在了“亲情”层面,导 致文章从选材到立意都大同小异,这样的文章在中考阅卷中,只能成为大海中一颗平凡 而不起眼的小水滴了。不少考生没有深入思考 “孩子” 和 “老人”所代表的不同的人生内涵例如,因为年龄相差悬殊,必然导致“孩子”和“老人”在人生阅历、面对生活的态度、看待 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考生如果能这样理解,文章的档次就会得到极大的提升。第四, 缺少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语言直白。 不少考生通篇以叙述为主,例如,反复强调老人每天尽心尽力地照顾小孩,却不会选 择场面或瞬间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也有不少考生在描写过程中手法单一,只是通过外 貌、神态和语言客观地记录,

8、缺乏真情实感的体现,更没有想到运用环境描写进行烘托, 或运用联想、对比等手法提升语言表达的感染力;结尾部分也是蜻蜓点水般地用一两句 话收束,既没有精彩的、发人深省的议论,也没有真诚动人的抒情,没有起到升华主题、 感动读者的效果。三、 指点迷津引导:中考作文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审清题目、读懂想透;其次要精心雕琢语言,推敲如何表达。(一)审清题目,读懂想透。首先,要审好文体。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注明“文体不限”,或者“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总之,是放开体裁 要求的,让同学们有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是, “不限”也不是绝对的,有时题目本身的特点 就决定了文章特别适合某种文体。 比如“十六岁的我”最适合写什

9、么文体呢?当然最适合写洋溢着青春激情的抒情散 文。如果写议论文、说明文,就不太好下笔。再比如 “说谦虚”,一看就知道必须写议论文了。 有些题目似乎一下子看不出应该写什么文体,或者说哪种文体可以写,这就需要同学们选 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比如 “孩子与老人”这个题目,如果写记叙文,就得叙写孩 子和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或者描绘孩子和老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或者从孩子与老人的矛 盾冲突中展示某种哲理的思考等;如果写议论文,就得从两者的关系中提炼出一个鲜明的 论点,然后围绕这个论点进行论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现在,有一些地区的中考作文不再笼统地标明“文体不限”,而是明确要求

10、写“记叙 文”或“议论文”,对此,同学们在审题时就更要注意了,一定要按照题目规定的要求来写 作,不得擅自改变文体。 其次,要审好人称。 人称是题目的基本信息。中考作文命题一般更关注同学们的自我成长与心灵世界, 所以,题目里往往有“我”,如“我眼中的色彩”“我依然_” 等。即使题目中没有出 现明确的人称,同学们在写作时也要尽量写“我”的经历、见闻和感受,这样更符合中考 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如果题目中出现了“你”,那么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处理好两个人称之间的关系,要确 定好重点。如“好想握住你的手”“你误会了我”这样的命题,对叙述者的口吻就有特别的 要求,必须强调对“你”的感情倾诉。 如果题

11、目里不是“我”,而是“我们”,如“我们的班级”“那一刻,我们_”,这类作 文就特别要突出“们”,要突出群体的形象。 像“孩子与老人”这样的题目,人称该如何处理呢?首先,要准确定位,明确是以老人 的口吻写还是以孩子的口吻写;其次,要确定是从个体的角度写还是从群体的角度写。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再动笔,在人称上就基本不会出现错误了。 第三,要审好范围和句式。 审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最近几年,为了防止套作 和抄袭,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提出限制,对这一命题趋势,同学们必须加 以特别关注。 例如: “请以初中生活为素材,以你在我心里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以

12、初中 生活为素材”的限制, “你在我心里”的选材可谓海阔天空,题目中的“我”就可以是非作 者自己,比如,可以虚拟“我”为树叶,树叶对树根说“你在我心里”。但“以初中生活为素 材”“我”就只能非作者本人莫属了,如果虚拟成别人,就跑题了。 审句式就是看题目是用什么句式表达出来的。如果题目是简单的词语,如“回家”“歌 声”,那对句式的审查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题目里出现了关联词语,或者题目是由两个小 分句构成的,那就需要辨析内部的联系了,是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还是并列关系呢? 例如“生活因思考而精彩”,题目的意思就是“生活的精彩来自于思考”,精彩是结果, 思考是原因,两者是因果关系。写作时,就必须说清楚你

13、是如何思考的,又获得了怎样的精 彩,两者要兼顾。再如 “孩子与老人”这道题,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行文时,同学们就 要写清楚两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孩子” 和 “老人”缺一不可,如果只写一方面,就是偏题。(二)精心雕琢语言,推敲如何表达。首先、多用描写,让语言充满鲜活的美感。 描写是使语言鲜活的重要手段。要使语言摇曳多姿、精妙亮丽,同学们就必须在描 写上见“长”。 例如,有一位学生对父亲的鼾声做了这样精彩的描写: “老爸一躺下,准有鼾声,而且 像一支曲子,很美。开始的嗡嗡声似蜜蜂采蜜,接着的轰隆声如雷声滚滚,到后来的 呼哧 声,就像小狗喘气。有前奏,有高潮,亦有尾声,如此循环往复,真是妙极

14、了。”如此 惟妙惟肖地描写“鼾声”,使文字显得摇曳多姿,非常富有吸引力。 其次、善用修辞,让语言富有斑斓的色彩。 修辞的作用在于修饰和调整语言。有人称修辞为“魔杖”,说它点到哪里,哪里的语言 就亮丽起来。比喻、拟人可以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可以使语言富有气势和节奏;对偶能 使语言整齐华美;设问、反问则能使文章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例如朱自清的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 地闹着”既富有颜色的斑斓热烈,又有音乐的灵动美妙。再者、巧借诗文,让语言饱含诗意的灵动。 在文章中适当地引用一些诗文、名言、谚语乃至优美清新的歌词等,既可以展示自己 深厚的文化积累,又可以扩大文章的

15、容量,使语言饱含深刻的意蕴,增强灵动感。 例如“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 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 丽江南”,这段文字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名句,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自豪和赞美之情,不但句式整齐,而且诗意盎然,富有感染力。 总而言之,精妙的语言既来自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也来自广泛的阅读和深厚的积累。 要使作文语言出彩,同学们就必须做到热爱生活、博学厚积,同时,要在具体使用语言的 过程中仔细揣摩、用心感悟,这样,写作时就会文采飞

16、扬。四、 范文引航孩子与老人清明,虽然有些年轻人忽视传统,但老人们还是会领着孩子去扫墓,既是向先人表达敬意,亦是上一堂家族观念的教育课。 伴着纷纷而落的清明雨,爷爷领着我和妹妹前去扫墓。年仅6岁、懵懂无知的妹妹看 着爷爷庄重肃穆的神色,略有所悟地收起了嬉笑的表情,感知了此事的严肃重要。(用对 比手法写出了清明扫墓时孩子与老人的不同心态)一边走,爷爷一边指给我们看远处的 坟:这里长眠的是叔公,那里躺着的是姑奶奶陌生的称呼从爷爷口中道出,带着岁 月的沧桑和悲凉。一直不服老的爷爷此刻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苍老,浑厚的声音中露出 一丝倦怠。贴心的妹妹伸出暖湿的小手,像一条小蛇游进了爷爷宽厚的大手。爷爷用力 地攥紧了些,慈爱地抚摩着她柔软的头发。(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形象的比喻凸显出爷爷 的历经沧桑和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