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1007226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第18课 魏公子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魏公子列传仁而下士的战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安釐王元年(前276)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当时魏公子威名远扬,各诸侯国十余年不敢出兵伐魏。信陵君救赵存魏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40万。秦又乘胜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的计划。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为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2、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保障了两国的安全。本文详细地叙述了信陵君从保存魏国的目的出发、屈尊求贤、不耻下交的一系列活动,着重记写了他在这些“岩穴隐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顾个人安危,不谋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窃符救赵”的历史大业,歌颂了信陵君礼贤下士、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思想品质。通篇洋溢着作者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一、通假字1直上载公子上坐同“座”,译为“座位”2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同“睥睨”,译为“斜着眼看_”3辞决而行 同“诀”,译为“告别”4北乡自刭 同“向”,译为“向着”5朱

3、亥袖四十斤铁椎同“锤”,译为“一种武器”二、古今异义1以公子为长者古义:有德行的人今义:年长的人2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古义: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公子颜色愈和古义:脸色今义:有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4以公子退让也古义:谦让 今义:让步三、一词多义1就2独3下4辞5无6存7过8之9以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留车壁邺壁:扎营驻守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袖:用衣袖子藏仁而下士 下:谦逊地对待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鼓:拿、弄直上载公子上坐 上:登上(2)名词作状语皆谦而礼交之 礼:用礼节北救赵而西却秦 北:向北西:向西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 椎:用铁椎2动词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从:使跟从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屏:使走开北救赵而西却秦 却:使退却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立:使立、让停留(2)动词为动用法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 怒:为发怒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今公子有急急:危急的事(2)形容词作动词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骄:傲慢地对待且公子纵轻胜 轻:轻视、看不起(3)形容词意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 急:以为急公子怪之 怪:以为怪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者也”表判断)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釐安王异母弟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省略宾语) 遍赞(于)宾客。(省略介词) 臣客屠

5、者朱亥可与(之)俱。(省略宾语) 可使(之)击之。(省略宾语) 3倒装句 (1)主谓倒装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正常语序: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2)宾语前置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正常语序:在安)何功之有哉?(正常语序:有何功) 请救于魏。(正常语序:于魏请救)(3)定语后置而诸侯敢救者。 (正常语序:敢救之诸侯)4被动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为所”表被动)而如姬最幸。(“幸”含有被动意味)1“窃符救赵”这段故事,波澜壮阔,险象环生。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是如何做到的?明确:渲染紧张气氛邯郸被围,赵国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求救,魏王惧秦威胁,“使人止晋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设置悬念公子力劝魏王不

6、成,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读者不禁为之担心。出人意料的是,对公子以卵击石的方法侯生并不阻拦,辞行时只是说“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情节发展到这里为之一顿,读者心中充满了悬念。蓄势侯生比读者更了解公子:“吾固知公子之还也。”原来侯生使用这种特殊的方法锻炼公子的性格,使其冷静思考。这一波折为下文侯生献计蓄势。结局当侯生推荐朱亥同行时,读者已预感到故事前景:为了救赵却秦,老将军晋鄙将不得不被杀。真令人惊心动魄,公子也为之落泪。更令人荡气回肠的是,侯生以死来激励公子痛下决心完成大业。这层层波澜让我们目不暇接,感慨万千。2.关于侯嬴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如何理解?明确:首先,可

7、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己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道德观念,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其次,可以看做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侯生这里的死,不是无谓的,与刺客列传中田光的死意义相同,是有重要价值的,都是为了借以激励、坚定当事人的

8、信念与决心。他的死是促成信陵君救赵安魏这一历史壮举的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也有人认为侯生为信陵君出谋窃兵符杀晋鄙救赵国,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对魏王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作为洁身自好的侯生,为保住自己的声誉,也会自刎的。 3阅读全文,分析作者描写了信陵君哪些高尚品格?明确:品格解析礼贤下士作品一开始,首先用简洁洗练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信陵君的身份地位,接着突出他的性格特点,“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接着作者通过“自迎侯生”的典型例子,形象地写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谦而礼交之”的具体情况。急人之难救人之危当邯郸被围,赵求救于魏,而魏王畏秦

9、不救时,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决心“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一切把信陵君急人之难、救人之危的品质写了出来。仁爱思想当侯嬴为他策划“窃符救赵”,估计老将军晋鄙“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时,信陵君难过地掉下了眼泪;矫杀晋鄙后,他下令“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这些充分表现了信陵君的仁爱之心。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请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明确:侯生的忠诚和智慧,朱亥的骨气和义勇,都是传主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结果,所以这几个人物对表现传主起到了烘托映衬的作用,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传主礼贤下

10、士、知人善任、信守诺言、急人之困、仁慈惜才等美好品质。5司马迁为何着重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尚品德?明确:(1)从信陵君角度看:信陵君靠着贤士们的帮助,建立了他的功业。“窃符救赵”是在宾客们的帮助下完成的;信陵君在魏国,就是由于他的“贤,多客”而使得别国“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从作者自身角度看:通过这些事来反映他的一种社会理想,表明他的一种政治见解。他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必须要礼贤下士,广开才路,要让天下的贤士都到自己这个国家来,要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使自己国家的政治进一步达到像五霸、像三皇五帝那样的境界。贤能的信陵君史记中的信陵君“窃兵符,夺晋鄙军,却秦

11、救赵,成五霸之伐”,难怪后来赵王深情地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事实确实如此,信陵君在秦攻赵、赵“旦暮且下”的情况下,毅然矫魏王令杀晋鄙,夺军救赵。既救了赵,又避免了魏唇亡齿寒的命运。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又需要有多大的胆量啊!这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信陵君千百年来被人称颂的原因。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以运用到与“贤能”“果断”“眼光”“勇敢”等内容有关的作文中。精彩片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敬仰英雄的民族,也历来不缺乏英雄。从贩夫走卒到帝王将相,灿若群星。然信陵君文不足以扬名天下,武不足以定国安邦,官位不高,却能世世代代留下礼贤下士的美名,人们一旦谈论

12、起他,无不肃然起敬。后世百姓为了表示对他的敬意和对他一生忧国忧民的崇拜,将其安息之地“信陵”改称“宁陵”,以使这位贤达之士永远安宁地躺在这块土地上。时至今日,宁陵县县城的西北角,依然可以看到信陵君曾经开荒种田的那块土地、信陵君行宫后边的那条小河及贯穿宁陵县城十里长的东西大街“信陵路”,听到在“信陵路”上流淌着的关于信陵君的故事和歌谣为何?谦虚谨慎,礼贤下士,救危济困。信陵君正是这些精神的寄托者,理当被我们仰慕与学习。一钱不值灌夫,字仲孺,西汉时代人。他性情刚直,讲究信义,说出的话一定做到。他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而对地位比他低的,越是贫贱,他越敬重。因此,当时很多有才能而无地位的人都喜欢接近

13、他。灌夫喜欢喝酒,并且常因喝醉了使性子。有一天,丞相田蚡结婚,他喝了不少酒。一会儿,他走到田蚡的面前敬酒,田蚡说:“我不能喝满杯。”灌夫见他不肯痛快喝酒,便语带讽刺地说:“你虽是一个贵人,但也应喝完我敬的这杯酒。”田蚡还是没有干杯。灌夫讨了一顿没趣,就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敬酒。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任边境太守,后改任大中大夫)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灌夫心里本来有气,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立即骂灌贤说:“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在这里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的意思,而要说这人一无长处,或是一无是处,就说“一钱不值”或“不值一钱

14、”,亦即是毫无价值之意。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前243),名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魏安釐王元年(公元前276年)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号信陵君。生年不详,死于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都来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孟尝君(?前279年),名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田文的父亲名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异母弟。田婴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任齐相,封于薛。田文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平原君(?前253年),名赵胜,是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