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004843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秋高三第一次周考语文试题命题人:李春和 校对人:张宏瑞 2014.7.20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只需上交答题卡。第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是我们常引以为豪的。但诸多眼前的情景,又常常扫了人们生于“礼仪之邦”的豪兴,举凡需顺序办成而又没有强力维持的事情,参与者总会一窝蜂地乱起来。这样的场合里,别说寻不见礼仪的影子,相反倒可看到流

2、寇式哄抢的样子。这几年出洋观光的人多起来,但观过洋光的人,非但未见那里的“腐败透顶”,还大赞人家的文明礼貌,于是愈加叹息我们这礼仪之邦里的无“礼”了。 初时我也是忧心地大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更时常想念着“如礼如仪”的古旧时光的倒转。大凡心智正常的人,有谁不希望生活于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时代呢?于是常盯着那“礼仪之邦”做着美梦,盯得久了,却发觉先前对礼仪之邦里的礼仪只是误解。 自汉武始,我们就是唯儒独尊了,所以自那时便奉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礼自然是儒家的礼,也就是礼仪之邦里的礼。对这礼,至圣先师说“吾从周”,也就是说儒礼乃周礼。周朝确是重礼的,那是治国方略,“凡

3、治人之道,莫急于礼”。可等我们看一看周礼,知道那“礼”只是对君臣、父子、长幼、亲疏、贵贱之间界限的严格规定,里面尽是怎样祭天祭祖,君臣之间该怎样叩拜,官官之间该怎样说话,还有婚丧嫁娶该是怎样程序之类,这末后的一项至今我们仍在实行着。 受独尊的儒礼是极严格的,比如君臣之间的会见,必是三叩九拜,口呼万岁才行,否则即是犯上欺君,要将脑袋砍去。再如皇上衣服,即便那是最时髦的装束,别人也不可去追穿,不然也要砍头。至于官官之间怎样应酬接待,也有不能僭越的礼仪。现在皇帝和大臣的戏正在流行,要想知道礼仪之邦里的礼仪,不妨挑选点严肃的看一看。 最初的儒礼是没有百姓的份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是专用于庶

4、人的,而礼则是专由贵族官家来实行的。当然,后来儒礼(自宋朝始)也下了庶人了,至明清更得普及,其因在科举取仕,读书人多了,又必读儒书。但下了庶人的礼也只在读书人中流行。后来儒礼也有增加,但添加的仍不是现在的文明礼貌,而是限制女人的礼,贞节牌坊便是证明。 这便是礼仪之邦里的礼仪,而且被独尊了二千余年,结果呢,是儿子见了老子唯唯诺诺,“儿子的话在没说之前便已错了”,百姓见了官员则是战战兢兢,小官见了大官是小心翼翼,精心侍候,百官见了皇上则更是如履薄冰,唯恐言行违礼而掉了脑袋,女人则是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差不多就是古时“礼仪之邦”的全貌,而这样的礼仪又何曾完全地消失过呢?只是这并非人们

5、呼唤的现代文明礼貌罢了。 所以,在呼吁“礼仪”的今天,决不能搞“礼仪之邦”的恢复,人心的向古,应是建设新礼仪。1. 下列关于“礼仪之邦”里的“礼”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A.从当今中国来看,“礼仪之邦”中“礼”在我们眼前的诸多情景中荡然无存,如那些需要顺序办成而又没有强力维持的事情,参与者总是哄乱。B.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的中国,人们生活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彬彬有礼,也就是今天人们所向往的“如礼如仪”时代。C.“礼仪之邦”里的礼自然是儒家的礼,至圣先师所遵循的就是儒礼,儒礼在周朝是治国方略,“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D. “礼仪之邦”里的礼仪已经被独尊了二千余年,但是直到现

6、在也没有完全消失,由此可以看出其对我们的影响之深。1. B. (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有谁不希望生活于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时代呢?”“盯得久了,却发觉先前对礼仪之邦里的礼仪只是误解”说明这样的生活仅仅是作者的想象,并非事实。)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 随着出洋观光的人多起来,我们越来越发现国外的文明,越发凸显出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礼仪”的影子,显得无“礼”了。B.周朝的礼只是对君臣、父子、长幼、亲疏、贵贱之间界限作了严格规定,其中的某些程序至今还在沿用。C. 君臣之间的会见一定是三叩九拜、口呼万岁的,否则就犯了欺君之罪,由此可见受独尊的儒礼是极严格的。D. 儒礼的

7、适用对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由最初只限于贵族官家到后来的庶人,特别是明清时期,儒礼已经在百姓之间流行了。2. D. (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但下了庶人的礼也只在读书人中流行”。)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我们一方面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实,一方面又怀念“如礼如仪”的古代,这让我们对现实越发不满,从而渴望回到古代。B. 古代的君臣之间怎样叩拜,官官之间怎样说话,这些都有一定的礼仪且不能僭越,这恰恰能体现出儒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C. 到了明清时期,儒礼的内容也增加了不少,但仍不是现代文明,如限制女人的礼,如要女人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

8、大”等。D.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礼仪,但也不能搞“礼仪之邦”的恢复,而应该将“礼仪”赋予新的内涵,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3. A. (“这让我们对现实越发不满,从而渴望回到古代”属于“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幼敏惠,日记千言,为文立成。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调峡州夷陵县主簿,未上,抚之乐安多盗,监司檄谔摄尉,条二十策,大要使其徒相纠而以信赏随之,群盗果解散。改吉州录事参军。囚死者旧瘗以秸,往往暴骨。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郡民陈氏僮窃其箧以逃,有匿之者。陈于官,词过其实,反为匿

9、僮者所诬。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岁大侵,饥民万余求廪,官吏罔措。谔植五色旗,分部给粜,顷刻而定。知 袁 州 分宜 县 县 积 负 于 郡 数 十 万 岁 常 赋 外 又 征 缗 钱 二 万 余 谔 乃 疏 其 弊 于 诸 监 司 请 免 之 以 母 忧 去 寻 丁 父 忧 服 阕 除 干 办 行 在 诸 司 粮 料 院。迁国子监簿,寻擢监察御史。奏减袁州分宜、秀州华亭月桩钱。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迁侍御史,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讲尚书,言于上曰:“书,治道之本,故观经者当以书为本。”上曰:“朕最喜伊尹、傅说所学

10、,得事君之道。”谔曰:“伊、傅固然,非成汤、武丁信用之,亦安能致治!”因论及边事,上有乘机会之谕,谔曰:“机会虽不可失,举事亦不可轻。”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谔奏:“雍父忠孝尝事颐,雍盖得其传于父。”上遂封雍为颐正先生。光宗登极,献十箴,又论二节三近:所当节者曰宴饮,曰妄费;所当近者曰执政大臣,曰旧学名儒,曰经筵列职。除御史中丞,权工部尚书。请祠,以焕章阁直学士知泉州,又辞,提举太平兴国宫而归。绍熙五年,卒,年七十四,赠通议大夫。谔为文仿欧阳修、曾巩。初居县南之竹坡,名其燕坐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周必大荐士,及谔姓名,孝宗曰:“是谓艮斋者耶?朕见其性学渊源五卷而

11、得之”云。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监司檄谔摄尉 摄: 辅佐B谔白郡,取船官弃材以棺敛之 白:报告C谔里居时 里居:家居D亦安能致治 致:达到4. A (摄:代理)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B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C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

12、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D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5C具体停顿:知袁州分宜县。县积负于郡数十万,岁常赋外,又征缗钱二万余,谔乃疏其弊于诸监司,请免之。以母忧去。寻丁父忧,服阕,除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谢谔是临江军新喻人,他曾在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因抚州的乐安县多强盗,监察部门发公文让他去处理,谢谔想办法让盗贼解体逃散了。B谢谔在为监察御史期间,对地方在正常的赋税之外再征收缗钱很有意

13、见。于是,他到各个部门去陈述意见,请求免除。最终这种赋税得以减免。C谢谔曾经创立义役法,并编成一部书。他献给皇帝后,皇帝推行了这个法律。后来,他又给皇帝献十箴,提出了“二节”“三近”的建议。D谢谔从小就很聪明,且文思敏捷。写文章喜欢效仿欧阳修、曾巩。因他日常起居处起名叫艮斋,人称艮斋先生。他的才学为宋孝宗知晓。6B这一行为在“袁州分宜县知县”期间;其次,“最终这种赋税得以减免”原文无依据。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帅龚茂良怒,欲坐以罪,谔为书白茂良,陈氏获免,茂良亦以是知之。_(2)上尝问曰:“闻卿与郭雍游,雍学问甚好,岂曾见程颐乎?”7.(1)守帅龚茂

14、良愤怒,打算判他的罪,谢谔写信告知龚茂良,陈氏得以免罪,龚茂良也因此而了解谢谔。(2)皇上曾经问道:“听说你和郭雍交友往来(或译为“交往”),郭雍的学问很好,难道曾经见过程颐吗?”参考译文:谢谔字昌国,临江军新喻人。很小就聪敏明慧,每天写上千字,做文章立即可成。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考试及第,调任峡州夷陵县主簿,还没有到任,因抚州的乐安县多强盗,监察部门发公文让谢谔代理县尉,制定二十条方策,大概要点是让他们的徒党互相检举而用必然兑现的赏赐跟在后面,群盗果然解体逃散。改为吉州录事参军。关押而死的犯人过去用草席埋葬,常常使白骨暴露。谢谔报告州里,拿公家造船厂扔掉的木材做棺木收殓他们。郡襄百姓陈氏家僮偷

15、了箱子逃跑,有藏匿他的人。陈氏百姓报告到官府,言过其实,反而被藏匿家僮的人诬陷。守帅龚茂良愤怒,打算判他的罪,谢谔写信告知龚茂良,陈氏得以免罪,龚茂良也因此而了解谢谔。年成遭大灾荒,饥民一万多人请求救济,官吏束手无策。谢谔插五色旗,分别售给粮食,很快就平定了。为袁州分宜县知县。县里累积亏欠郡饷好几十万,每年正常的赋税之外,还征收缗钱两万多,谢谔于是到各监察部门陈述意见指出弊端,请求免除。因母丧离职。不久又因父丧服孝,服丧期满,授任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迁任国子监主簿,不久提升监察御史。上奏减免袁州分宜、秀州华亭的月桩钱。谢谔家居的时候,创立义役法,编成一部书,适时献给皇帝。下诏推行这个法律到各路,百娃认为方便。升官为侍御史,再升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讲。讲尚书时,对皇上说:“尚书,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所以读经的人应当把尚书当作根本。”皇上说:“我最喜爱伊尹、傅说的学说,得到了怎样做君主的道理。”谢夸说:“伊尹、傅说当然好,但没有成汤、武丁的信任而任用他们,又怎能达到大治!”因而谈到边防军事,皇上有乘机而动的谕旨,谢谆说:“机会虽然不可失去,但也不能轻举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