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047959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二章(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采场及巷道周围应力场分布,第二章 矿山岩体内应力及其重新分布 本章介绍: (应力分布规律) 原岩应力 孔周围应力分布 围岩极限平衡 支承压力及其分布,第一节 岩体中的原岩应力 一、原岩应力概念: 1、原岩应力未受开采影响的岩体内,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运动等原 因引起的应力。(原始应力) 自重应力 构造应力 2、原岩应力组成 地温应力 膨胀(收缩)应力 流体压应力 未开采前,地下空间已形成原岩应力场; 在较大范围内,原岩应力场分布不均; 不均衡应力场随围岩变形及时间推移将趋于平衡,二、自重应力: 铅直应力: 水平应力: 其中: 侧压系数 海 姆: (静水压力理论) 金尼克: ( 弹性侧压理论) 一

2、般 则,举例:求采深为800 m处岩体原岩应力状态。,:静水压力状态,三、构造应力: 1、构造应力由构造运动引起(板块、火山、升降) 现代构造应力 地质构造残余应力,构造应力,难以区分,构造应力场构造运动形成: 板块挤压板块移动,挤压边界引起(横向); 地幔热对流地幔上下封闭对流形成; 岩浆侵入岩浆侵入挤压、冷凝收缩(局部),2、构造应力特点: 1)分布不均,在构造区域附近最大; 2)水平应力为主,浅部尤为明显; 3)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4)坚硬岩层中明显,软岩中不明显; 5) 构造应力目前尚难以计算,只能实测。,3、构造应力(最大主应力)的现场判断: 1)与巷道水平,破坏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且

3、两帮破坏程度较顶底破坏程度大时; 2)与巷道垂直,巷帮发生严重的破坏,而顶板破坏较轻。 以上如有可能,在环形井底车场可明显看到这种现象 3)与褶皱脊线(褶曲轴)、逆断层走向垂直; 4)沿X形节理(断裂)锐角平分线方向; 5)与纵张节理走向一致。,四、原岩应力分布基本规律: 实测铅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重量;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铅直应力; 平均水平应力与铅直应力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一般相差较大。 (考虑构造应力后,水平应力作用明显),深度,RT,垂 直 应 力 与 深 度 成 正 比,深度,RT,平 垂 应 力 比 值 随 深 度 增 加 而 减 小,第二节 “孔”周围的

4、应力分布 本节介绍:园孔等压、园孔不等压、椭圆、矩形等孔周围应力分布。 一、应力集中概念: 应力集中受力体内,孔周围局部区域应力高于其 它区域应力的现象。 应力集中特点: 集中应力大小与所受应力有关; 与孔的曲率有关,曲率大,集中程度大; 集中是局部的; 影响范围与孔径有关。,二、弹性力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方程:,1、平面问题: 平面应力问题某一方向应力为0。 (受力体在几何上为等厚 薄板,如薄板梁、砂轮等) 平面应变问题某一方向应变为0。 (受力体为等截面长柱体, 如挡土墙、水坝、井下巷道) (提出平面问题可简化计算过程),2、双向等压圆形巷道平面应变问题基本方程:,1)平衡微分方程: (极坐标

5、系) (双向等压时,仅经向应力变化,切向应力无变化) 由经向静力平衡有: 化简得: ( ,忽略高阶无穷小),(1),2)几何方程: (应变与位移满足变形协调关系) 经向变形由 则经向应变: 切向变形由 则切向应变: 故有几何方程:,3)物理方程: (应力与应变符合虎克定律) ( 平面应变问题: ) 对于井巷岩石工程,在研究其应力分布及位移变形时,多利用圆孔作为研究基础,利用极坐标方程进行推导,比较简便。,(4),(5),(6),三、双向等压应力状态下,圆孔周围应力分布: 1、基本假设: 围岩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无粘性; 双向等压; 巷道无限长(平面应变); 符合深埋条件( )。,2、基本方程:

6、,消除无关量 ,求解,3、计算结果:,4、讨论分析:,1)圆孔周边应力 2)任一点的应力 3) 分布与方向角 无关,园孔任一方向应力分布相同; 4)围岩内应力大小与弹性常数无关,与距孔边距离有关; 5)双向等压时,园孔周边全处于压缩应力状态; 6)在圆孔内3倍直径以远,应力接近原始应力(影响半径)。 7)双向等压圆孔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为 2 。,5、影响半径的确定: 影响半径园心到 、 增减达原始应力的5%处半径。 由 有 或 即: 影响半径。(当 时, ),四、双向不等压应力场内圆孔周围应力分布: 1、 吉尔西解答: (1898) 2、围岩内沿主应力方向(=00,=900)应力分布:,3、圆孔

7、周边(r=R0)应力分布:,单 压 双向不等压 双向等压,K=3 k=2.7 k=2,应力集中系数,4、园孔应力分布结论: 1)圆孔周围应力集中是局部的,应力集中程度随远离孔而减弱,并趋于原始应力; 2)圆孔周边应力集中系数随围压增大而有所减弱; 3)当1/3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切向拉应力;当1/3时,围岩周边不产生切向拉应力; 4)当=0时,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孔周边一定范围内存在径向拉应力。,五、椭圆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 椭圆轴比:,椭圆孔围岩应力分布一般规律: 1)椭圆曲率大的一端,应力集中程度高; 2)围岩内应力集中随距离增加衰减很快; 3)单向应力状态时,沿主应力

8、方向孔边附近有拉应力区存在。,1)等应力轴比周边各点应力相等时的轴比。 椭圆长轴方向与最大 主应力方向一致,周边应力相等。,椭圆周边切向应力计算公式:,2)无拉力(零应力)轴比周边恰无拉应力时的轴比。 周边各点对应的无拉力轴比各不相同,应首先满足顶点、 两帮中点无拉力轴比。 顶点无拉力轴比: 两帮无拉力轴比: (当 时,优先考虑顶点, 时优先考虑两帮),六、矩形和其它形状巷道周边弹性应力分布: 一般规律: 周边最大应力为切向应力; 周边应力与 E 等弹性参数无关; 在断面直长边易出现拉应力; 在周边拐角处可产生很高的应力集中。,七、多孔相互影响应力分布: 1、断面相同两孔: 当 时: 不会产生

9、相互影响。 当 时: 要产生相互影响。 为相互影响间距。 (对4米跨度巷道,相互不产生应力叠加,两巷应相距18米,一般取20米即可。),2、大小不等相邻两孔: 两孔相互影响间距 为: 间距 无影响; 间距 有影响。 大小不等两孔间距小于影响间距时,产生应力叠加,其中小孔应力集中程度高于大孔。,3、同一水平多孔: 间距越小,影响越大; 孔越多,应力集中程度 越高。,八、回采空间周围应力重新分布: 不同方向临空,应力叠加; 在拐角处应力集中程度高; 按临空自由面多少,应力集 中程度有如下关系: 孤岛 半岛 拐角 单面,英国对一采深为470 m,工作面长为210 m时的垂直应力测定结果,p为原岩应力

10、,相当于H ,平面图所示为等垂直应力线,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回采工作面四周的垂直应力分布将改变,图中表示的是开滦钱家营煤矿一工作面开采后的应力分布计算图。,小结: (设围岩处于弹性状态) 1、孔周围形成应力集中,最大切向应力发生在孔周边; 2、应力集中系数与孔形状有关,曲率大处集中系数大; 3、应力集中系数与应力状态(侧压系数 )有关; 4、应力集中是局部的; 5、孔的影响范围与孔径有关,孔径大影响范围大;,第三节 围岩的极限平衡与支承压力分布 本节介绍:围岩极限平衡区及其应力分布、支承压力形成及其分布 一、围岩内应力状态及“三区”的形成: 1、孔周围岩体的力学状态: 切向应力分布: (大小

11、) 受力状态: (单向三向) 抗压强度: (低高) 破坏顺序: (外里),极限平衡区,2、围岩三区的形成: 塑性区:处处满足 强度条件; 弹性区:满足虎克定律; 原始应力区: 岩层破坏由巷道周边向里发展。,原始应力区,弹性区,塑性区,二、园孔极限平衡区应力分布:,1、塑性区应力:,无支护,有支护,无支护应力分布,有支护应力分布,2、塑性区半径(卡斯特纳方程 ),无支护,有支护,卡斯特纳方程揭示了支护力对巷道围岩强度及应力分布的影响。,三、采场围岩极限平衡: 1、力学分析: 在煤体内取一单元体; 由水平方向静力平衡有: 即: 由极限平衡条件有: 求微分:,将 代入上式得: 求解得: 代入初始条件

12、: ( 煤帮承载能力) 解得: 故有:,2、煤壁前方应力分布:,极限平衡区 D 弹性区 E 原始应力区 F,围岩分区,减压区 A 增压区 B 稳压区 C,应力分区,(二者有交叉),一般以高于原岩应力5%为集中应力影响范围,以远可以认为是原始应力区(有时划归弹性区)。,3、应力及围岩分区:,四、支承压力及其分布: 1、支承压力概念: 支承压力回采空间周围煤岩体内应力增高区的切向应力。(支承压力是矿山压力的一部分) 2、支承压力的类型: 固定支承压力(固定边界) 移动支承压力(移动边界),3、回采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分布: (P107),前方移动支承压力远远大于后方支承压力; 工作面仅承受极少量压

13、力作用。,4、影响支承压力分布的主要因素:,1)回采空间尺寸及形状; 2)回采空间顶板管理方法(支撑状态); 3)顶板岩层及煤层岩性; 4)采深; 5)周围回采空间分布。,1刀柱法; 2全部垮落法(充填法); 3大采高全垮法; 4坚硬顶板全垮法。,不同采空区支撑条件下移动支承压力分布,不同开采方法移动支承压力分布不同:,五、支承压力在底板中的传播: 1、集中载荷时应力传播规律: 由土力学得到:,z深度; r距作用线水平距离,2、应力在煤层底板中的分布:,煤柱、煤体下等应力线,分布规律: 煤体边缘附近底板产生高应力集中; 采空区下方一定范围内应力降低; 多煤层同采时应力有相互干扰。,多煤层开采应力分布规律,减压区,稳压区,增压区,稳压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