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ew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1004794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ew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ew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ew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ew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ew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e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new(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结 题 报 告执笔:吴小辉一、课题的提出1、研究的背景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和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国的许多中小学已率先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些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开设心理课程、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举办心理

2、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2、研究的重要意义(1)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只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应试教育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百折不挠、具有创新精神、热爱生活和工作、具有美好而丰富情感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2)人的发展的需要人天生所具有的是人的自然属性。人必须在生理发展的同时,培养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社会人”。心理是“社会人”的精神载体,是人的一切其他素质

3、构筑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3)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面对着激烈的社会竞争,以及未来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学校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尊重和成功的快乐,这就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来保证。因此,在学校中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3、问题的提出在当前本地农村,许多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其子女的小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一切朝分数看仍是主流,是判断其子女好坏的唯一标准。加之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当前学校教育

4、的不到位,使小学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整体发展。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家庭环境的影响:本地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打工,他们长期不在家,其子女一般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抚养。一般来说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比较溺爱,对生活关心多,情感交流少。久而久之,这部分“留守学生”就可能会养成冷漠、自私、缺乏交际能力等不良的心理品质。当前教育的局限性:虽然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学校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丧失了个性,他们没有明确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只会机械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长期下去,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厌学

5、、逃学,这其实也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的影响:现在是信息社会的时代,学生从各种渠道所接触到的东西非常多,这些东西远远超过了学生所能接纳的容量,加之自身认识能力有限,好坏、善恶一时难以分辨,一旦认识出现偏差,就极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问题。基于以上认识,如何使本地农村的小学生自主、活泼、心理健康地发展是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其实学生的心理问题只要能及时加以疏导,就能很好地解决。但是现在有的教师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所采取的方法很不科学,要么听之任之,要么粗暴对待,很少去主动探究学生的心理;有的教师想要从心理上去引导学生,但又缺乏研究的基础,无从下手。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加强,尤其要

6、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所以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类课题的理论研究,前人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课题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农村小学进行一些应用性的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素质教育的理论: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其中就包括了人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其他素质的提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在成长过程中,其身心的各个方面都会获得充分的发展。心理健康能使人

7、不断地成熟发展,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因此,只有我们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他们的自我成长。3、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过去多年的教育,一般只是把学生当成一个工具进行塑造,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现代社会,转变育人观念,使每个学生的情感、个性、人格都能得到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课题的界定与研究对象1、课题的界定农村小学:指经济欠发达、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地方所办的相对固定的公立小学,年级(16),年龄(612周岁)。心理健康: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教

8、育:本课题所指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对小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的教育和辅导,进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同时将辅以其他形式进行教育。2、课题研究的对象南京市高淳县桠溪中心小学的全体学生。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与原则1、课题研究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书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把研究的内容主要放在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的应用研究上。

9、学习辅导:主要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技能、学习情绪,以及学生在学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产生的心理困扰和行为障碍进行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人格辅导:当前的小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部分小学生有冷漠、自私、蛮横无理等不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有些学生一遇挫折、困难便呈现出较强的依赖性。在学校表现出易怒、不合群、好动、没有恒心,这些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极为不利。进行人格辅导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的积极的行为倾向。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活辅导: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在小学低年级,通过一系列

10、教育行为,使学生逐渐摆脱完全依赖他人的生活习惯,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在中高年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消费及必要的生活技能辅导,为他们升入高一级学校作辅垫。2、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对前人研究所取得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探索出我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有效途径。(2)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每个学生在师生平等、气氛和谐的健康的心理环境中得到各方面素质的发展。(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4)提高教师的素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以及在课题中的研究,使教师认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建

11、立一支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促进教师的教科研水平。3、课题研究的原则(1)全体与个别结合的原则。以班级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心育活动课,学科教学渗透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受到教育。(2)辅导、预防、疏导三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预防和疏导各种心理问题,更要通过辅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心理功能达到最佳状态。(3)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效果最大化。五、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拟订了一系列的心理问卷,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并把每个人的基本情况载入了他们的心理档案

12、,然后课题组对调查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调查报告。2、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并加以考察记录、分析。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防止了先入为主的主观性。3、个案法:针对特定的个体,课题组确定专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具体的追踪和调查研究。通过系统的纵向追踪,课题组真实准确地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以有利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实施。4、经验总结法:对于课题研究中所得出的一些结论、收获、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从而完善课题研究中资料的收集。5、文献法: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的预防措施。6、分析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论文

13、、咨询信件等分析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六、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措施本课题研究的时间,预期为三年(2003年1月2005年11月),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2003年1月2003年6月),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成立课题组,制订科研计划我们成立了由校长挂帅,各学科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组,然后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和每位课题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从而确保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由于中心校的高度重视,使本课题组在组织、人员和经费上得到了保障。最后,在课题组成员的讨论、研究中,初步形成了本课题的科研计划。2、学习理论由于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中没有一个心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大家对心理

14、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得很少,最多只是读书时学过的心理学和教育学,因此,要想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必然会遇到重重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供老师们借阅,从这些资料中,教师们寻找到了实施课题研究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学校还采取了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及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的方法,使课题组成员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学校选送了几名年轻的骨干教师参加了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并由这几名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二级培训,从而提高了全校教师的心育理论水平,也增加了送培教师的责任感。学校还多次邀请市、县教科所的专家来校进行了心育研究和教科研方

15、面的讲座。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培训、学习、讲座,我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科研的理论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3、调查、收集信息课题组根据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以及课题研究的方向,拟订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并结合教师、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现状,从中反映出了不少问题。如:自卑、脆弱、过分敏感、学习压力大、缺乏交际能力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必要时调阅。同时,课题组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利用上网、阅读报刊、杂志等方式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参考、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方向。4、

16、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课题研究伊始,很多教师对这一新生事物感到比较陌生,抱有一种好奇的心理,但真正热情而了解的人却很少。为使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得到开展与重视,学校利用黑板报、橱窗、电视、标语、国旗下讲话、全体教师会议等多种途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景、要求、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反复的宣传,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并把心育研究纳入了学校的工作计划;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了课题的研究,教师参与率达到了80%以上;学生也积极响应,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老师,寻求心理帮助。(二)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5年6月),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校于2003年9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了学校的校本课程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