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04328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讲人:王德强 Email:wdeq6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目 录,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章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第五章 现代学习理论 第六章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与教学 第八章 技能的获得与培养 第九章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第十一章 有效教学与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 教学成效的评价,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三节 以动机为着力的教学,本章内容概要,考核要点,1. 了解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2、、动机性学习模型、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价值理论、成就目标理论、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 2. 理解学习动机的涵义、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3. 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4能够在教学中应用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涵义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学习动机的类型 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六、动机性学习模型,一、学习动机的涵义,1、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活功能:产生某种活动 指向功能:指向某一目标 强化功能:维持和调

3、整活动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 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习成就的倾向,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条件。,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放在一起考察。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影响。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四、学习动机的类型,(1)按照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 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间接的远景性

4、动机 (2)按照动机的起源分: 内部动机指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3)布罗菲的分类 普遍型学习动机 偏重型学习动机,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六、动机性学习模型,学习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各种期待。期待包括对学习能力的期待(自我效能感)和对学习结果的期待。 任务中 教学、情境和个人等变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教学变量包括教师、反馈形式、辅助材料、教学设备等,情境变量包括社会和环境因素。个人变量包括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获得以及学生的自我调节等。 任务后 任务后是指学生完成任务后以

5、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自己活动的反思反省。这些变量以一种循环的形式影响着以后的学习和动机。,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 四、归因理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六、自我价值理论 七、成就目标理论,一、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以桑代克、斯金纳为代表。 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 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采用奖惩手段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6、效果直观明显。但是,强化理论只重视了外部奖惩因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因而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高一层的需要才会产生。 需要有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之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需要没有得到充

7、分满足而引起的。 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基本需要,也要激发其成长性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实现。,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 避免失败的动机 影响某一动机强度的因素有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其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述: 动机的强度= (动机期望诱因),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对他们来说,中等难度(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最有挑战性,有助于他们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尊心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8、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从而减少失败感。,四、归因理论,人们从行为结果推断原因的过程叫归因。 韦纳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第一,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第二,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第三,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不同维度的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期望和价值评估。,四、归因理论,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为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影响学生归因的因素:

9、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 先前的观念或因果图式 自我知觉,四、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于是归因就具有了动机功能。,对行动成败的归因 如,将竞赛失败 归于能力差,后继行为 如,丧失动力、很少参加竞赛,四、归因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三种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强化导致对行为结果与效能的期待。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自

10、我效能感。,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 直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说服 情绪唤醒,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在学习活动中的四大功能: 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 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 影响新行为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六、自我价值理论,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学生自幼就体验到成功使人感到满足,自尊心提高,产生自我价值感。 学生之所以肯努力学习追求良好的成绩,是因为他希望从学习成功的经验中提升其自我价值。 学生在长期追求成功而不能得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自我价值或逃避失败的痛苦,就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应付考试成败压力的对策

11、:既不承认自己的能力差,也不认同努力即可成功,以达到既维护自我价值又可逃避失败的目的。,七、成就目标理论,成就目标是对认知过程的计划,可分为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 能力实体观能力增长观 持有能力实体观的学生倾向于建立表现目标,他们将学习视为一种手段,通过成绩来表现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做给别人看,不太关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持有能力增长观的学生更多设置掌握目标,这类学生积极寻求那些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技能的学习任务,因为进步才意味着能力的增长。 自我卷入学习者任务卷入学习者,第三节 以动机为着力点的教学,一、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 二、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一、学习动机的教学设计,学习动机的ARCS模型 注意 适当性 自信心 满意,学习动机的TARGET模型 学习任务 学习中的自主权 认可成就 分组练习 评价 时间安排,二、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1. 激发学习兴趣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 发挥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 3. 进行归因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