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004173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二_深圳大学城(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圳大学城始建于2000年,旨在改变深圳市高 等教育底子薄弱,特别是高层次精英人才存量严重 不足的局面。 目前深圳大学城已先后引进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四所名牌大 学, 1 其目标是到2010年建设成一个由国内知名大 学研究生院云集的大学城。 目前, 深圳大学城在校研 究生已经超过5000人。2 深圳大学城与国内其他大部分大学城的宗旨和 理念有所不同,“统一规划, 汇聚优势; 政府引导, 自 主办学; 资源共享, 体制创新” 是其构建的基本理念; 案例二:深圳大学城 笮詹春燕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 以及人才培养等相关活动。 2.设立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

2、等协调 机构 按照国际及国内一些大学城的成功经验,要使 大学城内各校运行顺利,须建立一个大学城管理委 员会。该委员会应由政府、 各高校、 相关企事业组织 共同选派代表组成, 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各方关系, 创 造公平竞争、 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推进大学 城内部各高校间教师互聘、学生跨校选课、学分互 认、 公共设施 (如图书馆、 运动场馆等 ) 相互开放等资 源共享的工作; 鼓励并推动各高校共同开展科研、 教 学以及产业开发等活动, 全面实行校际合作办学, 实 行产学研合作, 建立多样化交叉式的大教学网络。 要 在大学城内真正实现学科融合以及资源共享及有效 整合, 还需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

3、除了在行政层面由 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进行硬件系统管理协调外,对教 学、科研和人事管理等应建立一个类似“学术委员 会” 的协调机构。“学术委员会” 在建制上应该是一个 常设机构, 可以由各个学校的学术、 科研和人事方面 的代表组成,其职能就是对大学城内各高校各学科 设置的各门课程进行层次、 类别和学分分值的认定, 并在此基础上对各高校相应课程的内容范围和难易 程度进行层次性划分,而各校则在大纲中确定学分 互认的范围。对大学城内各校区的科研活动和人才 正常流动进行协调也应是其职能之一。科研成果确 认的标准虽然不能统一,但必须创造一种学术范围 内的合作机制, 同时要打破人才流动的人为障碍。 3.各高校

4、要顺应大学城整体发展的要求 大学城内各高校虽要接受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的 统一监督、 管理和检查, 但要确保其办学主体地位。 各高校可依法自主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整体 规划下, 自主设计校园, 培育自己的教育特色; 按市 场规律办学,根据自身条件决定专业设置与学校发 展的目标等。各校应注意自身发展与大学城发展的 相互协调, 在立足本校发展的前提下, 还应兼顾大学 城的整体发展。 在处理大学内部多校区办学的问题上, 可以借鉴 其他国家的经验。 国际上的一般做法是采用独立式管 理。独立式管理不仅意味着空间上的分割, 而且意味 着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的再造。 如英国剑桥大学的31 所学院, 每一个学院

5、就是一所小型大学, 招生、 聘任、 学费、 薪水等都交由各学院自行管理; 又如美国加利 福尼亚大学, 它实际上只是一个教学系统, 下设9个分 校, 彼此在人员、 财产、 规则方面互相独立, 这种独立 的管理模式不仅没有削弱其竞争能力和教育学术水 平, 反而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获得了较大发展。 广州大学城与国内其他大学城的兴建初衷是一 致的, 即借鉴国外大学城的经验, 从实际情况出发, 实 行各种形式的教学、 科研、 图书馆、 体育等设施的相互 开放、 共建共享, 以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 开放性是大 学城的基本特点, 共享性是开放性的衍生, 建立一套 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保障。 广

6、东省大学城管理体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袁欣分流与整合: 广州大学城教育模式选择J高教探索, 2004,(4 ) 49- 广东省大学城管理体制的选择 “以教兴城, 以教兴业” 是其发展目标。3 深圳大学城的管理体制现状 深圳大学城的管理架构可概括为三部分,即大 学城领导小组、 大学城管理委员会、 各入驻高校的研 究生院理事会与其母体高校。大学城领导小组是大 学城最高级别的决策机构,大学城管理委员会属于 议事机构, 各校理事会代表各校的决策机构, 同时接 受各母体高校的指导。 1.市政府主导大学城的发展方向和重要决策 深圳大学城是市属的、 地方性的, 它不是随高校 扩招而建的, 而是在重点发展研究

7、生教育的基础上, 所建成的区域高新科技研究的集聚地、创新基地和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所以, 深圳大学城是一个有 着高起点、 高目标定位、 寄托着地方政府较高期待的 教育实验窗口。由深圳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 大学城领导小组, 主导大学城的发展方向, 对大学城 建设、 发展中的重大事项, 例如城区用地审批、 建设 资金筹集、 城区整体规划等进行决策和统筹规划, 通 过政策引导,保证其发展符合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 使其成为区域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 在大 学城规划与发展中,深圳市政府充当了总体规划和 主要投资方的角色,负担大学城的主要建设资金的 筹措(联合办学和以社会投入为主的办学模

8、式除 外 ) , 并为入驻高校的办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多方面 的服务和政策优惠。上述功能都通过大学城领导小 组这一机构来实现。 2.大学城管理委员会承担组织、 协调、 引导与服 务等职能 深圳大学城正式启动后,深圳市与办学单位共 同组建了大学城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相当于大学 城的事业法人和业主代表,是市政府派出的准行政 性机构, 负责执行与实施大学城领导小组的决策, 为 各办学单位做好协调、 服务和评估、 监督工作, 负责 有关大学城日常事务的协调管理与发展,推进城内 外产学研的合作等,实现大学城内部各高校的有效 整合以及政府对大学城的有效监管职能。 管委会的下属机构包括: 综合处 (办公室 )

9、 、 规划 建设处、 教育发展处 (负责引入标准、 学科规划以及教 育评估等 ) ,但目前经过缩减,只保留综合处和后勤 处。 具体的职责最初设定为: 学科专业规划、 制定大学 城管理制度、 协调基建、 协调各办学实体与职能局及 各实体之间的关系、 管理国有资产和后勤服务。对于 学术性的管理如学科与专业的设置及发展规划, 科研 立项与研究项目的引进等方面倾向于让各个高校自 己建设。 后勤服务方面则实行企业化、 社会化管理, 由 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实行统一协调管理。 3.各入驻高校自主办学, 成立研究生院理事会, 接受各母体高校的管理与协调 为协调和解决深圳市政府与各入驻高校在办学 中面临的问题,大

10、学城内的四家办学单位各自成立 了理事会。总体而言, 各理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筹 措和审议相关办学经费, 推动设立研究和发展基金, 统筹规划和管理学校软、 硬件建设, 协调与市、 校有 关部门的关系, 推进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鼓励和支持 师生的科学研究, 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决策指导、 咨询审议、 资源协调、 支持监督的作用。 大学城内的办学单位一方面接受市政府派出机 构即大学城管委会的领导、 监督、 管理和检查, 另一方 面接受其各自校本部的领导,它们是母体高校的办学 理念、 指导思想、 学术作风、 校风校纪在大学城的延伸。 深圳大学城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深圳大学城的建设与运作从整体

11、看是健康 的, 但就管理体制而言, 某些方面尚有待改进: 1.大学城管委会的协调与桥梁作用有待加强 大学城现有的管理机构和组织不少,如大学城 领导小组、 管委会、 各研究生院理事会、 各校本部等。 这些机构尽管有分工,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职责和 权利不易界定,也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缺位或越位 现象, 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往往步调不一致, 这就使 管理效能打了折扣。4 在实现大学城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中,深圳市 的发展急需何种人才, 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 人 才培养方面如何更好地分工与合作,如何形成产学 研一体化,使各入驻高校更好地为周边地区提供科 技服务,以及各相关部门机构如何更好地发挥桥梁 和纽

12、带作用, 这些都是管委会面对的挑战和任务。 加 强这些方面的协调,既涉及到大学城管委会管理职 能的发挥, 也牵涉各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更关系到大学城发展目标的实现。 2.各入驻高校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不足 50- 大学城内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属地管理为主, 各 办学主体在政策框架内均拥有办学自主权, 往往自行 开设专业、 组织教学, 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 在师 资建设、 场馆实施、 课程开设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做得 不好, 导致不少重复建设, 产生了不必要的浪费。 3.入驻高校与母体高校的有效联系不够 深圳大学城这种引进名校异地办学模式的特点 是 “一主一辅” , 处于辅助性地位的深圳校区

13、地方色 彩浓厚, 对校本部来说似乎是一种教育援助。 所以这 些校区在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与管理、 师资力量、 学 术氛围等等方面往往难以与校本部相提并论。但学 生往往是冲着这几所名牌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 度而去, 当他们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便难 以对学校产生归属感。 因此, 如何加强深圳校区与校 本部之间各层面的联系与合作,应该成为各入驻高 校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关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深圳大学城要更快更好地 发展, 真正实现办学目标, 关键在于理顺与创新管理 体制。 结合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 方面工作: 1.明晰权责, 管委会应加强协调力度 在大学城发展过程中

14、,政府的主导决策作用要 逐渐转为方向引导和法律监督。管委会要把注意力 更多地放在规划、 调研、 评估、 协调和服务等上面去。 同时, 政府的决策与管委会的管理需要区分。 当前, 管委会的协调作用应强化而不应弱化。 管 委会担负着协调各大学之间以及城区与外部各种利 益关系的职责,尤其在调动各入驻高校服务深圳经 济与文化科技建设的积极性、协同城区的整体管理 和发展目标、 用 “主动引导、 兼容并包” 的方式来建立 大学城的文化和品牌等方面, 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 前深圳大学城由行政系统与学校系统 “两个系统” 构 成, 它们之间的统筹、 协调对管委会是一大考验。管 委会需设法促进两者间的沟通,找

15、到目标上的最佳 结合点, 使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力争在管 理体制上有所创新。管委会要与时俱进制订好相关 管理制度,协调好各办学实体与深圳市职能部门之 间的关系。 2.母体高校应加强深圳分院的建设 加强深圳分校与校本部之间各层面的联系与合 作问题也很重要。 大学城内各校的母体高校都是国内 一流大学, 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与实 力, 很多学生主要是慕其母体高校之名而来, 所以母 体学校应该切实加强与深圳分校的联系,在学科建 设、 教学改革、 课程设置与管理、 师资力量配备等方面 予以大力支持。一方面可多派有经验的管理者、 科研 与教学人员进行指导和开展工作; 另一方面也可多派

16、 深圳分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去母体高校“取 经” , 共同开发科研项目, 交流课程改革方面的经验, 还可以组织两校区学生的互动与联络, 甚至采取2+1、 1+1等模式, 让分院学生共享母体高校的资源, 从而使 他们产生更强的认同感、 归属感和满意度。 3.各研究生院理事会应加强协调与合作, 促进 各校区的资源共享 在大学城管委会的领导下,城内的四所研究生 院可朝相对独立但又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协调发展的 方向努力。管委会应加强办学实体之间的交流, 在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的理念下, 重视各高校硬件和 软件资源的共享与开发。 例如, 各办学实体可将开设 的课程, 通过城区办公室在大学城电子网上公布, 允 许大学城内的学生跨校选课, 并互相承认学分; 可面 向全城区开设选修课; 整合科研资源, 形成新的学科 生长点, 设立城区科研发展基金, 鼓励各办学实体开 展跨校际的科研合作,并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的联合 攻关; 可积极开展学生管理的协作, 组建城区学生联 合会, 提倡大学生自我管理, 积极开展跨校际的课外 科技活动和各种学生活动;可互相开放各自的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