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文化概论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003638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165 大小:3.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与文化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传播与文化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传播与文化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传播与文化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传播与文化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与文化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与文化概论(1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与文化概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总体框架设计,导论:传播的文化与文化的传播,第一篇 传播的文化,第二篇 文化的传播,第三篇 传播与文化的中国语境,4,1,2,3,传播与文化概论,导论:传播的文化与文化的传播,第三节 传播与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导论:传播的文化与文化的传播,第一节 传播与文化,第二节 传播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渊源,第 一 节 传播与文化,(一)传播的含义,目前中文的“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源自拉丁语“Communis”,本意乃“分享”。从本质上讲,传播是指人类交换和共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

2、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的实践活动。,(二)文化的含义,第 一 节 传播与文化,在文化研究领域,目前基本能够达成一致的文化概念,指的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人的思维、行为、言语,以及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具有继承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特征。,(三)传播与文化的关系,第 一 节 传播与文化,传播,文化,(1)传播是文化存在与流变的载体,(4)传播对文化的代际传承有着深刻的影响。,(2)传播是文化价值实现的主要手段,(3)传播技术和形态直接塑造着文化生产的方式,亚里士

3、多德政治学,拉斯韦尔,施拉姆,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申农/维纳,欧洲批 判学派,英国文化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李普曼舆论学,芝加哥学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达尔文进化论,第二节 传播与文化研究的理论渊源,第三节 传播与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全球化的进程影响着中国传播与文化的消长,理论开放性和思想灵活性是创新的前提,传媒的世界化和世界的传媒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学术关怀总是基于现实关怀,传播与文化研究也是如此,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推动中国传播与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深化,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是探索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重要途径,第三章 传播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第一章 传播的文

4、化历史景观,第二章 传播的文化基因分析,第一篇 传播的文化,传播与文化概论,第四章 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第一节,传播媒介的历史进程,第二节,文化形态的历时嬗变,第三节,数字时代的文化形态,第一篇 传播的文化,第一章 传播的文化历史景观,“交流这个问题召唤出来的,是同时现身的两个东西,即有立即可以实现交流的梦想,又有孤零零钻迷宫一样的噩梦。”,美约翰彼得斯,第一章 传播的文化历史景观,第一章,第一节 传播媒介的历史进程,第一章,口头传播,语言,文字,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案例讨论:斯奇提亚人的礼物,第一章,第二节 文化形态的历时嬗变,诗性的言说,古登堡的银河系,口传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

5、化,重新部落化 Re-tribulation,第一章,第三节 数字时代的文化形态,资料链接:假若人类历史只有一天,-美国蒂奇诺:知沟(knowledge gap)理论,网络:虚拟的真实,网络文化:民主的想象,美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咏华著: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陈卫星著: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一章,拓 展 阅 读,第一节,符号与意义,

6、第二节,符号意义的生产与消费,第三节,文化传播的话语分析与阐释,第一篇 传播的文化,第二章 传播的文化基因分析,第一章,第一节 符号与意义,一、符号与文化传播,“人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德恩斯特卡西尔,二、索绪尔的符号学思想,能指 声音形象,所指 概念,符号,三、罗兰巴尔特的“神话”,巴尔特所谓的“神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话,“指一个社会构造出来以维持和证实自身的存在的各种意象和信仰的复杂系统”。,能指 声音形象,所指 概念,第一层次符号 能指,所指神话,第二层次符号 能指,所指 意识形态,第三层次符号,第一章,第二节 符号意义的生产与消费,一、符号意义的生产:以

7、广告为例,意义,“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社会的消费者不但消费物品,而且消费符号。消费社会的主要表征在于“消费的符号化现象”。,二、消费的象征和象征的消费,在消费社会,符号意义愈来愈被纳入商品生产的范畴,其重要标志就在于以“符号”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社会形成。,消费的象征,象征的消费,第一章,第三节 文化传播的话语分析与阐释,一、从符号意义到话语理论,意义的系统结构不是封闭的,意义的产生,是传播者的符号编码、接受者的符号解码以及它们之间的传播情境构成的系统结构的建构的结果。,话语,“在语言学中以指称比句子更重要的动词性言说”。

8、 “话语是制造与再造意义的社会化过程”。,巴赫金,索绪尔和皮尔士,二、冯戴伊克的新闻话语分析,话语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语言使用、思想传递和社会情景中的交际”;“话语分析不仅要了解话语的表达层,还要深入到意义和动作(action)层,考察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使用者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注意社会文化语境的认知的作用” 。,三、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分析方法,诺曼费尔克拉夫力求将话语分析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一种既能研究语言变化,又能研究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多向度话语分析方法。,传播事件的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文本它偏向语言学,话语实践也就是文本的生产和消费,社会文化实践它是解释话语实践的基础。,第一节,文

9、化传播的人类学视野,第二节,文化传播与社会整合,第三节,文化传播与社会反思,第一篇 传播的文化,第三章 传播的社会文化功能分析,第四节,文化传播与人的社会化,第一章,第一节 文化传播的人类学视野,一、进化论学派,泰勒的文化进化论观点,摩尔根的文化进化论观点,文化进化论学派的贡献与缺陷,二、传播论学派,德奥历史传播学派,英国极端传播学派,第二节 文化传播与社会整合,一、传播功能的多维透视,心理学视野中的传播功能,政治学视野中的传播功能,经济学视野中的传播功能,社会学视野中的传播功能,传播学视野中的传播功能,文化学视野中的传播功能,全球性视野中的传播功能,二、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整合,1.文化传播能够

10、协调社会关系,2.文化传播可以强化社会规范,3.文化传播推动实现社会控制,4.文化传播促进形成社会认同,第三节 文化传播与社会反思,一、文化传播与个体的反思性,反思性的 基本内容,个体反思性 的具体表现,个体反思性 的现实意义,二、文化传播与社会的反思性,1.社会的反思性与现代性,2.文化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反思性发展,3.社会反思性的现实意义,第四节 文化传播与人的社会化,一、文化传播的教育功能,文化传播 教育的实质,文化传播教育 的形式与功能,二、媒介素养与人的现代化发展,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西方媒

11、介素养教育的发展阶段,中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第一节,理解大众文化,第二节,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第三节,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现代传媒,第一篇 传播的文化,第四章 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第一章,第一节 理解大众文化,一、“大众社会”理论,“大众”(mass)指大面积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具有不同社会归属但有着相同的行为倾向的易受外界刺激和动员的流动的特殊社群。,大众社会理论认为,社会主要由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大众是孤立而分散的,但是因其庞大的数量,能够产生不可抗拒的“多数”压力和力量。权力精英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传媒则为精英操纵大众提供了必须的技术工具和技巧。,二、“大众文化”的理论

12、发展,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三、中国学者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第二节 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一、信息环境与媒介环境,环境认知,客观环境,人的行为,传统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信息环境,环境认知,客观环境,人的行为,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二、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通常情况下,我们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所形成的传播活动都归为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双重属性: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1.大众传播 的特征,(1)组织性,(2)技术性和产业化,(3)公开性,(4)信息的商品性和文化性,(5)单向性,(6)制度化,2. 大众文化的传播特点,(1)大

13、众文化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大众文化:象征性权力的创造,(3)大众文化是一种多媒体合力形成的传播活动,(4)大众文化形成整体的社会文化氛围,第三节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现代传媒,、消费主义与消费文化,从经济学角度看,“消费主义”是与现代化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伴而生的一种消费模式,一种以满足人们超过基本生活需求之外的“欲求”为特征的大众消费模式;从社会学层面上讲,是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向社会各方面渗透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主要特征之一是“消费主义”更注重于对商品象征意义的消费。,二、消费媒介与媒介文化,1. 电视作为物的消费,2. 电视营造消费需求和消费体验,3. 电

14、视的文化影响力,第七章 文化传播的社会批判理论,第五章 文化传播的过程理论,第六章 文化传播的社会图景理论,第二篇 文化的传播,传播与文化概论,第八章 文化研究视野下的文化传播,第九章 网络视野下的文化传播,第一节,传统与新媒介生态,第二节,受众的本位与分化,第三节,媒介与技术,第二篇 文化的传播,第五章 文化传播的过程理论,第四节,符号与传播,第五节,效果的危机,第一节 传统与新媒介生态,一、传统媒介生态的传播背景,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一文(即麦克布莱德报告)。该报告在意识形态上尽力不偏不倚,在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也更多地采取了微观而实际的视角,同时提出改变信息不

15、平衡、保护记者权益、消解信息垄断、保障信源多样化、尊重不同文化等具体主张。,二、传统传播模式的局限和承袭,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提出著名的5W传播模式以及传播三功能说 。,在后向度的社会,这些正发生变化。在媒介生态剧烈整合变革的今天,对媒介更为贴切的描述是美国人际传播学家戈夫曼在公众的关系中提到的“互动生态”,传播行为在微观传播语境和互动结构中存在意义和构成的生成。,案例讨论:如何使用经典传播理论分析身边的传播事实?,三、新的传播环境:重新认识媒介,麦克卢汉的 理解媒介,“媒介即信息” 定义媒介的一个新视角; “冷媒介和热媒介” 媒介分类; “过热媒介的逆转” 媒介的发展趋

16、势; “小玩艺爱好者麻木的自恋”,第二节 受众的本位与分化,一、受众研究的总体轮廓,案例讨论:如何定义受众的传播学特质?,靶子式 的被动,主动,二、受众的传播细节,早期的受众概念中,受众是被作为一个缺乏主动性、可操控的靶子来理解的,某种程度上,受众是毫无凝聚力的乌合之众。,个体心理因素差异对传播的影响引出了更多的受众心理学研究,人们倾向于理解受众在接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会发生三种选择行为,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受众文化分析:对受众文化类别的揭示,更多的研究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逐渐把研究目光投向作为整体和类别的受众群,力图通过社会在分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种种社会类别来区分受众,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