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1003049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5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国际贸易新理论(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授课老师:刘伟全 E-mail: weiquanliu,引言,前面两章介绍了曾占主流地位的古典与新古典贸易理论。本章介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由于这些理论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假设条件,分析框架也不同,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技术差异和变化 不完全竞争 需求因素,第一节 技术差距贸易模型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模型,第一节 技术差距贸易模型,技术和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H-O模型的动态扩展。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理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是以

2、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它是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一)基本内容,技术差距理论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早产生,然后进入世界市场。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进行模仿,但由于同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因而先进国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垄断这一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但是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出口下降,以至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该新产品。,几个概念,需求滞后(Demand Lag)是指创新国出现新产品后,

3、其他国家消费者没有产生需求到逐步认识到新产品的价值而开始进口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Imitation Lag)是指创新国制造出新产品到模仿国能完全模仿掌握这种产品的技术,大量生产满足国内需要的时间间隔。 模仿滞后由反应滞后和掌握滞后所构成。,反应滞后(Reaction Lag)指创新国生产到模仿国决定自行生产的时间间隔。 反应滞后的长短取决于企业家的决定意识和规模经济、关税、运输成本、国外市场容量及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 掌握滞后(Mastery Lag)指模仿国从开始生产到达到创新国的同一技术水平并停止进口的时间间隔。 反应滞后的长度主要取决于技术模仿国吸收新技术能力的大小,思 考,需求滞后和

4、模仿滞后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一个国家发生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后,会不会向其他国家出口,取决于其他国家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速度以及生产者对新技术的模仿速度。,如果生产者的模仿速度较快,即模仿滞后较短,而消费者的接受速度较慢,即需求滞后较长,则贸易不会发生,因为在创新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之前,他们已经能自己生产这种产品了。,如果模仿滞后长于需求滞后,贸易就会发生:在其他国家生产者还没有模仿出新产品之前,创新国就能向其他国家出口。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需求滞后越短,模仿滞后越长,则创新国依靠技术差距获得的比较利益越大,(二)理论的评价,技术差距理论证明了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

5、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这也较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 但是技术差距理论没有说明技术差距的大小及形成的原因,也就没有解释技术差距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因而无法解释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学者弗农(Vernon) 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是对技术差距理论的总结与扩展。,(一)主要观点,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会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将随之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贸易中商品流向的变化。,弗农把产

6、品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将贸易国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创新国家,如美国等,它们是技术、知识与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二类是一般发达国家,如西欧、日本,它们是资本充裕型国家;第三类是发展中国家,它们是劳动充裕型国家。,1.产品创新阶段 技术特性:创新国企业垄断新技术,但技术尚需 改进 生产地特性:创新国,技术知识丰富的国家 产品要素特性:技术与知识密集型 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世界市场,国外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该产品,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2.产品成熟阶段 技术特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 生产地特性:资

7、本丰富的国家 产品要素特性:资本密集型 成本特性:东道国的制造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 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由于有规模经济效应,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当然出口增长率要减慢,3.产品标准化阶段 技术特性:产品完全标准化 生产地特性:已逐渐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在不断扩大 产品要素特性:劳动密集型 成本特性:成本在竞争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产品的进出口特性:其他国家产品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取代,创新国开始由出口转变为进口,(二)制成品生命周期理论 P42图,第一阶段,新产品创新阶段。美国生产全部新产品,并向欧洲出口

8、。 第二阶段,新产品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欧洲开始生产新产品,美国仍控制新产品市场,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新产品。 第三阶段,欧洲替代美国成为新产品的主要出口地。 美国在新产品生产中的技术优势完全丧失,发展中国家的新产品需求市场开始为欧洲国家所控制。,第四阶段,新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美国成为净进口国,欧洲国家成为新产品的供给者,发展中国家开始生产新产品。 第五阶段,产品完全标准化,欧洲竞争优势下降,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者。至此,制成品贸易完成了一个周期。 事实上,在第二、三阶段时,美国又开始其他新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了,一个新的周期早已开始。,(二)简要评价,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

9、禀赋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动态分析方法,从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动态发展。对解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转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案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二战后美日两国在无线电产品上的竞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由于真空管技术在美国迅速发展,美国垄断了无线电产品的世界市场。但是几年之后,日本也达到了同样的技术水平,由于其低价的劳动力,日本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市场份额。随后美国发明了晶体管,重新在技术上领先。但是,几年之后,日本也获得了这一技术,又一次可以用低价和美国竞争。而美国又通过对印刷电路的使用再一次在同日本的竞争中占了上风。生产无线电的最新技术究竟是劳

10、动力密集型不是资本密集型,决定上着美国是否能在世界市场中占一席之地,以及美国和日本最终会不会被诸如韩国这些成本更低的生产商所代替。,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问题的提出?,假设有两个国家,他们具有相同的要素禀赋比率、相同的生产函数、相同的需求函数,即具有完全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及相同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同时,两国的生产点与消费点也完全一样。这样他们之间贸易的发生就与传统的解释是无关的。,一、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

11、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根源: 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 随着行业集中,相应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也逐渐完善起来,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知识外溢 “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效应 生产中的一些技能或知识往往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来自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就比较显著了,因此,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可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内在规模经济 即规模报酬递增,是一种纯粹的技术特征,它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12、 内部规模经济来源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多为大企业、大公司,集中于设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等。 成本降低、专业化、技术创新,外在规模经济和内在规模经济的关系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外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外部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酬递增一定存在。 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即整个产业增加比例大于整个产业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外部和内部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商没有优势)一般只由许多相对

13、较小的厂商构成,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形成不完全竞争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模型是经济学家默瑞坎姆1964年提出的。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禀赋相同、甚至需求相同的国家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二、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Y部门仍为规模收益不变部门; 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 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假设均相同,在封闭条件下当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

14、而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将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一个简单的模型,一般均衡点在图中的E点,在E点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而不是相切。在均衡状态时,社会福利则由通过E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曲线表示。 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两种产品都生产,社会福利也相同。,封闭条件下,均衡点E对两国来说都不再是稳定的,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A、B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

15、界,位于图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开放条件下,即使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贸易利益分配的其他可能,国际分工格局的确定,在简单的2*2模型中,A国为什么不是完全生产Y产品? 影响产业选择的因素 偶然或者历史因素:瑞士钟表业 国内市场规模:大国选择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 小国在政府保护下也可以在规模经济部门取得竞争优势。(60年代日本、80年代亚洲四小龙),三、对规模经济理论的评价,规模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中的事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具有大规模生产某种产品的国家,都可能因为生产规模大而产生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特殊

16、的比较优势。 规模经济学说扩大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的产生。,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模型,问题的提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部门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不是基于要素禀赋的差异,很难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进行解释。 1975年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差别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衡量,产业内贸易指数,X和M表示某个特定差异产品的进口和出口 B=0,表示完全没有产业内贸易 B=1,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理论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用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解释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品差别 需求偏好相似 不完全竞争,一、产品差异,产业内贸易的商品根据产品的差异性被分为两类:同质产品与异质产品。 同质产品指的是产品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 异质产品是指产品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产品彼此之间不能完全替代,交叉弹性小于同质性产品。,(一)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