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002374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7.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河生态经济带报告最终稿上报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ORD资料可编辑 课题说明2012年上半年,江苏淮安市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承担“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先导区”研究课题。随着研究逐步深入,课题组发现需要从全流域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同时,沿淮信阳、盐城等地相继加入委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明确自身在淮河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根据形势的发展,课题名称相应更改为“淮河经济带发展规划”。课题由郑新立同志任组长。课题组用一年多时间,先后两次赴沿岸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自源头至入海口,行程千余公里,跨越三个省。曾8次赴淮安、5次赴蚌埠、4次去信阳盐城调研。课题组先后在北京、南京、淮安、蚌埠、信阳、淮南等地组织不同层次的研讨会、论证会近20次。通过调研,课题组

2、掌握了大量的数据材料。此外,课题组还多次向地方领导请教,向各行业专家咨询,向各级发改委沟通,向中央领导、国家发改委领导汇报,最终形成了淮河经济带发展规划(2013-2030)建议稿。可以说,课题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辛劳。课题组计划于近期邀请江苏、安徽、河南三省发改委在淮南市召开座谈会,征求三省意见。修改完善后,拟将该文本报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农业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征求意见。之后,拟由三省政府联合向国务院呈报。淮河经济带发展规划(2013-2030)建议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13年7月)【摘要】淮河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机遇,制定根治淮河和流

3、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努力把淮河打造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把淮河流域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增长极,可使淮河经济带建设成为当前和未来时期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宏伟规划若能付诸实施,其建设规模之大、受益人数之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好,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工程。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小康和“双倍增”战略目标,克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增强扩大内需力度,寻求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把淮河经济带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战略重点,加大投入,兴利除害,使千年水患得以根治,把淮河打造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水道,让淮河流域成为继珠三角

4、、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不仅是淮河流域人民的迫切愿望,更能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淮河经济带建设总体思路:以千里河川式水库建设为基础,调蓄兼筹,打造黄金水道,实现汛期蓄水、常年利用、科学调度、变害为利;以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保障,促进沿岸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以煤盐碱化工等新型产业为抓手,推进流域产业升级,打造若干万亿级产业集群;以淮河流域水质改善为重点,推进全流域污染治理,建设生态淮河;以国家级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基地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以千里淮堤为主干,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最终把淮河建设成地绿、水清、天蓝的美丽淮河,形成产业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淮河生态经济带

5、。一、淮河流域发展的基本情况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其中河南境内364公里、安徽境内436公里、江苏境内200公里。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位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水系密布,纵横交错,跨越豫、皖、苏、鄂、鲁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流域总人口为1.72亿人、耕地1.9亿亩、地区生产总值1.7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3%、11.7%、8.1%,城镇化率为33.3%,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工业化、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0-2010年,流域平均经济增长率12.9%,高于全国10.5%的增速。1降雨

6、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多水少矛盾十分尖锐。由于流域平原广阔,地势低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区,天气系统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每年雨季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70-80%,驻马店地区至今保持着24小时连续降雨量达1300毫米的世界纪录。一下雨就发生洪涝灾害;汛期一过,即无水可用,形成旱灾,水多水少矛盾十分尖锐。河流上游落差大,中下游落差小,且蚌埠淮河河床海拔低于洪泽湖湖面2-3米,淮安市地面海拔低于洪泽湖湖底3米左右,洪泽湖作为淮河最大的蓄水池,洪水消纳功能越来越小,汛期对下游安全威胁越来越大。干旱与洪涝灾害的交替发生,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淮河流域又是鄂豫皖根据地和根据地,战争年代

7、为革命做出了重大牺牲。由于山区可耕地少,交通不便,为脱贫致富带来困难。特别是安徽中部六安与阜阳两个地区,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2具有良好耕作条件,农业生产潜力巨大。淮河流域四季分明,光热充足,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粮食产量已占全国17%,商品粮占全国25%。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输出了3000多万农民工。沿淮设置的蓄洪区、滞洪区,占了大片农田,影响了村镇建设。若能将其利用起来,加上淮三角地区大量待开发的滩涂地,可新增高产粮1000-3000万亩。流域内湖泊众多,水面广阔,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理想条件。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进一步加大投入,可建成稳产高产、集约化、现代化农

8、业示范区。3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淮河流域濒临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吸引产业转移的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相对较小,对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强,发展空间巨大。桐柏的碱矿、银矿,霍邱的铁矿,淮南的煤矿,淮安的凹凸棒石粘土、岩盐和芒硝,盐城的石油天然气等,都居全国前列,发展现代能源、化工、原材料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特别是我国煤炭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缺水地区,成为发展煤化工的制约因素。唯有淮南煤矿在水资源富集地区。在淮南市建立煤制油基地,并逐步扩大规模,可有效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4制定淮河流域总体发展规划已成为当务之急。淮河流域处在河南、

9、安徽、江苏的边缘地区,三省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都未将沿淮地区当做区域发展重点。建设淮河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皖江经济带和苏南地区相互支持,对促进豫、皖、苏三省区域协调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在淮河治理上尽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了很大投入,但始终以防汛为主,从发展和利用的角度考虑较少。由于缺乏流域发展总体规划,各部门各行其是,防洪、灌溉与航运之间,农业、工业与交通之间,未能统筹考虑;三省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自成体系,沿河至今没有便捷的陆路通道,人为割裂了上中下游之间的经济内在联系。打破部门和行政区划界限,制定一个全流域的总体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

10、世界经济奇迹。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先后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增长极,带动了中国经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未来二十年,保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动力。淮河流域从人口、资源和国土面积来看,是当前潜力最大、经济起飞条件最为成熟的地区。对淮河流域增加投入,见效快、效益高,短期内即可形成与前三个增长极相当的拉动力,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淮河流域尽快发展起来,使1.8亿人口尽快富裕起来,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夙愿和老区人民的殷切期盼。二、把防洪、灌溉、航运结合起来,使淮河成为造福人民的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

11、每十年左右会出现一次大的洪涝灾害。上游淮滨市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发生洪灾57次。每次洪水来临,国家和当地干部群众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直到2007年仍炸坝泄洪,使良田和民众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随着流域防洪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以五年或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已明显偏低。淮河水患长期未能根治的主要原因,在于投入不足,治理理念仅以蓄洪、滞洪、排洪、减灾为主,没有采取根治措施。随着国力的增强,应彻底改变治淮思路,由以防御水患为主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转变。要确立防洪、灌溉、航运相结合,以发展为主旨的治淮理念,通过工程措施,将洪水资源化,做到汛期蓄水、常年用水、统筹规划、变为利,使流域人民永远摆脱旱涝灾害之苦,与

12、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1控制洪水,清淤固堤,提高防洪标准。在淮河干支流新建或改造一批水利设施。在支流上应建未建的水库,如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等,要加快建设。对病险水库要加快进行除险加固。同时,整治淮河中下游河道,对行洪区的布局、功能和运用标准进行调整,实施淮河河道盱眙段裁弯取直工程,对河床清淤加深,淤土加固加宽加高河堤,扩大洪水通道,巩固排洪能力,切实解决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下游出路不足等问题。通过扩大行洪区水道,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滞洪区、蓄洪区,从而增加耕地。加快平原洼地除涝工程建设,完善防洪湖泊和骨干河道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河道的防洪除涝标准。推进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淮河

13、沿线城镇的防洪标准。2扩大蓄水能力,完善灌溉和水资源保障体系。淮河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911mm,约1731亿吨,多年平均径流深约为238mm。通过加宽加深河道,可常年蓄水50亿吨左右。对洪泽湖、瓦埠湖清淤,可分别增加蓄水量60亿吨、40亿吨。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每年向淮河中游调水50亿吨左右。加上各支流水库蓄水,淮河流域年蓄水量可达200亿吨以上,不仅可以满足沿岸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及常年通航需要,而且可以向阜阳、宿州等皖北缺水地区调水,使全流域大部分农田成为可灌溉农田。完善流域内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提高调配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淮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适时启动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后

14、续工程、引江济淮工程、苏北引江工程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提高引江能力,增加外调水量。严格实行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供定需。3建设第三条出海黄金水道。目前淮河入海水道下游有通航能力,却只能泄洪、排污,无法实现江海联运。淮河中上游的物资若通过淮河干流直接出海,将大大节省运输里程、时间和费用,效益巨大。一是大力开发淮河航运,重点推进黄金水道建设。以中央政府为投入主体,进行淮河干线航道疏浚、淮河入海水道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提升改造淮河航运等级。在淮河干流建若干船闸,形成一个千里河川式水库,将淮河打造成为继长江、珠江之后中国第三个出海黄金通道。目标是将滨海至蚌埠段

15、建设成一级航道,可通行万吨级船只;将蚌埠段至正阳关由现在的三级航道升级为二级航道,可通行3000吨级单船和万吨级船队;将正阳关至息县升级为三级航道,可通行1000吨级船只。二是积极推进支线航道和沿淮港口建设。以中央部分投入、地方政府配套为主要方式,改造、升级支线航道等级,推进浉河、史灌河、沙颖河、涡河、沱浍河、洪河、汾泉河重要支流航道的整治工程,分段提高航道通航标准和船闸通行能力。要推进沿淮内河港口群建设,以淮安、蚌埠、淮南、淮滨等为重点,优化沿线港口布局,形成以淮干为主线、各港口为珍珠的项链形港口布局。其中,将淮安、蚌埠、淮南定位为内河国际港,完善港口“大通关”物流体系,设置相应的保税园区和

16、物流园区,使之成为区域性物流枢纽。三是对淮河出海门户滨海枢纽进行通航改造。开挖堤坝,将南泓和北泓两条水道合流,开发建设滨海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在滨海建一个大型船闸以及河海轮船的转运设施,使海轮货物通过这一设施转移到河轮,形成一个物流枢纽,实现入海水道和滨海港的无缝对接,从而真正打通淮河入海口,创造淮河流域对外开放发展新机遇,开拓生产要素流通和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经过30年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具备了根治与开发淮河的经济实力。要把淮河在水利防洪、农业灌溉和综合运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并有机结合起来,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的“黄金水道”。三、沿河建设公、铁、空、管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沿岸经济一体化发展以淮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