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第26中学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实验教案

上传人:摇**** 文档编号:110012564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第26中学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实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26中学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实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江苏省苏州市第26中学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实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第26中学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实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第26中学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3.4《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实验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 第四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实验: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背景资料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归纳为“体长、壁薄、面大、酶多”八个字。“体长”即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可以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壁薄”是指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以及毛细淋巴管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充分吸收营养物质;“面大”即小肠的内表面积大,这是由于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又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上又有微绒毛,这几方面使小肠平展开来内表面多达200平方米,有利于吸收;“酶多”是指小肠内有胰液、肠液两种富含酶的消化液,有助于消化。 教

2、学目标让学生初步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来源:学科网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难点: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实验关键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实验器材动物小肠,培养皿,放大镜。教学过程1. 导入来源:学科网ZXXK师:人的营养方式与植物不同,人不能像绿色植物那样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而必须依靠植物或动物现成的有机物作为食物,以获得营养。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2. 学案之一:讨论食物消化吸收的部位和过程来源:Zxxk.Com师:消化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在正常情况下,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

3、进行的,互相配合的。它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食物在胃、肠中被搅拌和输送等过程以及食物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较小的、简单的、易溶于水的物质。师:食物的消化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是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完成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分析人体消化 系统示意图,认 识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弄清楚食物发生变化的部位。3. 学案之二: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师: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进一步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那么小肠有哪些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师:小肠是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人体消化道最长的部分,全长57m。小肠

4、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绒毛突起。师:生:师:你能说出小肠皱襞和绒毛突起有什么意义呢?师:生:生:具有环状 皱襞,并拥有大量绒毛突起,大大增加了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面积。被消化的食糜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这对小肠的吸收都很有利。师:小肠有哪些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生: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师: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插图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4. 学案之三:动手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课本的步骤进行观察一下。师:你也可以用手轻轻地抚摸。5. 课堂小结师: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小肠的功能和它的结构特点。作业布置来源:学科网1. 完成实验手册相关内容。板书设计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来源:Z|xx|k.Com教后反思1.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的要点。-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