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__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9994548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__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__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__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__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__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__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__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范文范例参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第一章 出版概论1.1 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

2、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

3、, 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发行的目的: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3意识形态属性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P6)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

4、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主导作用体现在: 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 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精神生产所需原料只能来自社会。(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

5、会和谐。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组织、促进其迅速传播和应用,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2)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3)许多科技读物在提高人们的科技素养,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P11)(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不仅是出版单位重要的生存、发展条件,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3)促进文化交流。1.2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P13)一、

6、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二、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P15)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 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在本世纪头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出版工作的主题。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7、义服务的方向,就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百双用)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4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5坚持质量第一(记忆方法:双为双效、双百双用、质量、多样)【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三、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P21)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

8、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体任务包括: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5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分为: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满足基本的,主要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面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需求,主要靠市场来满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核心价值体系】:宣传马列毛邓、“三个

9、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民族、时代特色。1.3 出版物 (P24):已经出版的作品,是出版活动的成果。一、出版物的要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3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二、出版物的种类:(一)根据出版物

10、总体特征的分类有六大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图书,然后是报纸、期刊。(二)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分类(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P25)(三)从其他角度所作的分类:按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不同,分为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娱乐类;按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类等。三、出版物的特殊性(P27)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有正面和负面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

11、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不同甚至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1.4 出版资源(P31)一、出版资源的概念: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作者队伍等构成。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以及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物质资源由生产各种出版物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以及各种有形资产构成。二、出版资源的特点(P32)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是

12、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一)人才资源的特点: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2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不但要求人才个体具有一专多能和善于开拓创新的业务能力,还特别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二)信息资源的特点: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不仅是它的产品,而且常常也是它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是可以继续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再生型资源】要防止因无序开发而造成的信息泛滥和污染。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P33)(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种1紧跟社会的发展:广泛采集各类信息,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13、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进步动态,提出新的出版物选题。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对已有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可使分散的信息变为集中地信息,使单一的变为综合的信息,使只有个体效应的变为有整体效应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3及时更新已有成果:将各种精神文化新成果和已有出版物中的精神文化成果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出版物。4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5开发国外资源:关注国外出版物市场,积极开展著作权贸易,努力把自己的市场扩展到国外,同时又不断从海外引进优秀出版物品种。6组合运用多种媒体(二)要注意的问题:5个1着力于深度开发 2重视调查研究 3强化创新意识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注重信息质量

14、并提高其使用价值(三)信息资源的维护(P37)4项1不断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2不断更新、优化信息资源3实现专业化管理 4建立信息资源预警和应急机制1.5 我国出版业(P38)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与构成(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5个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出版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现者,要为促进经济增长、加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自己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它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安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从业人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要按照价

15、值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参与市场竞争,还要善于在市场竞争中把产业做大、做强,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组合。3富有文化创意价值:一方面,出版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向社会传播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根本上决定着出版业发展的内容资源,从而决定着出版业的发展水平。4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出版业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出版生产力。我国出版业实现了以“光与电”取代“铅与火”的技术革命,并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取得光辉成就。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对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其他出版单位逐步转为企业体制。国家将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发展公益性出版事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