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7张ppt).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98301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7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7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7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7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7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7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必修四自制第14课《孔孟两章-寡人之于国也》课件(共37张ppt).ppt(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千秋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后世以孔、孟并称。曾游说于诸国,但当时“天下方务于和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的“仁政”认为“迂阔”,不被采用。因此,孟子“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关于孟子 孟子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七篇,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仁政思想: (1)民本思想; (2)反对不义战争; (3)人性善论; (4)糟粕“君子劳心,小人

2、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粗具论说文的特征。,孟 子 乱世的哲思,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 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 句式 德育目标: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写出本字 (1)弃甲曳( )兵 (2)涂( )有饿莩 ( ) (3) 鸡豚( )狗彘( )之畜( ) (4) 数( )罟( )不入洿( )池 (5) 无( )失其时 (6) 谨庠( )序之教 (7)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 申之以孝

3、悌( )之义,y,t,同“途”,tn,zh,c,g,w,通“勿”,xing,bn,同“斑”,pio,x,w,t,2008年上学期,制作 11,2.孟子的“王道”具体指什么?,1.本文的中心议题是什么?,3.孟子是如何说服惠王的?,民不加多,提出疑问,剖析原因,阐述措施,施行王道,天下之民至矣,王道之始,不违农时,不滥不竭,养生葬死无憾,保民,王道之成,发展生产,教化百姓,树桑于宅 畜无失时 田勿夺时,谨庠序之教 申孝悌之义,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发展生产,教化百姓,养民,树桑于宅 畜无失时 田勿夺时,谨庠序之教 申孝悌之义,不王者,未之有也,王道之成,发展生产,教化百姓,养民,教民,树桑

4、于宅 畜无失时 田勿夺时,谨庠序之教 申孝悌之义,不王者,未之有也,天下之民至焉,王无罪岁,舍霸道而行王道,弃虐政而施仁政,阐述措施,王道之始,发展生产,教养百姓,王道之成,斯民至矣,不推责任,孟 子气势夺人的论辨文,1、笔锋犀利的论辨文风 “善养浩然之气”使文章有一往直前的气势; 排偶句式铺张扬厉,笔墨酣畅,而又深具逻辑的力量。,2、层出不穷的比喻 如“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齐人妻妾”、“日攘一鸡”。,梁惠王,于国尽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疑问:何也?,措施,结果,提出问题:民不加多,思考:作为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梁惠王见到孟子,不问治国之

5、略而首先问关于“民”的问题?,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期,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在冷兵器时代,谁拥有了大量的人口,谁就拥有大量的土地耕种者,谁就拥有大量的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背景: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争于“力”,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社会混乱,礼崩乐坏,用战国策序中的话说,即“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天下“争地以展,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孟子选择了什么样的比喻?为什么用这个比喻?,以对方熟悉的“战”设喻,更便于启发对方。,2.孟子是怎样“以战喻”的?梁惠王又是怎样的认

6、识?,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设喻,回答,交战时,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把梁惠王的措施比作五十步 把邻国之政比作百步,分析问题,得出一个结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本质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让梁惠王自己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梁惠王的问题在哪。,3、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够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国家了?,措施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 斧斤以时,效果 谷 不可胜食 鱼鳖 不可胜食 材木 不可胜用,结果,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4、

7、孟子认为如果梁惠王能过做到什么措施就可以统治天下了?,措施 五亩树之以桑 鸡豚无失其时 百亩勿夺其时 谨.申之以孝悌,效果 衣帛(五十) 食肉(七十) 无饥(数口) 不负戴(颁白者),结果 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道之成,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5、思考: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用原文来回答)并概括段意。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君王的态度 最后一段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归纳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 对比论证法,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含

8、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民本论,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民为贵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臣之视君如寇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无失其时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勿”,不要。,通“勿”,不要。,通“斑”,花白,通“途”,道路,2 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 (2)七十者衣帛食

9、肉 (3)然而不王者 (4)树之以桑 5)王无罪岁 (6)谨庠序之教 (7)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鼓:名动 敲鼓,衣:名动 穿,王:名动 为王,树:名动 种植,罪:名动 归咎,归罪,谨:形动 认真从事,生,死:动名,活人,死人,3 倒装句,未之有也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何如,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状语后置,4 重点固定句式 1直耳 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2是也 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词多义练习,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数罟不入洿池,数目,数量 几,若干 多次 细密,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系向牛头充炭直,不弯曲 仅,只 价值,兵 非我也,兵也 兵连祸结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草木皆兵,兵器 战争 军队 士兵,胜: 驴不胜怒,蹄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日出江花红胜火, 予观夫巴陵胜状,承受 尽 胜利 超过 优美的,发: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百发百中,派遣征发 打开 花开 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