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0995912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最新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最新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最新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9最新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9最新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最新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最新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1 孟子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1孟子二章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难点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2课时春秋战国

2、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

3、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学习富贵不能淫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1)听读。(音频朗读)认识生字,读准节奏。丈夫之冠(gun)富贵不能淫(yn)(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焉:怎么,哪里。这怎么称得上大丈夫呢?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冠:名词作动词用,行冠礼。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之:代词,他。男子行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往之女家。“女”同“汝”,你。女家,指夫家。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一段:引用景春的话,摆出错误的观点及论据,引出下文的论

4、述。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论据: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第二段:先用反问否定错误的观点。再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类比,指出公孙衍、张仪只不过迎合了诸侯的野心,如妾妇一味地顺从丈夫,从而嘲讽公孙衍、张仪的做法,驳斥了错误的观点。接着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明只有符合仁、义、礼的行为才是大丈夫所为。最后得出结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章列举大丈夫的种种表现,有力地论证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从而阐明了孟子的思想,即大丈夫要做到仁、义、礼。提出错误观点: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反驳错误观点:类比论证树立正确观

5、点:事实论证层层深入,论证有力1指点学生翻译富贵不能淫中的有关句子。2指名背诵富贵不能淫。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

6、。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1自学第1自然段。(1)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发:兴起,被任用。举:被选拔。“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

7、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2)师生共同订正、释疑。2学习第2自然段。(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是”:指示代词,这。“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拂”:违背。“乱”:动词,扰乱。(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曾”:同“增”。“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衡”:同“横”,梗塞,

8、不顺。“征”:观察到,检验。“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同“弼”,辅佐。(2)师生共同订正、释疑。3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炼,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4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物与后面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有什么关系?

9、从列举出的六个人物,推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难的环境给人以磨炼,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使这六个人的成功成为有力的论据,进一步增强了说理的力度。6“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会不断奋发;国家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即精神上的安逸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

10、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孟子为了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先列举历史上由卑微到显贵的人物为例,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并由此引申开去,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这个道理。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既催

11、人奋发,又警钟长鸣。如此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结构严密、紧凑,真是一气贯穿,浑然一体。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1)用对比修辞,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表述,更鲜明突出。(2)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用排比;造就人才须经受的各种磨难用排比。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极有气势,如长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给人以深刻的启示。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得结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课的两篇短文,篇幅短小,逻辑严

12、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充分体现了孟子说理的特点。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

13、、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秀的分数线上,但与中等分数只相差几分,如果再有一点错误,可能与优秀擦肩而过。经过仔细分析原因,是因为太高估自己了,所以这种自信心理过强,而导致出现骄傲的现象。应妥善处理好自己的这种心理障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问题之二。没有及时完全性的复习因为历史的内容较为简单,所以自己没有完全性的复习。只是大略地浏览了一下,对“命悬一线”的历史成绩,有一丝“窘迫不安”的感受,必须要在期考前及时复习,要复习重点内容,一般不再范围之内的稍稍浏览即可,所以,这是严重问题之三。回答问题没有完整透彻政治考得一般的原因还在于回答问题

14、不够完整透彻,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像一个口吃的人,很难去对别人表达意愿。如想克服这一缺点,必须多做有关的练习题,以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答题能力,书面能力等,在多方面有效提高,就能在考场上略胜一筹,这是问题的最后一点。能够正常发挥这次段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正常发挥,发挥出了一定的水平,如能在考场上能够超常发挥,那就是百战百胜,战无不胜。这次段考,犹如看了一场学生电影,让我感受到懂得自己的不足和完美之处的乐趣,也让我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有了前进的目标,这次段考,值了!班级学生段考总结与反思2考试后,我认真地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感到和老师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要求上进不够,容易满

15、足现状。二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够,还有时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三是要求自己不够严格,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没有专心听讲。回想起来是自己不对。我认识到: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分宝贵的。要想保证学习效果,课堂纪律是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同学没法学,老师没法教,我们会失去很好的、很珍贵的学习时间。但是,我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放任自己,真感到痛心。我没重视自己学习,浪费学习时间。更为不对的是,破坏了课堂纪律,影响别人的学习,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 中学的学习阶段是十分关键的,要想保证学习效果,课堂纪律是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同学没法学,老师没法教,我们会失去很好的、很珍贵的学习时间。但是,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放任自己,我们学习,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一些学生总是在上课时间说话,自己不学,还影响别人学习,他们是没有把学习当回事。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学不学差不多。我们承认自己的学习基础薄弱,但是这更需要加强学习,要利用宝贵的自习时间,迎头赶上。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大家都会伸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