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两则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959099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8.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息两则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消息两则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消息两则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消息两则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消息两则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息两则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息两则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消息两则,导入语,我们的 新闻,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发生了很多事。有国内的, 也有国际的。有我们身边的,也有隔海相望的。这是 一个热热闹闹却并不太平的暑假。热的好像这个夏天 我们井研的天气。同学们,你们的暑假发生了什么新 鲜事吗?你又发现什么新闻呢?和我们分享一下吧。,新闻的有关知识:,(一)新闻的概念:,新闻这种文体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二)新闻的三个特点: 真实性 及时性 准确性,(三)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引标、主标、副标,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

2、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辅助,(四)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何人?(Who?) 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因?(Why?) 何事?(What?) 如何?(How?)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时心里要自觉地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解决了。6个“W”共同构筑了把握新闻的道路和途径。,(五)新闻的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或有议论、抒情。,(四)消息固定的格式

3、 “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作者简介,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

4、的新闻稿。,时代背景,渡江战役示意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新闻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二、自主学习,1.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新闻要素,结构及语言特点。 2.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三、合作探究,各学习小组合作交流“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不能解决的留给别组或老师。 找出新闻的导语部分,说说它在文中的特点及作用。,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

5、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的命令。,1、分析消息的结构,四、精讲点拨,2、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事what 何故why,1949年4月20日,长江前线(芜湖安庆),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敌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3、消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4、“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5、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

6、美联社(美国,合众社) 路透社(英国) 塔斯社(俄罗斯) 共同社(日本) 英国 ( 路透社 ),6、试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败。 摧枯拉朽: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风平浪静:,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当。,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7、品析语言,领悟情感,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请你判断记者倾向哪一方,从哪些倾向词句可以看出?这其中蕴含了一种

7、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学后怎么办?,1)“南渡长江”,“南”怎么理解?,(向南),2)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写我方的有:,写敌方的有:,“万船齐放” “突破敌阵” “占领”“进击”,“军无斗志” “纷纷溃退” “摧枯拉朽”,8、字斟句酌,3)导语中的“大约”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4)试找出“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一句中表现我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词语,并加以分析。,5)试分析下列红色词语的作用:,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8、,6)据了解,渡江战役要有百万大军渡江,那么,标题中的“三十万大军”改为“百万大军”行不行?,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7)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之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 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点,巩固记叙文六要素的知识。 2、把握文中的人物、事件,理清文章的思路。 3、认识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分析标题,这篇新闻的标题是什么?引标和副标呢?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 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

9、事实。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标题语言凝练,不仅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而且“百万”“横渡”显得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导语分析,这篇文章的导语是什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第一句话概述主要事件(渡江胜利)。 第二句话在地点上作补充。 “百万大军”人数之多,排山倒海,无坚不摧。 “一千余里”区域之广。 “均是”概括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本篇导语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下文;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洋溢着胜利豪情。,思 考,读

10、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情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

11、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问题讨论,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主体;(“二十日夜起”至结束):具体叙述了渡江区域战斗的战况,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叙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至结束):叙述东路军作战情况。,表格分析,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

12、敌制胜的原因。,20日夜21日夜,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九江安庆,南京江阴,30万,2/3,大部,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体部分对三路大军渡江的报道,表达方式有同有异。同在哪里?哪里不同,质疑析疑,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都交代了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江人数、战局的发展趋势。 中路军渡江战况写得简略;西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报道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议

13、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东路军渡江战况写得最详。这是因为东路军与西路军、中路军所遇敌军都不同,战斗激烈,还因为这里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很巩固的防线”。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有必要详写。,本文的语言特点,从文中找出例子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概括 出本文语言方面的特点。,(1)准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因为九江尚未解放),A、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14、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本文的语言特点2,(3)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2)简洁而具有气势。,如导语中“百万大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再比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本文的语言特点,(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 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 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 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

15、,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1)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 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2)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小结,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

16、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拓展:,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八句话:,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