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政治参与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9954528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政治参与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六章政治参与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六章政治参与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六章政治参与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六章政治参与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政治参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政治参与(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扩大是政治现代化的标志。在传统社会,政府与政治通常只与少数精英有关。-在所有现代工业国家,-都普遍确认和强调积极的公民权原则。” -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的国家政治参与,一、概述 1、含义 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 主要内涵有三点: (1)主体是公民或公民团体 这就把政治参与者与政治职业者区分开来。(要注意政府官员、政党骨干、政治候选人的角色行为),(2)客体是政府活动 (3)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动,并不考虑这种政治活动是否违背政治系统设定的法律尺度。,2、类型 (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 个别参与:公民以个体的身份进行政治参与的活动。 政治投票 信访

2、官民个别接触 组织参与:以特定的团体的形式参与政治的活动。 组织参与的优势胜于公民的个别参与。,“十个人说话胜过千人沉默” -拿破仑,格言 “美国来复枪协会以百万会员之众持续有效地抗衡上亿名主张对枪支严加管制的美国普通民众;”,TIP: 美国枪械控制为何困难,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人民有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在美国出售与购买枪支都是合法的。美国众多的普通家庭中都拥有枪支,据司法部统计,在美国的3亿人口中,民间藏枪高达两亿多支。 美国来复枪协会势力强大。美国来复枪协会拥有近3百万会员,代表着军火商、枪械爱好者和狩猎者们的利益,他们有金钱有选票,在国会与总统选举中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

3、响,这让一心想当选的大多数政客们不敢开罪。,(2)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 以参与者的主观态度来划分的一种参与类别。 主动参与:在自愿的基础上 被动参与:非自愿,通过他人的引导、劝说、威胁的方式而产生影响政府的活动,(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以参与者是否通过中介介入政治过程而划分。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4)常态参与和非常态参与-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参与 常态参与:常规、正规的渠道、方式 非常态参与:非常规的方式、渠道,如请愿、示威游行、政治暴力 注意:非常态政治参与不等同于非法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四种基本结构形式: 个体制度化参与:其形式很多,如选举投票、信访举报、出任公职等等; 个体非制度化参与:主

4、要形式包括建立在裙带关系和扩散性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以个人利益为驱动力的参与、向官员行贿等等;,群体性制度化参与:形式主要包括政治协商、以合法社团的形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等等; 群体性非制度化参与:主要是指不符合法律程序规定的群体上访、游行、集会、围攻政府机关,等等。,3、程度和影响因素 在分析政治参与的程度时,通常有两个方面: (1)广度:参与政治活动人数的比率分布 (2)强度:影响政治系统整体的程度和持续性,美国政治学家悉尼维巴和诺曼尼对美国的政治参与人数的一项研究: 对此完全消极的人(不进行任何政治活动的人),22%; 投票专家(他们只参加投票),21%; 狭隘的参与者(他们只就个人问题

5、与州或地方领袖进行联系),4%; 社区活动者(只从事有关地方问题的活动),20%; 竞选人员(他们只进行竞选活动),15%; 十足的积极分子(进行各式各样的政治活动),11%,思考题:你认为影响一国政治参与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理解我国农民在村民自治选举中的热情? 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 主要形态: (一)创制与复决 创制是指一定数量具有选举资格的公民提出法案和对法案进行表决的活动。 复决是指公民对议会所制定的法律进行表决或否决的活动。,公民表决:议会制定的法律尚未实施之前,经公民投票决定之后,法律才能生效。包括强制表决和任意表决。 人民否决:是指法律已经

6、实施之后的一定期限内,如有公民或政府机构对法律表示不满,政府将其提交公民投票决定。,(二)选举,(1)最广泛最普遍的参与形式 (2)选举的意义 (3)随着西方民主制的发展,选举制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限选制到普选制 选举权的资格限制:财产资格限制;性别资格限制:19世纪之前,西方国家妇女基本不享有选举权。1893年新西兰妇女首次取得选举权;居住资格限制;年龄资格限制;教育资格限制,从不平等选举到平等选举:“一人一票” 英国的复票制:允许工商企业主 剑桥等大学的毕业声除在自己的居住地参加投票外,还可以到自己的企业所在地或大学选区再投一票。 直接选举的广泛实行 公开投票到秘

7、密投票 从强制投票到自由投票,(三)社团活动:利益集团,压力集团,1、是指政治性的团体或组织为实现其特殊利益而对政府施加影响和压力的活动. 2、类型 (1)经济利益集团 工商利益集团(企业集团与公司) 行业性利益集团(例如美国商会) 劳工利益集团(各种工会组织) 职业协会(专业人员组成的团体,如律师协会、医学协会等),(2)意识形态或单一问题利益集团 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如公民自由、环境保护、核能和消减核武器、是否允许堕胎等问题而建立起来的,这些利益集团本身可能并不受经济利益驱动。 (3)公共利益利益集团 如免税的公共慈善组织,(4)对外政策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并不仅仅关注国内政策,也会组织起来促进

8、或反对某些对外政策。 例如“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和“阿拉伯裔美国人全国委员会” (5)其他利益集团,3、方式: (1)通过院外活动影响立法机关(游说) (2)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施加影响 (决策咨询 社交活动 支持竞选) (3)非常规方式:示威、暴力抗议,(4)影响公众舆论 大量投资于公共关系项目以及宣传活动,向大众解释它们对公众福利的贡献以及对国家的好处;依靠策划好的新闻故事来间接地达成自己的目标,或者躲在幕后阻止那些它们认为会对自己产生损害的材料的宣传。例如烟草机构就秘密地资助一些研究,对那些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发现提出质疑。,4、决定利益集团影响力的因素,金钱 问题:单一问题

9、利益集团的出现(如反堕胎或生命权运动) 规模和资源 美国规模最大的利益集团当属与美国退休人协会,有3300万成员,其中大多数都受过教育、富有影响力并致力于维持和增进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 “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美籍犹太人 影响政府的方式方法,官民个别接触,三、我国的政治参与 (一)我国政治参与的历史分析 中国5000年的历史几乎没有政治参与,其原因主要是政治生活历来是私人的领域。“家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可被视为“政治参与”的形式主要有:,讽喻和直谏 “微服私访”和“拦轿告状”(直诉) 农民起义 在历史上中国的政治参与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渠道格外单调、狭窄 带有一定的非法性 带有相当的精英政治色彩

10、 无规则性,(二)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实践与发展 1、19491978:发展与挫折 发展: 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展 创建了一系列政治参与的制度渠道,畸形、挫折 公民政治参与逐步被群众运动所取代 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方面停滞不前 发生了一系列不利于民主空气形成的事件 原因分析:有社会历史的不利条件和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但主要从体制上分析,体制上的弊端 (1)政治体制:高度的集权 横向上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组织手中;纵向上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2)经济体制:典型的公有制经济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2、复兴与推进 (1)表现 政治参与的基础有所扩大 参与的渠道多样化和制度化 公民参与行为的自主性增

11、强 (2)原因分析 社会利益的分化和新的利益群体的形成 政治资源出现分散化的倾向 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三)中国当代政治参与的形式,1、选举 2、人民团体的活动 3、基层群众自治 4、社会协商对话 就是围绕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由政府有关机构的负责人,与有关的公众群体或团体进行平等的、直接的、公开的对话,面对面地听取公众的意见,回答公众的问题。,5、人民信访,信访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悠久的本土渊源 本土渊源 中国古代不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信访制度,但在那个时期却存在一种类似信访的直诉制度,就是通常所说的“告御状”、”京控“。,直诉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确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武

12、帝(公元265290)时始设登闻鼓,悬于朝堂或都城内,百姓可击鼓鸣冤,有司闻声录状上奏,这就是所谓”登闻鼓“直诉制度,之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司法制度。,随着晚清法律制度改革,民国时期引入西方大陆法系模式,中华法系解体之后直诉制度便不复存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了类似于直诉制度的信访制度,我国现行的信访制度建立于1951年6月,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中,正式把处理人民来信和接待人民来访列为各级人民政府的一项专门工作,1954年12月成立国务院秘书厅人民接待室。,随后,全国县(市)以上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多数也在其办公厅(室)下面设

13、立了“人民来信组”、“接待室”等信访工作机构,并配置了少量工作人员。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也设置了人民接待室,负责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信访制度由此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中国特色 不是说信访的制度是中国特有的,而是说在中国,信访这种制度设计、制度运作、制度功能以及与信访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相当中国化的。 (1)信访机构的设置具有规模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2)在中国存在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上访人群,(3)信访在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4)形成一套包括中央和地方的庞大复杂的法律制度体系。,“信访潮”:改革开放以来,信访制度先后经

14、历了两次信访大潮的冲击。 第一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中央千人信访工作组受理并复查的冤假错案达24100多件; 第二次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直到今天,即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信访总量持续大幅上升。,2002年,全国县级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的信访总量达到1000万件(不包括各职能部门受理的信访量); 2004年17月,全国地方县级以上党政信访部门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6.1%。其中,国家信访局受理的来信来访同比分别上升123.67%和124.77%。,信访问题综合症:不能承受之重 (1)上访在中国成为社会贫弱者寻求正义的的最后渠道和最

15、现实渠道,但大规模的群众上访必然触及政府“社会稳定”的那根紧绷的神经,因而不得不采取某些措施满足一些上访者的请求,这反过来又刺激和引导了更多的人涌上这条寻求正义之路,而这又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一个恶性循环不断上演。,(2)信访体制不顺,机构庞杂,缺乏整体系统性,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中央聚集,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央政治权威的流失 。 “越级上访”的动力机制,(3)信访功能错位,责重权轻,人治色彩浓厚,消解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在人权、法治的呼声日益高涨之际,信访制度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遭受巨大质疑。 上访反映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由司法不公和不独立引起的,但党政权力基于上访压力不得不对司法决策过程

16、进行干预,又进一步加剧司法的不独立性,对信访制度改革主要有以下两种基本取向: (1)主流性观点,认为应重新构建信访体制框架,整合信访信息资源,探索“大信访”格局,并通过立法统一规范信访工作,从而建立高效的信访监督监督察机制。 (2)信访制度应该废除。认为在现行宪法和法律框架之外设计的叠床架屋且等级森严的信访机构,是诱导本国公民跪着请愿甚至跪着造反的永无出头之日的制度陷阱 。,关于信访的几个概念: (1)上访:指信访者亲自登门,向有关机关表达意愿的活动。 (2)集体上访 在集体信访中,人数不得超过5个,(3)越级上访 根据信访条例,当事人可选择的信访机构在理论上只应该有两家,即有权处理该事项的机构及其上一级机构,如果超越了这两极机构,则属于“越级上访” (4)涉法信访 与法律有关的,或者说可以以及应当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的信访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