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血液生理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995234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血液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2章血液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2章血液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2章血液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2章血液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血液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血液生理(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机体的内环境 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 第五节 血型,第2章 血液,第一节 机体的内环境,一、机体的内环境 体液: 指存在于动物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 各种物质所组成的液体。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的体液。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二、血液对内环境稳定的意义 (1)血液在心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起到沟通、联系身 体各部分体液及外环境的作用。 (2)血液本身就是一个稳定系统,具有很多的缓冲机制, 如有维持PH稳定的缓冲系统,可以减轻酸性代谢产物引起 的PH变化。 (3)机体生理过程异常将引起血液某些成分和理化性质的 异常改变,内环境稳

2、态遭到破坏, 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返回,一、血液的基本组成,血 液,血浆(5060),有形成分(4050),水(90%92%),血浆蛋白(5%8%),无机盐 营养物质、激素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 血细胞( 4050)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 5060),红细胞比容,定义: 血液经抗凝处理,离心沉淀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率,称为红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测定方法 抗凝 离心 比容管,健康动物的正常红细胞比容值见下表,测定红细胞 比容有助于诊断疾病,如贫血和脱水。,血清: 血液流出血管不经抗凝处理,就会很快凝成血块, 随血块逐渐紧缩

3、所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 抗凝处理的血液离心,上层为微黄色或无色的液体 部分。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血清中不含有纤维蛋白原,因为血浆中的纤维蛋白 原已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留在血凝块中。,血清与血浆,血清与血浆, 血浆, 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 血清, 血块,二、血量,血量: 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 占畜体重的6%-8%。,循环血量,贮备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贮存于肝、脾及皮下静脉丛等处的血量,血量的相对稳定 血压、器官供血 一次失血 30% 危及生命,三、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含90 % 92%水分,8% 10%的溶质。溶质 中包括无机盐和有

4、机物。,(一)无机盐及作用 血浆中的主要阳离子有Na+、K+、Ca2+、Mg2+;主要阴离子有Cl-、HCO3-、HPO42-和S042-。这些无机离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1、血浆蛋白 主要包括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及其他有机物 主要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氨 基酸和氨等。这类化合物所含的氮通常称为非蛋白氮(NPN)。 此外还包括葡萄糖、甘油三酯、维生素、激素等参与代谢和 机体调节的重要有机物。,(二)有机物,四、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比重和气味,颜色鲜红、暗红 血腥气挥发性脂肪酸 咸味NaC

5、l 比重1.041.075,(二)血液的粘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磨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称为血液的粘滞性。(比水高45倍) 血液的粘滞性相对恒定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和血压起重要作用。,(三)血浆的渗透压,促使纯水或低浓度溶液中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称为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0.5%)和晶体渗透压(99.5%),通常将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如在哺乳动物为0.9%NaCl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等渗,高渗,低渗,血液呈弱碱性,pH值为7.357.45,相对恒定。 1、血浆中的缓冲对有: NaHCO3/H2

6、CO3; 蛋白质纳盐/蛋白质; Na2HPO3/NaH2PO4等 2、肺和肾也不断排出体内 过多的酸和碱。,(四)血液的酸碱度,返回,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哺乳动物无核、双凹圆盘形 禽类有核、椭圆形,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数目最多的一种(1012个/升),(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溶血: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因吸水而膨胀,细胞膜终被胀破并释放出血红蛋白。,抵抗力的大小与脆性的大小呈反相关。,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血沉),红

7、细胞的内容物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Hb是由一分子珠蛋白与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特殊蛋白质。,(三)红细胞的功能,血红蛋白的结构模型,Hb的辅基血红素,红细胞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Hb + O2 HbO2 Hb + CO2 氨基甲酸Hb 异常情况: 亚硝酸盐 CO,贫血: 单位容积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或其中之一低于正常值。,(四)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 1、红细胞生成的条件,(1)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 (2)机体能提供足够的造血原料: 合成珠蛋白用蛋白质、铁等。 (3)有促进细胞分化及成熟的物质: 维生素B12和叶酸;铜和锰。,2、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主要由于衰老而

8、遭破坏。,在脾、肝和骨髓中被吞噬。,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降解为胆绿素、铁和珠蛋白。铁和珠蛋白可被重新代谢利用,胆绿素作为色素代谢产物经粪和尿排出体外。,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白细胞比红细胞体积大、数目少,有细胞核。,嗜酸性白细胞白细胞,有粒白细胞,无粒白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白细胞,有粒白细胞 (血涂片),无粒白细胞 (血涂片),(二)白细胞的主要功能 白细胞具有游走、趋化性和吞噬作用等特性,能消灭 侵入机体的外来异物,以实现对机体的保护功能。,白细胞,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免疫,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中

9、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数量较多的一种,约50%。核形态多样,有的呈腊肠状,称杆状核;有的呈分叶状,中间有细丝相连,称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对细菌代谢产物等具趋化性,聚集到细菌侵犯部位,吞噬细菌并将其消化分解。该细胞吞噬细菌后,自身常死亡,成为脓细胞。,吞噬和消化作用吞噬和消化病原 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 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 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杀伤肿瘤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数量较少,13%,体积大,胞体球形细胞核有椭圆形、肾形、马蹄形。,数量较多,3050%,呈球形。 细胞圆形,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很少,在核周围成一窄带。,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实施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实施体液免疫,即抗

10、体免疫。,三、血小板生理,循环血液中的血小板是无色透明、无细胞核、圆盘形或杆形小体。,1、参与凝血,2、参与止血,3、纤维蛋白溶解,4、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功 能,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块构造(红色为红血球,兰色为血小板,黄色为纤维蛋白),返回,生理止血小血管损伤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正常动物仅在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第四节 生理性止血,血小板粘附、聚集而形成松软的止血栓 促进血凝过程形成坚实的止血栓,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二、血液的凝固与抗凝,(一)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凝块,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凝固或血凝。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

11、液凝固过程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的凝血因子有12种。,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的特点,除F(又称组织因子)存在于组织中外,其他凝血因子 均存在于血浆中,并多数由肝脏合成。 F、 F、 F、 F的生成必须有维生素K的存在。 凝血因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血液中,经其他酶水解 后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才有活性,这一过程称凝血因子 的激活。,凝血过程,一系列蛋白质水解的过程“瀑布”样反应链,内源性激活途径: 因子如果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使血浆中凝血 因子逐个激活形成Fa,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 途径。 外源性激活途径: 因子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逐个激

12、活凝 血因子形成Fa,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小 结 1血液凝固过程是一个瀑布式的连锁反应,凝血因子相继激活,最终生成纤维蛋白。 2 血液凝固过程中,只在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时有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两种形式。此后,两条途径归于统一,以相同的方式生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 3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都必须有凝血因子进行催化的场所 磷脂表面,同时都必须要有Ca2参与。,(1)肝素: 为酸性粘多糖,由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产生,它能抑制对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纤维蛋白原转变 为纤维蛋白。 (2)抗凝血酶物质: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一种球蛋白 与凝血酶、Fa、Fa、Fa、Fa等结合,使这些凝血

13、因子失活。,(二)抗凝系统的作用,抗凝物质最重要的是肝素和抗凝血酶物质。,纤维蛋白溶解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 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溶系统:纤溶酶原、纤溶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基本过程: 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两个阶段。,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容,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是三个密切相关的生理过程,三者互相协调,保证血流正常运行。,凝血,纤溶,抗凝血,四、抗凝和促凝措施,(一)促凝 1、血液与粗糙面接触 可促进血小板聚集、解体并 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反应的进程。 2、维生素在肝脏内参与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 、等的合成过程,有加速凝血和止血的间接

14、作用。 3、血液加温,能提高酶活性,加速凝血反应外科手 术出血时,可用温生理盐水纱布按压创口。,(二)抗凝 1、移除血浆中的钙离子 ( 草酸钾、草酸铵、柠檬酸钠) 2、去除纤维蛋白 3、低温延缓血凝 4、肝素 5、血液与光滑面接触 6、双香豆素 (与VK相拮抗),返回,1901年Landsteiner发现了第一个血型系统,即ABO血型系统,此外还有Rh血型系统。,凝集原:,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 抗体,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成4型。,第五节 血型,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 抗原,将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红细胞产生凝集的现象叫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失去载氧能力,同时凝集的红细胞阻塞血管诱发过敏反应。,红细胞凝集:,人类的ABO血型系统,人类的ABO血型交叉反应,供血者,红细胞,血 清,输血原则:同型输血,异型之间进行交叉配血实验。,交叉配血实验示意图:,受血者,红细胞,血 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