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995223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改革开放4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改革开放4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改革开放4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改革开放4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完美WORD格式 (篇一)我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也是一个目标。我出生在60年代初的农村,当时的农村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哪谈得上幸福,幸福就是一种奢望。我的到来虽然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但之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儿时的记意依稀还有,当时的计划经济,粮、油、肉、糖、棉、布等日常食品、用品,都是凭票供应。就这极少的供应到了我们家,都没钱,买不回来。记得有一年我家的计划是12斤肉票,那是一家4口全年的计划,因家里缺钱我爸留下一半准备过年的,还拿了3斤计划票去卖了,当时饭都吃不饱,就不说吃肉了,有时半年还没吃上一顿肉,来客人的时候能割上半斤肉炒份菜,全家人住在一起就象过年似,心里会感觉

2、一丝丝的幸福。记得在我上小学时,有天放学请了一位同学到我家吃了顿饭,当同学走后母亲愧疚的告诉我,“以后不要请同学到我们家来耍,因为我们家的粮食都不够吃”。在我记忆中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就没有串门的。我还清楚的记得我们生产队的一位大娘说的一句话:只要每天有一两顿希饭吃饱就行了,有没有菜没关系,哪里还会想到吃肉哦。我在小学毕业就因家庭原因缀学了,每天背个小背娄去割猪草,看到别的同学上学放学羡慕的不得了。到恢复高考时,我再次走进校园读书,经过努力读完初中,终于在1981年如愿考上了中等专业学校(读不起高中,初中毕业能考上中专是最大的幸运)。离开农村来到学校,当时的中专生国家每月补助32斤粮,15.5元

3、生活费,父母每月还给我5元零花钱,我简直太幸福了,当时感觉就是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记得进校一个月的时间我的体重由进校体检时的79斤增加到了85斤,身高由155MM增加了158CM(进校时我已经年满18周岁)。改革开放使中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的美好岁月,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1984年中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彭山县农业局工作,刚到单位就分到一间12平米左右的住房,另一位刚毕业的同事两人一起居住,没有厨房卫生间,但是觉得好满足,好幸福哦!记得当时每月10号发工资,我们刚参加工作每月就能拿到33元的工资,还有5元粮食补贴,

4、我第一次领工资时领到了一个半月的工资、两个月的补贴共计59.5元,从小到大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兴奋的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回家将我的第一笔收入给了父母20元,姐姐10元(我家只有姐妹两人),全家人别提有多开心了,那才叫幸福哦!进入90年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家先后添置了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这时的经济已经很好,记得母亲在时常说的一句:现在的社会好好哟,想吃啥就有啥,想买啥就买啥,好幸福哦!哪个舍得死嘛,我一定要好好的活着。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不知番了多少番,把我们的过去讲给80后的年轻人听,他们是不会相信的。现在的我有车有房有存款,用收入的十分之一来作生活费都吃不完了

5、,每年还可以出去旅游,不止在国内,还可走出国门,全世界看看,这种幸福无法言表,我只想对我过世的母亲说一句:妈妈,没能留着你,享受一下今天幸福生活,我真的很遗憾。我们的祖国强大了,今天的我不止生活富裕了,还赶上了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会了电脑,用上了微信、支付宝等,出门不用带现金,连银卡都不用带了,带个手机就可走遍全国。这在改革开放前想都没法想,今天的幸福会永远围绕着我,围绕着每一个人。感谢我们的党、感谢我们的国,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篇二)放大的天空我是在*县的一条深沟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的。那是1977年秋天,所以,我心里的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1年。我初中毕业没能被推荐上高中,便在那条深沟里劳

6、动。那是一个果园,头顶只有簸箕大一块天。我一边劳动一边备考,默记数学公式,在心里给自己出作文题,天空似乎在一点一点放大。我只能报考中专,结果被县上的师范学校录取,一夜之间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名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正坐在师范学校的教室里。那段时间,我天天看报纸,偶尔抬头看看天,天空似乎真正换成新的了。1980年春天,没满18岁的我,开始在老家所在的公社中心小学教书,月工资41元,订文学报刊花去三分之一,此外还要花掉一部分购买文学书籍。当然,我也花钱为自己缝制了一条喇叭裤。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朗读何士光的乡场上,还有铁凝的哦,香雪。我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之余开始创作,然后把习作装进信封、寄给

7、文学刊物。我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个长辈,他要我谈谈对农村包产到户的看法。我跟他说,他也跟我说:大概我们会有好日子过了。田间地头反倒安静些了,而从前总是充斥着那么多坚硬的喊叫。我在星期天帮家里种责任田。乡场上却一天比一天热闹,不断冒出来的“万元户”轮番亮相。一个学生家长半年前还穿着补疤衣服来求我给他的孩子减免学费,再见面时却已经穿上了呢子大衣。露天电影里有了爱情,甚至突然有了接吻,惊得女人们不敢抬头。我写的小说却没有起色,尽收到退稿信。直到1987年,我调到水边的一个小镇教书,终于在青年作家杂志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县城里的文朋诗友和我一样兴奋,以跳一场舞来庆祝。1989年夏天,我调到市报任编辑。报纸

8、每一天都在完成对一方热土的书写,不断开列出改革开放的成绩清单。一句话新闻可能是盼望了40年而终于打通的一条道路,豆腐块消息可能是拔地而起的一片新城区,长篇通讯可能是一个县甩掉贫穷帽子之后露出的鲜活而生动的脸。一张照片,定格的是工厂生产线运转的节奏,或是稻子饱满灌浆的声音。一则广告,传达的是乡镇企业的焦灼或是农副产品的顾虑。副刊上那些精短的作品,则有着比我创作之初更多的理性。城市却是越来越感性了,干瘪的荒河滩一点一点丰满起来,新建的开发区甚至有几分媚态。我在一天一个样的城市游来荡去,然后坐下来开始我的文学书写。我不断发表作品,但这已不能让我兴奋,因为生活本身似乎每一天都让我兴奋不已。我把新闻采访

9、得来的素材写成中篇小说,并获了奖。我在31岁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年夏天,我调入成都,从事文学创作及组织工作。从我的老家出发到达这座城市,*年前需要三天,我调来时需要一天半,而今半天足矣。今天,高速公路也渐渐甩开了关于盘山公路的记忆。蜀道,已经不再是难的代名词。我算是生活在大地方了,但一出门就迷路。过了10年,这座城市的大多数街道对我来说依然是陌生的。我舍近求远,出了两趟国门。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世界,我在那条深沟里看天时想的却是此生能去一趟北京就好了。文学的世界更大,永远没有边界。我不敢懈怠,像农民一样笔耕,长篇小说草房山和香车相继出版。草房山让我重回乡下,香车则让我穿行在都市的车流中

10、。事实上,我一直游走在城乡之间,哪一头都不敢轻慢。成都平原的天空一望无垠,常常让我头晕目眩,我只得在心里让它变小,小得勉强能够罩住头顶。一双巨手把我从一条深沟里拽上来,我需要那块簸箕大的天空,来为我的*年做一个起点的标记。我的身份由学生而教师而编辑而作家变化着,但感恩的心一直没有变。我知道我的这点经历是平庸而微不足道的,但对一个准备在深沟里扎根一辈子的回乡青年来说,这无异于插翅飞上了蓝天。这会儿,我站在坚实的大地上。(篇三)时间的坐标,人生的轨迹 单位举办“我与改革开放*周年”征文活动,自己刚好也有写点东西的冲动,提起笔,发现原来一手好字差点被电脑废了。很久没用笔来写东西了,电脑、互联网、手机

11、这些现代化信息工具及技术的普及,应该是改革开放*周年来最明显的变化之一了。调整思绪,时光倒转,穿过时空隧道,尘封已久的记忆片断又浮现眼前。1978年,那时我才四岁,儿时的记忆不是那么的美好,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只让我深深记得,为了吃上一根三分钱的冰棍,与好多小伙伴一起去捡蜡烛头、牙膏皮换钱。嘴馋得实在顶不住时,便去菜地里摘辣椒,洗干净,去掉里面的籽,加点盐巴,放进嘴里嚼。现在想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记忆应该没有欺骗我。接下来的几年,分田到户,联产承包责任制,父母忙里忙外,干完农活就做些馒头、红糖包子挑到其他村去卖,换些米、钱回来,生活渐渐有所改善,82年盖了新瓦房。那年,弟弟出生了,家里的笑

12、声也多了起来。还依稀记得奶奶曾经对我说过,几个兄弟姐妹中,带我最累最辛苦,哭得最多,十个月断奶,没有什么营养,有时候整晚上哭个不停,现在想想,估计是饿的。1988年,我上初中了,学习成绩还不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那时候家里温饱问题虽然早就解决了,但想“奢侈”消费一下还是不大可能的。印象最深的是,整天穿着解放鞋的我非常羡慕一些同学脚上穿的白球鞋,高帮的,“酷毙了”(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词)。几次请求父母买双给我,都被告知,穿白色的不吉利,不能买。第一次穿上白球鞋应该是两年后,我考上一所重点高中,离家住校,手头有了些许自主的零花钱,自己攒钱偷偷买了双高帮的白蓝相间的篮球鞋。穿上它时的感觉

13、虽然没有记录下来,但我想肯定是非常OK的。*年,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我已经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学教室里,攻读硕士学位,每个月有二百多元的生活补贴,不用花家里的钱了。父亲把大学期间给我汇款的收据全部收藏起来,有次暑假在家时,我把它们加了加,总共不到一万元。*年我弟上大学了,一年下来的各种费用就一万了。靠着种田、做点小生意的多年积蓄,父母不仅供我们兄妹几人念完了大学,还盖起了一幢三层的楼房,算是“奢侈”消费了一把。*年,不知不觉,我已经在三明烟草工作了十个年头。这十年来,我和企业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改革、创新,让三明烟草充满生机和活力,严格规范使企业的发展后劲十足。企业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当我坐在八

14、月的北京奥运赛场观看比赛时,听着“中国,加油”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今日之祖国,已经不是*年前的中国了,贫穷落后已成了过去式,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正用它的似火热情款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用它的非凡成就吸引着全球的目光。51枚金牌,100枚奖牌,多项世界纪录被打破,数字的背后是国力的强大、人民的幸福。1978到*,短短*年,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滴,弹指一挥间。然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年,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年,是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年,在历史画卷上绘出了不朽的华彩篇章!在时间的坐标上,十数亿人的人生轨迹正印证着中国蓬勃发展的历史脚步!(篇四)学费我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

15、初的普通农村家庭,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拂神州大地时,正值上小学的年龄。那时学费是二块五毛钱,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父母起早贪黑一年结余的工分,加上爷爷奶奶长年累月积攒的压箱底的零花钱,总算凑出了我上学的书本费,至于一些零碎杂费,家里实在没办法了,只好将平日烧火做饭的木柴,一担担送到学校抵账,如果学校不要就先欠着。一个打满补丁的粗布书包里面,躺着不多几本课本,怕磨破书皮,我用报纸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到期末,老师开始催缴学费,常常是期末了,仍欠着本学期的学杂费还不上,往年欠的就更指望不上去还了。令人担忧的是,还不上一欠再欠的学费,决定着下学期我失学与否好在我没有失学。一晃几年过去,转眼就升中学了。这

16、时,田地已经分到户,中国百废待兴,农民的日子眼看着一天天好起来。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经济还是相当困难的。当时上初中的学费只有几十元,这对没有多少经济来源的农村家庭来说,负担还是相当繁重的。大豆卖了,棉花卖了,肉猪卖了,可学费还是不够。父亲一咬牙,决定砍柴去卖为我交上学费。父亲砍柴要去几十里的大山深处,然后挑到十多里外的集镇上卖掉,而一百斤木柴才值一块多钱,为积攒我的学费,他付出了很多辛劳。为了减轻父母的生活负担,我与同伴商量一起去山里砍柴。天还没有大亮,我带些干粮、拿着柴刀出发了。坎坎坷坷的山路走一程又一程,一块块木柴重如千斤,肩膀被扁担磨破了,全身的汗水挥雨如下,一阵阵火辣辣地疼痛。天渐渐黑了,林中不知名的鸟叫声,令人毛骨悚然,我不禁加快了脚步,不小心闪进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