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1节)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9921956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3.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部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1节)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六部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1节)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六部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1节)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六部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1节)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六部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1节)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部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1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部分员工安全行为管理(1节)(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八讲第十八讲 引言 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 人因事故的比例人因事故的比例 海因里希事故统计图 88% 10% 2% 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状况 天灾 工业生产中人为事故的比例工业生产中人为事故的比例(统计数据统计数据) 日本劳动省通过对日本劳动省通过对5050万万起工伤事故调查发现起工伤事故调查发现,只有只有4 4% %的的 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事故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无关。 首钢建厂以来的首钢建厂以来的4040年里共发生了年里共发生了233233起事故起事故,因因“三违三违” 造成的事故达造成的事故达198198起起,占事故总数的占事故总数的8484. .9898% %;在对某

2、厂;在对某厂 7676起冲床事故的分析中发现起冲床事故的分析中发现,因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占因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占 7777. .6464% %。 我国我国“十五十五”期间期间,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为近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为近6060万人万人, 分析及调查显示分析及调查显示,死亡原因中约死亡原因中约8080% %是由于人的不安全是由于人的不安全 行为行为(“三违三违”)造成的造成的。 安全行为理论 0 0 500500 10001000 15001500 20002000 25002500 844844 21552155 1204 2427 起数起数 死亡人数死亡人数 第六部分第六部分 员工的安全行

3、为管理员工的安全行为管理 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 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与安全安全 群体行为与安全群体行为与安全 安全行为科学概述安全行为科学概述 个体行为与安全个体行为与安全 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安全文化与员工行为 组织行为与组织行为与安全安全 群体行为与安全群体行为与安全 安全行为科学概述安全行为科学概述 个体行为与安全个体行为与安全 (一)行为科学概述(一)行为科学概述 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综合性 科学科学,主要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主要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 为的因素为的因素,目的在于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激发人的积极性和

4、创 造性造性,从而达到组织目标从而达到组织目标。 行行 为为 行为行为:个体发生的个体发生的外在动作外在动作,起源起源 于于人脑机能人脑机能,受意识受意识( (需要需要、动机动机 、意志等意志等) )所控制所控制,是心理活动的是心理活动的 外在表现外在表现。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有意识和无意识行为。 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大多属于有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大多属于有 意识行为意识行为。 1 1、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行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正式定名于正式定名于1949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 召开的有关组织中召开的有关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研讨会人类行为的理论研讨会上

5、上。 5050年代以后年代以后,行为科学才真正发展起来行为科学才真正发展起来。此后此后,福福 特基金会成立了特基金会成立了“行为科学部门行为科学部门”(人类行为研究人类行为研究 基金会基金会);19521952年年,建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建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 ;19561956年年,美国出版了第一期行为科学杂志美国出版了第一期行为科学杂志。 行为科学强调在管理中重视“人”,使过去传统 的管理理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以事物为以事物为 中心的管理中心的管理 以人为以人为 中心的管理中心的管理 注重金钱和注重金钱和 物质的管理物质的管理 着眼于激发着眼于激发 人的积极性人的积极性 转变转变

6、 转变转变 严密监督严密监督 严格控制严格控制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 自我约束自我约束 制订执行严格制订执行严格 的规章制度的规章制度 实现组织目标实现组织目标 同满足个人需要同满足个人需要 相结合相结合 转变转变 转变转变 独裁集权式独裁集权式 的管理的管理 民主、自主民主、自主 职工参与管理职工参与管理 转变转变 强调纪律服从强调纪律服从 引导职工自觉引导职工自觉 纳入组织规定的纳入组织规定的 目标和轨道目标和轨道 转变转变 2 2、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1 1)研究)研究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激发动机,推动行为;激发动机,推动行为; (2

7、 2)研究)研究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人类行为的控制与改造,保持正确有效的行为;保持正确有效的行为; (3 3)研究)研究人类行为的特点人类行为的特点(如个体行为、领导行为、群体行(如个体行为、领导行为、群体行 为、组织行为、决策行为、消费行为)为、组织行为、决策行为、消费行为)促进组织的发展;促进组织的发展; (4 4)研究)研究人与人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创造一种良好的创造一种良好的激励环境激励环境,使人,使人 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保持高昂的情绪、舒畅的心情们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保持高昂的情绪、舒畅的心情 ,充分发挥潜能。,充分发挥潜能。 3 3、激励与安全行为、激励与安全行为 行为

8、科学认为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动机, 引发人的引发人的行为行为;企业领导和职工能在工;企业领导和职工能在工 作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作和生产操作中重视安全生产,有赖于有赖于 对其进行对其进行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有效的安全行为激励。 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虽然都能激励外予的激励和内滋的激励虽然都能激励 人的行为,但后者具有人的行为,但后者具有更持久的推动力更持久的推动力。 内滋激励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建立在内滋激励对人的行为的激发建立在自觉自觉 自愿自愿的基础上,它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基础上,它能使人对自己的行为 进行进行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自我指导、自我监督和自

9、我控制。 外予激励和内滋激励外予激励和内滋激励 (1 1)激励、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激励、动机、行为之间的关系 需求动机行为 需求 满足 新的需求新的需求 激 励 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 挫折理论挫折理论 强化理论强化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理论行为改造理论 (2 2)激励理论)激励理论 成就需要激励理论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由心理学家由心理学家马斯洛马斯洛提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

10、的提出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 需要分为五个层次: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 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又称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激励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赫茨伯格 于于1959年提出。年提出。认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 主要有两个: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二是保健因素。只。只 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 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

11、带来满意感。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戴维麦克利兰麦克利兰把人的高级需把人的高级需 要分为三类,即要分为三类,即权力、交往和成就需要权力、交往和成就需要。 内内 容容 型型 激激 励励 理理 论论 (2 2)激励理论)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年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人类激励的一种理论;1954 年年激励与个性激励与个性。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环境)(环境)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工作本身)(工作本身) 公司的政策和管理公司的政策和管理 技术监督技术监督 与监督者的关系与监督者的关系 与同级的关系与同级的关系 与下级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 工资;工作安全工资;工

12、作安全 个人生活;工作条件个人生活;工作条件 地位地位 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上的成就感 因良好工作成绩而得到奖励因良好工作成绩而得到奖励 重视和提升重视和提升 工作本身工作本身 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职务上的责任感职务上的责任感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由由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维克多维克多弗鲁姆弗鲁姆提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该理论认为人 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们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行 为可以为可以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有把握地达到某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并且这种结果 对他有足够的价值对他有足够的价值。 由由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海德于于1958年提出年提出,后

13、由美国后由美国 心理学家心理学家韦纳韦纳及其同事的研究而再次活跃起来及其同事的研究而再次活跃起来, 是探讨人们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行为的原因与分析与分析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各种理的各种理 论和方法的总称论和方法的总称。 又称又称社会比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是,是由由美国行为科学家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亚当斯 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工资 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 性的影响性的影响。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公平理论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 过过 程程 型型 激激 励励 理理 论论 (2 2

14、)激励理论)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 又称又称“效价“效价- -手段手段- -期望理论”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北美著名心理学 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弗鲁姆于19641964年在年在工工 作与激励作与激励中提出。后经过其他人的发展补充,中提出。后经过其他人的发展补充, 成为当前行为科学家比较广泛接受的激励模式。成为当前行为科学家比较广泛接受的激励模式。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弗鲁姆的期望公式期望公式和和期望期望 模式模式。 期望公式期望公式 激励激励(motivation)(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

15、价值评价( (即即 “ “效价效价“valence)“valence)和其对应的和其对应的期望值期望值(expectancy)(expectancy) 的乘积的乘积: : M = V M = V E E 经发展后,期望公式表示为经发展后,期望公式表示为 动机动机= =效价效价期望值期望值工具性工具性 工具性:工具性:指能帮助个人实现期望的非个人因素(如环境、指能帮助个人实现期望的非个人因素(如环境、 快捷方式、任务工具等)。如:外资企业良好的办公环境快捷方式、任务工具等)。如:外资企业良好的办公环境 、设备、文化制度,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设备、文化制度,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期望模式

16、期望模式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佳值,弗鲁姆提出了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佳值,弗鲁姆提出了期望模式期望模式: : 个人努力个人努力个人成绩个人成绩( (绩效绩效)组织奖励组织奖励( (报酬报酬)个人需要个人需要 在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中,需要兼顾几个方面的关系:在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中,需要兼顾几个方面的关系: 努力和绩效的关系。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绩效与奖励关系。绩效与奖励关系。合理奖励(奖金、晋升、表扬等)。合理奖励(奖金、晋升、表扬等)。 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 要考虑效价。要考虑效价。 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