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及调节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09911507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态及调节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稳态及调节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稳态及调节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稳态及调节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稳态及调节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稳态及调节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态及调节知识点总结(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讲 稳态与调节 姓名: 分数: 知识点一 人体的稳态与健康考点1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液(内环境)(1)体液的组成(2) 内环境的概念 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考点2 细胞外液的成分考点3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考点4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

2、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基础巩固1.健康人血液的pH总是维持在735745之间,这是由于 ( )A.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 B血液中NaCl的含量保持恒定不变C. 人体排出的酸性物质与碱性物质部分溶解在血液中D血浆中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血红蛋白 葡萄糖二氧化碳和氧Na 血浆蛋白 A B D 3血浆中的水来自 (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 ) 血液和组织液血浆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淋巴和组织液A B D5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 A淋巴液

3、 B组织液C血浆 D唾液6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内液和消化液 B尿液、汗液属于体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7体液含量较多的是 ( ) A血浆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8对内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指的是体液 B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内液 C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D内环境指的是组织液、血浆和体腔液 9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 ( ) A细胞外液 B血浆 C组织液 D淋巴 10血浆的主要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 ( ) A蛋白质 B水 C无机盐 D葡萄糖连线高考1.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B体液 C组织液 D. 细胞内液解

4、析:肌肉细胞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肌肉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组织液,故选C2.(2006年广东)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 B C. D.解析:人体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组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递质小泡存于神经细胞内也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故选A答案:1.D 2.D 3.D 4.C 5.B 6.D 7.B 8.C 9.B 10.B 考点5 对稳态和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

5、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调节途径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特别提示】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

6、是相对稳定。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考点6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1)水的平衡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特别提示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脑是神经传导电信号与体液调节中化学信号的中转站,所以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特别提醒:中枢:高级中枢和渴觉中枢大脑皮层;低

7、级中枢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合成部位下丘脑:贮存和释放部位垂体后叶(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无机盐平衡的原因: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调节激素: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从而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补充:肾脏排盐的特点 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K+: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考点7 血糖的调节及其意义(1) 正长情况下血糖的去向有以下

8、三种:氧化还原释放能量;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2)激素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3)胰岛素: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降低血糖浓度。作用机理: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4)胰高血糖素: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升高血糖浓度。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5)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考点8 体温调节及其意义(1)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2)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

9、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3)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4)体温调节过程:(5)调节方式:寒冷环境下: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炎热环境下:神经调节。(6)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7)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考点9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又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包括:(1)感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2)分泌: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可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

10、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它们对垂体促激素的分泌起促进作用。同时,相关腺体激素的分泌也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有关激素的合成与分泌。(3)调节:下丘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有血糖调节中枢等,但其兴奋性也受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4)传导:下丘脑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例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一次性饮1 000 mL清水,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使水重吸收减少。饮

11、水1 h后,通过图中a所示的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增强,其末梢内_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_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_分解,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需要。解析:本题以生理过程图为载体,考查人体的血糖和水盐调节的过程。(1)一次性饮入大量清水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的重吸收量减少,因而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过程表示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对下丘脑的影响,属于负反馈调节。(2)剧烈运动使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加快,导致血

12、糖浓度降低,相关反射弧活动增强,传出神经末梢内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减少通透性负反馈(2)突触小泡特异性受体肝糖原典型例题1.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 ( ) A.参与体温调节 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2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快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当胰岛素浓度为40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3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