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通胀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09911463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PI&通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CPI&通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CPI&通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CPI&通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CPI&通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PI&通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PI&通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讨论题目:用CPI指标来反映通胀的发展程度,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来看两个概念。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制度下,货币数量的增长持续地快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同时伴随着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或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什么是CPI?CPI指数就是根据具有代表性家庭的消费开支所编制的物价指数,它包括私有部门所有消费商品和劳务,但不包括公有部门的相关消费。PART那么,到底CPI指标能否反映通胀的程度?我们先来看几个事例。1、美国1981年曾发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年均通货膨胀率在10%左右,最高时通胀率高达15%。而同期美国的CPI指数升幅一度达到14.5%。或

2、者,我们拿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2007年11月美国的CPI指数同比增长为6.9%,而同期,美国2007年12月的通货膨胀率为4.08%。2、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1-3月中国的指数项目名称1月2月3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101.5102.7102.4食品103.7106.2105.2烟酒及用品101.5101.6101.7衣着99.698.798.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98.999.299.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2.3102.4102.5交通和通信99.5100.110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98.8100.8100.3居住102.5103.0103.3 (上年同月=100)按数

3、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中国CPI上涨为2.2%,目前并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危机。但是,任何一个中国人却可以切实感觉到自己手里的现金在缩水,肯德基的全家桶已经从最初的58涨到了如今的64元。而且,中国在2009年宣布的4万亿救市计划,最后全年信贷资金超过9.6万亿元。如此大量的货币投入,要想不引起通胀,除非公认的经济学原理全部失效。PART所以,一概而论CPI能否反映通胀难免显得以偏概全。CPI是反映通胀的一种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单纯依据CPI来监控通胀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中国。首先,我们来回答为什么仅凭CPI指数是不够的。一、影响CPI指数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以说,通货膨胀会导致CPI指数的

4、上扬;但我们不能说,CPI指数的上扬一定是因为通货膨胀。事实上,根据相关理论,CPI指数的影响变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部分:需求性因素(消费、投资、进出口等)、货币性因素(货币供给大量增加造成货币贬值)、结构性因素(房地产、农产品等价格)以及预期因素等。因此,单纯的CPI指数上扬决不能等同于货币流动性过剩。比如2010年西南五省市发生大旱,云南全省小春粮食将因灾减产60%以上,天灾导致当地食品价格强势走高,大白菜一度从每公斤1.5元升至4.5元。而一些名贵中草药,田七涨幅在125%到300%,菊花涨幅在50%至100%。然而这些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毫无关系,仅仅是由于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再比如20

5、07年中国CPI涨幅达到4.8%,但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输入性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疯涨。事实上,当时的石油价格最高值已经突破100美元/桶,是2003同期的4倍。这种国际因素影响下的CPI上涨,也显然不能很好的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二、通货膨胀自身的内涵。目前,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以下几大理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理论:弗里德曼诠释为“由于货币数量的扩大更快于总产量增大而产生的一种货币现象。”这样的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经济过热。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供不应求”,“过多货币追求过少商品”从而导致物价上涨。但值得注意的是,需求拉动还可分为消费与投资两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即在不存在超额需求的拉动下,

6、上游投入品成本的提高导致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常见PPI和CPI指数同时上涨。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指由体制因素、经济结构性因素等引发的通胀。由此可见,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方式,它终究不是通胀的本质。任何以表象衡量本质的过程必是不完善的。1、通货膨胀定义本身包括两个方面:货币过多&物价上涨。而在上面的四种通货膨胀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少有仅凭CPI指数断定通胀的。一般都是要根据M1(狭义货币)的增长率、GDP指数、CPI指数来判断。有的理论,还要参考PPI、世界通货膨胀的情况、外汇储备、贸易顺逆差等多种因素。最终,才能比较客观的、准确的判断通胀的发展程度与未来走向。2、通货膨胀的确

7、反应为物价上涨,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四种类型的通胀并不表示所有的物价上涨。更确切地说,物价上涨往往是不同期的。比如成本推动型通胀,最初原材料的上涨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而且,由于CPI指数统计存在局限性,不能保证当通胀蠢蠢欲动时,价格上涨的物品恰好在CPI指标的计量范围。房价,就是最好的例子。三、CPI指数存在一种滞后性。这里谈到的之后并非是指数据采集的不及时,而是说,CPI指数对经济反应的灵敏程度还有待提高。根据价格传导规律,我们知道PPI对CPI有很大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价格水平。不论是成本推动型通胀(从生产领域再经产业链向下传导),还是需求拉动下通胀

8、(中国多为投资需求而非消费需求),整体消费价格往往不会在第一时间有所变化。不仅如此,价格传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为因素,也会影响最终CPI对通胀的反映。CPI指数的滞后性在经济周期处于拐点时尤其突出,很容易失真。这方面,上文提到的PPI指数,或者资产价格指数(如上证指数),都均有更好的市场敏锐度。 四、CPI自身计量存在缺陷。这个问题在下面的中国分析中会详细阐述。简单而言,就是CPI终究只是一个指标,它所统计的对象、统计对象所占的比重,对CPI指数的结果有着极大地影响,完全有可能使CPI指数的监控作用失灵。此外,相较于另一个衡量通胀水平的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消胀指数而言,CPI指数统计范围偏小,未能

9、包括公共部门的消费、生产资料和资本、进出口等一系列因素。五、民众的心理因素这里谈到的心理因素,是指一个很经典的认知:工资只能涨不能跌。就以中国近十年的发展而言,公务员的工资就从最初的1270元涨到了如今的7900元。而同比,尽管物价上涨并没有出现6倍的上涨趋势,但是2-3倍的涨幅还是很普遍地。这也解释了为什么3%以下的物价上涨是温和而可接受的。那么,是否超过3%的CPI上涨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显然不是。只有将同期的CPI指数与工资水平一起观察,才可以较好的看出当期的通胀。PART那么,为什么在第一部分的例子中,我们发现,中国的CPI指数尤其不能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关键在于上面提到的CPI自身缺陷

10、。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的CPI构成:(食品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4.2%、居住13.2%、交通通讯10.4%、医疗保健个人用品10%、衣着9.1%、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6%、烟酒及用品4%)显然,食品在CPI指数中占的权术最大。但这也因此变成我国CPI指数的第一大失真原由:食品类所占权重过高。还记得2007年,由于猪肉一时身价暴增,再加上蛋禽类的推波助澜,中国的CPI指数一直高位运行,深有被“猪”操控之感。于是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10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事实上,该时期并非通胀形势严峻。反观2009年,食品价格较为稳定,在金融危机的恐慌中,中国大手笔救市,货币投放出现巨额

11、增长,这是通胀的隐患,却由于食品稳定而未能在CPI指数中得以体现。此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食品支出在居民开支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到2007年末,中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2%左右,并且这个比重仍在逐步下降。但我们那美国为一下比较,美国食品&饮料仅占CPI权重的15.4%,仅为中国的1/2。因此,中国下调食品比重才可以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其次,中国CPI指数中虽然包括居住这一部分,为什么我们又说高房价未能被考虑在内?事实上,按照国际惯例,购房是被认作投资行为而非消费。为什么可以算投资?事实上,在在成熟经济中,购房与租房的比例相对比较稳定,房价与租赁价格之间也不会偏离太大。如此,房价就可以“

12、虚拟租金”的形式体现。但显然,这个认识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此外,在我国城镇中,基本不存在居民自建房行为。但是,传统的价值观督促着每个中国人为买房而奋斗。因此,诸多因素影响之下,房价这件中国人民的心头大事,被尴尬得拒在CPI指数的计量范围之外。我们再次以美国为比较,2006年,美国CPI指数中,居住类所占权重为42.1%。其中,包括住宅建筑、燃料和公用设施、家具与房屋维修等费用,已经较好的完整地反映了美国人在该方面的开支。到底该这么计算居住部分的内容?到底该把居住开支的权重改为多少?我国CPI若想正确反映通胀程度,这些问题是必须首先解决的。最后,是对于中国CPI取样的质疑。中国统计局采用的是点本布

13、置的方式,且多取样商场、农贸市场等数据易获之地,区别于美国高达30%的覆盖率与全面的覆盖范围。而且,美国坚持每2年考虑是否对CPI指数的权重经行调整,以便更好地反映美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这是中国十分值得借鉴的。此外,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并不能说是各方面完全竞争市场。事实上,中国2008年的粮食收购价格基本与1998持平,但实际上,这10年物价提升幅度很大,但偏偏食品又占了CPI的大头。管中窥豹得说,就算中国统计方法科学全面,所统计汇总到的数据也未必有很真实的价值,对市场的代表性到底有多准确还有待考证。因为中国的物价本身就可能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因素。综上所述,在中国,单纯的用CPI指数衡量通胀程度显然是不可靠的。结语:CPI指数的确可以作为通胀的一种衡量方式。或者,更准确的描述是,大面积的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症状。但是,若想了解通胀的程度、通胀的发展趋势,单靠CPI这个指数是不行的。不论是CPI自身的不足,还是通胀复杂的本质和成因,多管齐下才能掌握其中的捷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