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ppt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90338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ppt课件.ppt(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酸碱平衡与血气分析,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的概念,血气分析与酸碱平衡是反映机体内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反映机体外呼(肺的呼吸功能)、内呼吸(组织对氧的利用)的状态。 血气分析 系指对血液中的O2、CO2和pH值的测定,以及由上述三项所衍生出的有关氧代谢及酸碱平衡的一系列指标的分析。 酸碱平衡 人体为能正常进行生理活动,必须依靠人体的调节功能,血液的氢离子浓度维持一定的正常范围,使体内酸碱达到动态平衡 酸碱失衡 如果体内酸或/和碱产生过多或不足,引起血液氢离子浓度的改变,这就叫酸碱平衡失常,简称酸碱失衡。,各种指标及临床意义,最常用的四个参数 PH 机体内的酸碱状况 PO2 氧气的摄入情况 PCO2

2、肺泡的换气功能以及呼吸 性酸碱失衡 HCO3 代谢性酸碱失衡 这些是判断病人酸碱失衡的四个基本参数,帮助我 们了解病人的内环境,判断病人的呼吸功能,机体是否处于酸碱失衡的状态,在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 和其他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诊断提供及时适合的治疗方案。,PH (正常值7.357.45 均值:7.40),如果血液中的ph7.55,病人就需要重症监护治疗 ph低于7.40(酸中毒或酸血症) 灌注不足,呼吸道堵塞,安眠药过量,肾衰, 腹泻 ph高于7.40(碱中毒或碱血症) 灌注过量,高热,持续性腹泻,PCO2二氧化碳分压,正常值:35-45mmHg 平均值:40mmHg co2是细胞消耗能量,排泄

3、出的放弃物,co2由肺排出体外,co2是显示肺功能的一个指标 co2过高40mmHg 高碳酸血症 通气不足,病人每分通气量减少;表现为浅而弱或浅而快的呼吸;导致酸中毒,晕厥,昏迷和死亡 co2过低40mmHg 低碳酸血症 表现为呼吸深而快,或深而慢,也有浅而快的呼吸类型,过度通气;病人每分钟通气量增加;导致碱中毒,晕厥,头痛和心率加快,PO2氧分压,正常值:85-100mmHg 必须从动脉血中测量氧分压,这样才能全面正确的反映出肺摄入氧气的功能状态 低氧血症的程度分级: 轻度 80-60mmHg 中度 60-40mmHg 重度 40mmHg 判断呼吸衰竭类型: I型呼吸衰竭:仅po260mmH

4、g II型呼吸衰竭:po260mmHg同时伴有pco250mmHg,氧分压是维持生命的一个重要因素 氧分压在细胞内把葡萄糖转化成能量和二氧化碳 氧气不足可以导致器官的坏死 大脑如果缺氧: 4-6秒就可以引起脑功能的临时缺失 10-20秒就可以导致患者的昏迷 3-5分钟,就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脑坏死,原发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机体的调节机制,血液本身的固定酸缓冲系统 肾脏对固定酸的调节 肺对二氧化碳的调节,机体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维持血液PH值处于正常状态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血气分析的指标,pH值:正常值7.357.45 pH值7.45为碱中毒 是反

5、映血液中H+的浓度指标,反映血液中代谢成分和呼吸成分的比值,血气分析的指标,PaCO2 (二氧化碳分压) :正常值3545mmHg 指血浆中溶解CO2所产生的压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的重要指标,也是唯一指标 PaCO2 45mmHg时,应考虑为呼酸或代碱的呼吸代偿; PaCO2 35mmHg时,应考虑为呼碱或代酸的呼吸代偿。 TCO2(二氧化碳浓度):正常值2432mmol/L 指血浆中HCO3 及H2CO3所含CO2总量。,血气分析的指标,PaO2 (氧分压) :正常值80100mmHg 是反映血液中的物理溶解的氧分压,主要用来诊断是否有呼吸功能异常(氧合的指标) 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

6、):正常值9598% 指动脉血与Hb结合的程度,是单位Hb含氧百分数.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主要取决于动脉血氧分压PaO2 ,即PaO2高, SaO2亦较高,血气分析的指标,AB(实际HCO3-、cHCO3st):22 27mmol/L 平均24mmol/L 指与空气隔绝状态下测得血浆中的HCO3- 含量,反映血液中代谢成分, 也受呼吸成分影响 SB (标准HCO3-、cHCO3):指在37、SaO2 100%、 Pco2 40mmHg时测得的血浆中的HCO3- 含量,不受呼吸影响,反映血液中代谢成分的变化指标,血气分析的指标,BE(碱剩余):正常值3mmol/L, BE3mmol/L时为代谢

7、性碱中毒 BE3mmol/L时为代谢性酸中毒 在标准状态下: 37、SaO2 100%、 Pco2 40mmHg,用酸或碱滴定全血到pH值=7.4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 BE不受血液呼吸成分影响,是代谢成分的指标,代谢性酸中毒,1、常见原因 碱性物质丢失,如肠道大量丢失消化液 低心排、休克、缺氧等急性循环衰竭 肾功能衰竭 2、治疗原则 应用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碳酸氢钠量=BE测得值0.3体重(kg) 先补入计算量的半量,半小时后复查,必要时再补充。 注意:在纠酸的过程中细胞外的钾向细胞内转移,故应注意适当补钾,代谢性碱中毒,1、常见原因 胃液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 碱性药物应用过多 低钾血症 2

8、、治疗原则 1.积极防治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的原发病,消除病因。 2.纠正低血钾症或低氯血症,如补充KCl,NaCl 3.纠正碱中毒 轻度碱中毒可使用等渗盐水静滴即可收效,盐水中Cl-含量高于血清中Cl-含量约1/3,故能纠正低氯性碱中毒。 重症碱中毒患者可给予一定量酸性药物,如精氨酸等。,呼吸性酸中毒,因肺通气不足,CO2排出障碍所致 1、常见原因 机械通气时人工设置不当或管道漏气 自主呼吸未完全恢复或呼吸肌无力 肺部并发症:肺不张、肺水肿、肺部炎症等,影响气体交换 2、治疗原则 使用呼吸机时,增加呼吸频率或潮气量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针对肺部并发症积极采取措施,解除病因,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

9、气过度,CO2排出过多所致 1、常见原因 机械通气时人工设置不当、如呼吸频率过快或潮气量过大 脑部并发症引起呼吸中枢功能异常,呼吸过深过快 低氧血症、发热或哭泣等 2、治疗原则 使用呼吸机时,减少呼吸频率或潮气量 积极预防和治疗原发病,酸碱失衡综合判断步骤,I、根据病史推断酸碱失衡 II、根据体征推断酸碱失衡 III、根据化验检查推断酸碱失衡: A分析常规检验资料(如血尿素氮、血肌酐、血糖、血酮体等生化检查及尿酸碱度测定等) B、分析血电解质检查资料: 1、HCO3- :(1)如升,考虑代碱和代偿性呼酸 (2)如降,考虑代酸或代偿性呼碱 2、K+: (1)如升,考虑酸血症 (2)如降,考虑硷血

10、症,酸碱失衡综合判断步骤,3、C1-: (1)如升,考虑高血氯性代酸或代偿性呼碱 (2)如降,考虑代碱或代偿性呼酸 4、阴离子间隙(AG) 5、潜在HCO3- IV、分析血气酸硷指标测定值:核实酸碱数据有否技术上的错误,查核代偿程度是否合适,记住各类酸碱失衡时代偿限值。,动脉采血,常用动脉穿刺部位:桡动脉 肱动脉 股动脉 足背动脉 桡动脉 最为常用 股动脉:较粗,易成功,需暴露隐私部位,易误穿股静脉,出血难观察; 足背动脉:较表浅,易固定,痛觉敏感 肱动脉,桡动脉,搏动最强点:桡骨茎突内侧1cm,或腕横纹上12cm处,股动脉,搏动最强点:腹股沟韧带中点,足背动脉,搏动最强点:足背上1/3,靠中

11、点处,肱动脉,搏动最强点:肘关节横纹靠内侧,肝素盐抗凝液的配置,NS100ml和12500单位的肝素配置而成,用2ml的注射器抽取约2ml的肝素抗凝液,在管壁内充分混合,然后把抽取的抗凝液推出注射器。,从桡动脉中采取血液的操作方法,病人的姿势:要求病人把手心朝外,向上,外伸:把手腕放置在枕头或者其他物品上,不要让病人的手腕和手悬空。 采血者将左手或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血管的走向,放在准备采血的部位,仔细感觉动脉的搏动。,采血过程,要想顺利地采取出动脉血样,采血者必须用手指能感触到所选动脉的搏动 用食指和中指一起感受动脉的搏动,一定要明确动脉的搏动点 然后食指和中指稍微分开一点距离,留出进针的位置

12、 用另一只手握住注射器,针头的三角斜面朝上,持45度角缓慢刺入动脉,让针头在食指和中指之间进针 注射器刺入不要太深,动脉的解剖位置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深 动脉血的压力会使针头顶端可见动脉的搏动,确定针头在动脉后,就可以手动抽吸针筒,采取所需血样,采取动脉血标本后,查看血样标本有无气泡存在,如果有要立即排出 但是如果气泡在针管的远端,就不要去排除它,因为用力的弹动针管,会造成红细胞的破裂 排完气泡后,就立即用橡皮塞把针头堵住,防止空气进入 充分混合血液标本,在手掌中滚动标本,让血样和针管里的肝素抗凝剂充分混合,注意事项,一定要注意消毒无菌操作 采血完毕要注意采血部位的按压止血 首选桡动脉,因为有侧支尺动脉血液供应 股动脉穿刺时一定要严格消毒,加压止血,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分析前排出数滴血 注射器顶端的数滴血应排出因为其顶端的血经常凝结,不具代表性,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