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工业中毒.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89958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X 页数:59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工业中毒.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工业中毒.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工业中毒.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工业中毒.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工业中毒.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工业中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及其预防-工业中毒.ppt(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PT模板下载: 行业PPT模板: 节日PPT模板: PPT素材下载: PPT背景图片: PPT图表下载: 优秀PPT下载: PPT教程: Word教程: Excel教程: 资料下载: PPT课件下载: 范文下载: 试卷下载: 教案下载:,朱 方 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E-mail:15805286199,职业安全与健康培训之一,职业危害及其预防,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内容提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病,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案例分析,1,2,3,职业危害及职业病现状,1、职业病危害分布领域广、受害人数多,并且随着工业的进步,新的职业危害不断增加 我国职业病广泛分布在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30

2、多个行业。职业危害接触人数,职业病患者,职业病危害行业分布等都位居世界首位。 我国的职业病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为主,其次是中毒,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以上。 生物工程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产业、智能机械产业、生物医学产业、超导体产业、太阳能产业、空间产业和海洋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产生新的职业病危害,2、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工作基础薄弱,工人们作业环境恶劣 3、政府、用人单位及职工群众,还未真正认识到职业病预防的重要性 我国每年因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约180多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 另外,在国际贸易中,因劳工标准(工人工资+劳动保护)遭到反倾销造

3、成的出口贸易损失更难估计,4、职业病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影响大 张海超事件(开胸验肺) 贵州湄潭西河农民工尘肺病事件 云南省水富县农民工尘肺病事件 河北省高碑店市农民工苯中毒事件 5、运转有效的监管体制尚未形成 6、监管队伍执法能力不足,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需要,企业数不清 危害因素不清 劳动者数量不清 接触人数不清 疑似人数不清 患病人数不清 死亡原因不清 合并症不清 生存质量不清,底数不清,漏报情况严重,2013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病2

4、3152例,急性职业中毒637例,慢性职业中毒904例,其他职业病1700例。 从行业分布看,煤炭、有色金属、机械和建筑行业的职业病病例数较多,分别为15078例、2399例、983例和948例,共占报告总数的73.53%,一、尘肺病 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23152例,较2012年减少1054例。其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分别为13955例和8095例。尘肺病报告病例数占2013年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87.72%。 二、职业中毒 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事故284起,中毒637例,死亡25例。其中重大职业中毒事故(同时中毒1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下)15起,中毒230例,死亡25例。引起急性职业中毒起数和人

5、数最多的化学物质是一氧化碳,共发生80起303人中毒。 共报告各类慢性职业中毒904例,以有色金属、轻工(农副食品加工、电子、制鞋等行业)、冶金、机械和化工行业居多。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苯、砷及其化合物和铅及其化合物(不含四乙基铅),分别为285例、232例和231例。,三、职业性肿瘤 共报告职业性肿瘤88例,以轻工、化工和冶金行业为主。其中苯所致白血病41例,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共19例,焦炉工人肺癌18例,氯甲醚所致肺癌6例,联苯胺所致膀胱癌2例,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2例。 四、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共报告职业性放射性疾病25例。其中放射性肿瘤7例,外照射慢性放射病6例,放射性白内

6、障7例,放射性甲状腺疾病5例。,五、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等疾病 共报告1587例。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716例,其中噪声聋681例;职业性眼病129例,其中职业性白内障75例;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233例,其中中暑161例,手臂振动病38例,减压病31例;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16例,其中布氏杆菌病297例,森林脑炎19例;职业性皮肤病141例,其中皮炎61例;其他职业病52例,其中职业性哮喘36例。,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在职业活动中产生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成绩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

7、素,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 有毒物质,如铅、汞、氯、苯、有机磷农药等 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煤尘、石棉尘、有机粉尘等 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物理因素 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等 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 噪声、振动 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射频辐射、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 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等 心理性职业紧张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不适应等 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长时间

8、处于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 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将有毒与无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里 不合理生产过程所引起的环境污染,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实际上,在生产场所中常常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条件,个体特征,遗传因素 年龄和性别 个体健康状况 生活方式,接触机会 接触方式 接触时间 接触强度,有害因素性质 有害因素强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广义: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

9、劳动能力的一类疾病,狭义:也称法定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剂量-效应关系,治疗越早 效果越好,病因明确,接触同一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率,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职业病的特点,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患病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劳动者,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引起的,法定职业病的必备条件,法定 职业病,虽患有职业病目录中的疾病,如白血病、肺癌等,但不是在职业活动中引起的,也不属

10、于法定职业病范畴,修订为9类99种,规定14种法定职业病,1957年,修订为10类115种,修订为10类132种,法定职业病种类修订情况,2002年,1987年,2013年,今后还将 调整,法定职业 病 种 类,1.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2.职业性皮肤病 3.职业性眼病 4.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 5.职业性化学中毒 6.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 7.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8.职业性传染病 9.职业性肿瘤 10.其他职业病,第五类 职业性化学中毒 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

11、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及其化合物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氯气中毒14.二氧化硫中毒15.光气中毒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氟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30.二甲苯中毒31.正己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

12、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括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中毒55.铟及其化合物中毒56.溴丙烷中毒57.碘甲烷中毒58.氯乙酸中毒59.环氧乙烷中毒60.上述条目未提及的与职业有害因素接触之间存在直接因果联系的其他化学中毒,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生产性毒物,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一

13、般以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对其加以细化分类和定义。,具有剧烈急性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还包括具有急性毒性易造成公共安全危害的化学品,主要是剧毒化学品目录所指化学品。,可以作为原料或辅料用于制造爆炸品的化学品,主要包括氧化性物质、可燃性物质、还原性物质等,主要受公安部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的约束。,在生产过程中,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长期病理状态的物质。,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长期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在工农业

14、生产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在生产环境中,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作业人员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的局部作用表现为引起皮肤黏膜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全身作用表现为接触部位以外的器官损害,如缺氧和麻醉等全身损伤,以及肝、肾、血液等损害。,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的来源,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气体。如氯化氢、氰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 蒸气。如喷漆作业中的苯、丙酮、醋酸酯类等的蒸气。 粉尘。固体物质经机械粉碎或碾磨时可产生粉尘, 烟。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m的固体微粒。某些金属熔融时产生的蒸气在空气中迅速冷凝或氧化而形成烟。 雾。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如电镀时的铬酸雾。金属

15、酸洗时的硫酸雾。 飘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及雾,统称为气溶胶。,职业接触机会,原料的开采与提炼 材料的搬运与贮藏 材料加工及准备 加料与出料 成品处理与包装 辅助操作,如采样、检修设备 生产中使用,如农业生产中喷洒杀虫剂,生产性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呼吸道 工业生产中毒物进入体内的最重要途径 凡是以气体、蒸气、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上呼吸道 肺泡血液循环 全身,皮肤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皮肤吸收引起中毒比较常见。 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皆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消化道 在工业生产中,毒物经消化道吸收多半是由于个人卫

16、生习惯不良,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 进入呼吸道的难溶性毒物被清除后,可经由咽部被咽下而进入消化道。,毒物的吸收、代谢和排出,肾脏 消化道 皮肤汗腺 唾液乳汁,解毒:氧化、还原、水解或结合等代谢后,大多毒性降低 少部分代谢产物的毒性大于母体,生产性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为保证工人在生产劳动中,不发生急性和慢性职业危害,对劳动场所中有害物质进行长期多次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均不应超过的数值。,部分毒物在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 一氧化碳 :30 氨:30 苯 :40 甲醛:3 氯气:1 铅:0.05 汽油:300 硫化氢:10 煤尘:10 二氧化硅:2 水泥粉尘: 6 石棉粉尘:2,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阈限值( T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