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皮肤病.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89865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性皮肤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细菌性皮肤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细菌性皮肤病.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细菌性皮肤病.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细菌性皮肤病.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性皮肤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菌性皮肤病.ppt(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菌性皮肤病 皮肤性病教研室 黎兆军,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 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皮肤病,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由噬菌体II组金黄色葡萄球菌 机制:细菌产生表皮松解毒素(ET) ET引起表皮松解的机制可能是: ET结构类似于丝氨酸蛋白酶,并具有酯酶活性,可直接裂解桥粒芯糖蛋白1,引起颗粒层裂隙和水疱形成; ET作为超抗原直接与类MHC发生相互作用,刺激T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引起皮肤病变。,【临床表现】 好发于2岁以内幼儿

2、突然发病,皮损初为口周、眶周或脐部红斑,以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及四肢,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触痛明显;大片皮肤剥脱后露出红色糜烂面,类似皮肤烫伤,糜烂边缘表皮松弛卷起,手足皮肤呈手套或袜套样剥脱;口角可见放射状裂纹,但无口腔黏膜病变。,皮损常在710天内愈合, 并出现大量糠状脱屑。 可伴有高热、厌食、呕吐、腹泻、烦燥、嗜睡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肺炎等。 儿童病例的死亡率为34, 成人则超过50。,【诊断与鉴别诊断】 好发于婴幼儿 皮损为红斑基础上发生的松弛性大疱 和大片表皮剥脱 细菌培养阳性,【治疗】 耐-内酰胺酶青霉素常有良好疗效 也可选择头孢菌素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

3、素 连续1周以上 慎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可加重病变 裸露创面按II烧伤创面处理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用凡士林油纱布或水胶体敷料覆盖 尽量避免湿敷,因其可引起皮肤更加干燥和皲裂,麻风(leprosy) 是由麻风分枝杆菌(简称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肉芽肿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 史,距今4000年; leprosy来自于希腊词, 意为使皮肤脱屑的疾病; 1874年Hansen发现麻风菌; 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我国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病原菌,麻风分枝杆菌形态上酷似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弱阳性; 至今未发现变异菌株; 典型的细胞内寄生菌,称为泡沫

4、细胞或麻风细胞; 感染皮肤及皮神经(许旺细胞基底膜); 常在患者破溃皮肤渗出液的细胞中发现,呈束状排列; 麻风杆菌能在体外存活710天,在未治疗的患者中大约只有1%的麻风杆菌具有活性; 该菌最适宜繁殖的温度为2730;,传染方式,传染源多菌型患者:主要为鼻腔分泌物 溃破皮损分泌物 传染途径: 直接:呼吸道吸入、密切接触 间接:衣物等 潜伏期3-5年,最长达30年; 肉芽肿形成标志着麻风临床症状的出现; 治疗2周后几乎无传染性;,挑战与前景,至今尚未能在体外培养; 无特效疫苗; 也无适用于现场的实验诊断方法。 以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小鼠足垫或接种至犰狳可引起动物的进行性麻风感染,是研究麻风病的主要动

5、物模型。,麻风病谱相互关系 I(未定类) TTBTBBBLLL LLP 升级 降级 ,【病因与发病机制】 麻风杆菌为革兰阳性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呈短小棒状或稍弯曲,麻风杆菌人工培养尚未成功,小鼠足垫、猴、裸鼠和犰狳均可建立感染模型。 麻风杆菌通过飞沫进入鼻腔,在下鼻甲内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再侵犯Schwann细胞和巨噬细胞。 发病机制主要涉及细胞免疫反应。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损伤引起皮损感觉缺失和无汗;表浅或纤维骨性管道内的周围神经干易受损伤,导致局部感觉缺失和肌肉功能障碍。,【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惟一天然宿主,多菌型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而少菌型患者的传染性很小或无传

6、染性。 2. 传染途径 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传染,通过衣物等间接传染的可能性很小。,3. 易感人群 发病高峰年龄为1030岁,婴幼儿和70岁老人少见。人群对麻风的易感性与机体的免疫(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有关,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出现特异性免疫,仅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分类】 五级分类法 由Ridley和Jopling于1962年首次提出 将麻风依次分为: 结核样型麻风(TT)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中间界线类麻风(BB)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瘤型麻风(LL) 未定类麻风(IL),2. 二型分类法 WHO于1981年建议将麻风分为二型,

7、 并于1988年进行了修订。 少菌型 指任何部位皮肤涂片 查菌阴性,包括TT、BT和IL; 多菌型 指任何部位皮肤涂片 查菌阳性,包括LL、BL和BB。,【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年,短者仅3个月, 长者可达30年。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主要为皮肤和周 围神经受累的表现,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发 生全身播散性感染。,1.未定类麻风(IL) 为麻风的早期表现,儿童多见。皮损可累及身体各处,但腋窝、腹股沟、会阴和头皮受累少见。 表现为单个或数个浅色斑或淡红色斑,边界模糊或清楚,表面光滑、略干燥,可有轻度感觉障碍,常无神经粗大。 皮肤涂片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阳性或阴性。 皮损一般可自行消退,约30

8、病例发展为各型麻风。,2. 结核样型麻风(TT) 患者免疫力较强,皮损局限、数目少, 好发于面、肩、臀和四肢伸侧; 典型皮损为较大的红色斑块, 边界清楚、隆起,中央扁平、色淡, 表面干燥粗糙、毳毛脱落、出汗减少,,神经受累发生较早,可为惟一的症状或早期表现。 一般只侵犯12根表浅神经干,如耳大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神经粗硬或有压痛,出现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可导致肌肉萎缩、手足畸形、足底溃疡。 皮肤涂片查菌阴性,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阳性,部分病例可在数月内自愈。,结核样型麻风,耳大神经粗大,结核样型麻风,正中神经粗大,结核样型麻风,骨间肌萎缩,3.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 皮损好发于面部、躯

9、干和四肢,数目较多,分布较对称。表现为红色或略带黄色的斑疹或斑块,大小不一,表面光滑或附有少量鳞屑,边界清楚或模糊,可有卫星状损害;部分皮损中央有色素减退,形成内外界均清楚的环状损害,感觉障碍较明显,但周围神经粗大不如TT。皮肤涂片查菌阳性(1+3+),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阳性或阴性。,4. 中间界线类麻风(BB) 皮损数目较多,分布广泛而不对称。皮损形态多样(斑疹、斑块、浸润性损害等),色泽各异(黄、红、褐色等),同一皮损可有几种颜色;可呈带状、蛇行状、环状、卫星状,内缘清楚而外缘模糊;面部皮损常发生在鼻和颧部,状如展翅的蝙蝠。周围神经受累比TT轻而比LL重,有轻度麻木。皮肤涂片查菌阳性(2+4

10、+),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5.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 皮损数目多,分布广而不对称;呈多形性,可为斑疹、丘疹、结节和斑块,多呈黄褐或茶褐色,表面光滑,边缘模糊。周围神经常对称性受累,粗大明显但质地柔软,可有感觉障碍。眉毛、睫毛可脱落,早期可累及鼻黏膜,晚期常有眼、睾丸、淋巴结和内脏病变。皮肤涂片查菌强阳性(4+5+),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6. 瘤型麻风(LL) 机体免疫反应低下,大多数组织内有麻风杆菌,是一种伴有菌血症的系统性病变。皮损数目众多,对称性广泛分布;初为边界不清的淡红或暗红色斑,表面光亮,无感觉障碍,好发于面部、四肢和臀部。随着疾病的发展,皮损逐渐发生浸润,形成大小不等的

11、结节和斑块,表面光亮,伴有麻木、闭汗。眉毛常从外1/3开始脱落,严重者眉毛、睫毛全部脱落。面部皮肤弥漫性增厚,双唇肥厚,耳垂肿大,鼻梁塌陷,状如“狮面” 。,周围神经对称性受累,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晚期发生面瘫、手足畸形、骨骼病变等。伴有淋巴结、睾丸、眼和内脏器官明显受累,如睾丸萎缩、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皮肤涂片查菌强阳性(5+6+),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7. 麻风反应(leprosy reaction) 在麻风的慢性病程中突然发生病情加剧,如原有皮损或神经病变加重,发生新的皮损或神经损害,并出现恶寒、发热、疲乏、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称为麻风反应。常由外伤、药物、预防接种、劳累、酗酒、

12、气候、精神因素、月经不调、妊娠等诱发。,I 型麻风反应: 为IV型变态反应所致,多见于界线类麻风(BT、BB、BL)。表现为原有皮损发红、肿胀、扩大,出现新的红斑、结节或斑块。浅神经干粗大加重、疼痛,原有麻木区扩大,又出现新的麻木区。偶见面部、手足水肿,常无全身症状。,型麻风反应,II型麻风反应: 为III型变态反应所致,多见于LL或BL。急性起病,皮损为成批出现的红斑、结节,偶见水疱、紫癜,严重者发生脓疱、溃疡,一般在数天内消退;常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痛等),还可发生关节炎、淋巴结炎、鼻炎、虹膜睫状体炎、睾丸炎、肾炎、肝脾肿大等。,麻风结节性红斑,【实验室检查】 麻风菌素试验

13、 为非特异性试验 对麻风分类有一定意义 但无诊断价值,2. 皮肤涂片查菌 一般选择眶上、耳垂、下颌及活动性皮损共68处。75酒精消毒后,手指捏紧皮肤,尖刀切开长5 mm、深3 mm的切口,刀尖反复刮取组织液,立即涂片并作抗酸染色,油镜下观察。,3. 组织病理检查 结核样型麻风:真皮血管、神经周围有上皮样细胞、郎罕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结核样肉芽肿,可侵犯表皮,神经纤维肿胀,神经束内偶见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阴性; 瘤型麻风:表皮下可见“无浸润带”,真皮甚至皮下组织有大量泡沫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少见;神经束膜呈葱皮样;抗酸染色见大量麻风杆菌。,【诊断与鉴别诊断】 麻风的诊断依据是: 特征性皮损,伴有

14、感觉减退或缺失、闭汗; 周围神经粗大; 皮肤涂片或切片发现抗酸杆菌; 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特异性病变。,【治疗】 麻风的治疗原则是: 消灭麻风杆菌,终止传染; 防治麻风反应,减轻神经损伤;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 保护感觉迟钝的肢体; 及时处理神经受损所致的并发症; 心理治疗,协助患者回归社会。,WHO联合化疗方案 少菌型麻风:氨苯砜100 mg/d, 利福平600 mg,每月1次, 疗程6个月; 多菌型麻风:氨苯砜100 mg/d, 利福平600 mg,每月1次, 氯苯吩嗪50 mg/d加300 mg,每月1次, 疗程2年。,完成治疗的患者,每年作1次临床和细菌学检查, 少菌型、多菌型应分别监测

15、2年、5年。 无活动性临床表现,皮肤涂片查菌连续2次阴性,判为临床治愈。,2. 麻风反应 糖皮质激素对两型麻风反应均有效,如泼尼松3040 mg/d,反应缓解后减量。 型反应用沙立度胺有良好疗效,起始量200400 mg/d,维持量50100 mg/d。,疾病可以根治吗?断根吗? 彻底治愈、永不复发! 病根? 讳疾忌医 病入膏肓 存在吗? 可能吗?, 人 身 人 性 人 生,病因:遗传 环境:自身、外界,什么疾病可以彻底治愈: 天花、SARS 某些手术-阑尾炎 某些传染病-水痘、麻疹 某些自限性疾病-年龄、病期 胃溃疡、痤疮、玫瑰糠疹 某些治疗方法-乳腺癌根治术 某些内外环境的改变、运气、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