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主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同名1598)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88835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主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同名1598)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主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同名1598)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主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同名1598)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主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同名1598)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主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同名1598)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主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同名159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主题三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12讲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同名159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讲质量守恒定律命题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1(2017广安)下列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石墨制成金刚石B2 g H2完全燃烧生成36 g H2OC水变成汽油D冰转化成干冰命题点2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2(2017成都)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物质组合是()A锌和稀硫酸 B碳酸钠和稀盐酸C铁和硫酸铜溶液 D氯化钠和稀盐酸 第2题图 第3题图3(2017随州)小李用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1)根据实验目的,小李必须测量的数据是_。A锥形瓶质量B气球质量C反应前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D反应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里边的物质)质量(

2、2)将反应装置放在天平左盘,使天平平衡后,再将碳酸钙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反应结束后,气球鼓起,天平向右倾斜。小李按规范操作重新实验,得到相同结果。请你帮他分析原因:_。(3)反应结束后,锥形瓶中无固体剩余,则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所得溶液中生成物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只需写出最终的计算表达式)_。命题点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或元素组成4(2017广东)现有反应:2Cu(NO3)22CuOO24X,则X的化学式为()ANO BNO2 CNH3 DN2O35(2017邵阳)AgNO3固体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保存在棕色瓶中,AgNO3见光分解时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可能是()AH2S

3、 BSO2 CN2 DNO2命题点4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算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或质量比6(2017郴州)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122630反应中的质量/g9223b反应后的质量/g0a3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等于10 B该化学反应为复分解反应C丙一定为催化剂 Db等于127(2017扬州)某实验过程如下:取a g锡粉置于密闭容器中,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b g,煅烧使锡粉与O2充分反应;冷却后打开容器时发现有空气冲入,待容器内气体组成恢复到反应前,称得容器和固体的总质量为c g;取出所有固体,称得固

4、体为d g,则c等于()Adba Bdba Cdba Ddba8(2017达州)某纯净物3 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 g二氧化碳和5.4 g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纯净物中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B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C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76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4命题点5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示意图9(2017孝感)在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B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发生了改变C保持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为水分子D丙物质由6个原子构成10(2017呼和浩特)下图表示某

5、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图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物质由5个原子构成B化学变化后硅元素的化合价不变C参加反应的乙的质量和生成的丁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D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1重难点1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2017鄂州)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AC4H6S BC4H4S CC4H4S2 DC6H6S重难点2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表格数据分析(2016兰州)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

6、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7.62.00.20反应后的质量(g)3.2x5.80.4Ax0.4 B丁一定是单质C甲和乙是反应物 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1114重难点3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反应示意图(2016泰安)科学家最新发现,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参加反应的X,Y两物质的粒子个数之比为34B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CW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均保持不变实验突破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为了研究质量守恒定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红

7、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请分析有关问题:(1)装置:锥形瓶的底部铺有一层细沙,其作用是_;(2)燃烧前称量,锥形瓶的总质量为27.0 g,则图中托盘天平中游码的读数为_g;(3)红磷燃烧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是_;(4)燃烧后称量: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_(填一种即可);(5)反思:红磷燃烧_(填“遵守”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_(从微观上解释)。【拓展训练】(6)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ABC充分反应冷却后,天平不能平衡的是_(填字母序号),有同学认为该实验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对吗?_,原因是_;若用该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应如何对B装置进

8、行改进?_。(7)根据以上实验探究,某同学想用以下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装置中,他可选用的是_。 1(2016安顺)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的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A元素种类 B原子种类C分子种类 D原子数量2(2016贺州)某有机物与氧气充分反应,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一定含有的元素是()AC、O BH、OCC、H DC、H、O3(2017临沂)通常情况下,铜不和稀硫酸反应。但是把一小块铜片放入适量稀硫酸中,同时加入X再加热,可以发生如下反应:2Cu2H2SO4(稀)X2CuSO4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B反应物X的化学式是O2C反应后溶

9、液的质量减少D反应后溶液会由蓝色变为无色4(2017天津)已知在A3B=2C3D中,2.3 g A跟4.8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 g 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23 B46 C92 D965(2017衢州)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BC D6(2017武汉)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也可以充分燃烧,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AX由碳、硫、氧三种元素组成BX属于有机化合物CX

10、中硫、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DX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7(易错题)(2017聊城)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A生成物的化学式可能是NH3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C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D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8(易错题)(2017天水)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abcd反应前的质量(g)7.44.25.03.8反应后的质量(g)6.2x8.23.8A.物质a是生成物Bx2.2Cd一定是催化剂D反应后原子数目减少了9

11、(2017泰安)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混合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则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丁一定是化合物B乙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C生成的甲、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81D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甲和丙的质量之和10(2017温州)水体中氮元素含量过高是河道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人造水草中的硝化细菌将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最终转化为无污染物质,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之一是2NH34O22HNO32X。则X的化学式为_。11(2016葫芦岛)如图是甲、乙两物质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1)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2)属于化合物的是_。(写化学式)(3)一个丁分子是由_构成的。(4)上述反应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_(填“分子”或“原子”)。12(2017青岛)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AB(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A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_(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