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布局 • 一般中轴线上建筑:山门——钟鼓楼—— 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 • 东西两侧及其他建筑:僧寮、香积厨、斋 堂(食堂)、客堂(接待室) 山门 • 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 • 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 为寺院的别名这是因为过去的寺院多居 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 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 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 亦泛称山门 • 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 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 “无作门” • 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这三座 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 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 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金刚力土 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都 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 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 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 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 • 后世多筑哼哈二将 • 哼将,原名郑伦,原是商纣王的大将,是度厄真人的弟子, 他拜度厄真人为师由于郑伦虔诚拜师,认真学法,因此 深得度厄真人的钟爱,于是度厄真人很快授他一种法术, 这就是“窍中二气”。
他在“警卫”中如遇盗贼,只要鼻 子一哼,就会响如洪钟,并随响声喷出二道白光,可吸敌 人魂魄,所以,任何敌人在他面前都会失败 • 哈将,名叫陈奇,他腹内有一道黄气,如果遇到敌人,只 要张口哈出一口黄气,同样可以吸敌人的魂魄,使敌人呆 若木鸡,举手就擒,置敌人于死地 大悲禅院山门 哼哈二将 钟、鼓楼 •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 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 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 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 时节制礼仪之用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 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 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 • 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 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 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佛号声声唤回苦海迷路人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天王殿 • 天王殿——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 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 • 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咤”(“提 多罗咤”意为持国——即能护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 神),手持琵琶,护东方“弗提婆”(胜)洲人民; • 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为增长,能使他人善根增长), 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胜金)洲人民; • 西方天王名“毗留博*”(意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 人民),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牛货)洲人民; •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为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 财富),右手持伞,护北郁单越(胜处)洲人民。
世俗称 为“四大金刚” 弥勒佛 • 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 “弥勒”是梵文 Maitreya的音译简称 • 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 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 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 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 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 是名也 • 大肚能容容天下一 切难容之事; • 开口便笑笑天下一 切可笑之人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 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大雄宝殿 •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 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 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 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 • 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 意思 • 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 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 • 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谭拓寺大雄宝殿 释迦牟尼及二祖 • 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 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建立了佛教,所以称 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像有各种不同的姿式, 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 上名为‘定印’,表示禅定的意思;右手直伸下 垂,名为‘触地印’,表示释迦在成道以前的过 去生中,为了众生牺牲自己的头目脑髓,这一切 唯有大地能够证明,因为这些都是在大地上作的 事。
这种姿式的造像名为成道相 • 一种是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 指作环形名为‘说法印’,这是说法相,表示佛 说法的姿式 • 另外有一种立像,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 这名为旃檀佛像,传说是佛在世时印度优填王用 旃檀木按照佛的形容所作下垂名‘与愿印’, 表能满众生愿;上伸名‘施无畏印’,表能除众 生苦后来仿照此形象制作的也叫作旃檀佛像 • 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 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 年老的名‘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 尊者’佛涅槃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 后世称为初祖迦叶涅槃以后,阿难尊者 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横三世佛 有的大雄宝殿中不是一尊佛像而是三尊,是代表中、 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 • 中间一尊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释迦牟尼佛; • 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 坐,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持药丸; • 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 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的意 思这三尊佛合起来叫“横三世佛” 竖三世佛 三世佛又有以过去、未来、现在为三世的, 名“竖三世佛” • 正中是现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 东边是过去的迦叶佛; • 西边是未来的弥勒佛。
十八罗汉 • 大殿两侧多供奉有十八罗汉像据说,佛涅盘以 前,嘱咐了十六位大罗汉,让他们不要涅盘,常 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六位罗汉是:一宾 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 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 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 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 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见《法住记》 和《十六罗汉因果识见颂》) • 五代以后,或加上《法注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 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成为十八罗 汉 三大士和观音像 • 三大士在正殿佛像背后,往往有坐南向北的菩萨 像一般是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像,文殊 骑狮子,普贤骑六牙白象,观音骑龙 • 海岛观音有些寺院于大殿背后修海岛,面北而设 观音像,立海岛上,观音右手据杨柳,左手托净 瓶海岛四周依据《法华经· 普门品》作“观音救 八难”的塑像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财童子(出《华 严经· 入法界品》)和龙女(出《法华经· 提婆达多 品》)像作为胁侍 法堂与藏经阁 • 七堂伽蓝之一,乃禅林演布大法的地方 位于佛殿的后方,方丈的前方相当于讲 堂,而“讲”通于“讲教”,在禅宗,为 别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别传的宗旨,所以 特称为法堂。
• 法堂与藏经阁多合二为一 塔 •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 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是一种供奉或收 藏佛舍利(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 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又称“佛塔”、 “宝塔” • 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楼 阁是塔的两大源头 窣堵坡 • 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 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梵文称 “窣堵坡”(Stupa),就是坟冢的意思 开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 盘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 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 相供奉佛舍利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 埋藏舍利的建筑 桑奇窣堵坡 •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 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 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 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 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 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 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 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 琉璃、金属等材料 楼阁式塔 • 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
佛教 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 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 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并可供僧人等登临之用 • 楼阁式塔的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 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塔刹安放在塔 顶,形制多样 楼阁式塔是中国塔的发展主流,多见于长江以南的广大地 区,北方相对少些在中国最早的楼阁式塔是洛阳白马寺 中所建的四方形楼阁式塔 • 应县 木塔 密檐式塔 • 砖造楼阁式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 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柱、 墙体与门窗,在塔内也用砖造出楼梯可以 登上各层;也有的砖塔、塔内用木材做成 各层的楼板,借木楼梯上下但是这种砖 塔在外形上逐渐起了变化,就是把楼阁的 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 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 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 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 西安小 雁塔 覆钵式塔 • 覆钵式塔,多分布在藏传佛教传播的地区 其外形与印度的窣堵坡极像塔的下部是 一个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半圆形的塔身和 一圈圈向上收缩的细高的塔颈,他的全身 刷成白色,故称“白塔”。
北京妙应寺白 塔是中国最早的一座,它是由尼泊尔工匠 阿尼哥设计的 • 北京白塔寺 金刚宝座式 • 金刚宝座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的形式起源于印度,造型象征着礼 拜金刚界五方佛佛经上说,金刚界有五部,每 部有一位部主,中间的为大日如来佛,东面为阿 閦(chù)佛,南面为宝生佛,西面为阿弥陀佛, 北面为不空成就佛金刚宝座代表密宗金刚部的 神坛,金刚宝座塔上的五座塔就分别代表这五方 佛 • 其基座是一个长方形的石质高台,台上建五座小 塔,中央的塔较大,四角上的塔较小 • 北京香山碧云寺 经幢 • 指刻有经文之多角形石柱,又名石幢有 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形式有四 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最 多幢身立于三层基坛之上,隔以莲华座、 天盖等,下层柱身刻经文,上层柱身镌题 额或愿文基坛及天盖,各有天人、狮子、 罗汉等雕刻 佛手印 • 佛教的各种手势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 示佛教的各种教义,是具有印度特点的人 体语言,表达的含义极为丰富常见的有 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 印5种,即“释迦五印”手印形式可有多 种变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达几百种,变 化莫测 •说法印说法印 •以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
这一手 印象征佛说法之意,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时的状态,所以称为 说法印,也称转印 • 无畏印无畏印 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一手印表 示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 所以称无畏印 •与愿印与愿印 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表示佛菩萨能给与众生愿望满 足,使众生所祈求之愿都能实现之意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 往和施无畏印配合 •降魔印降魔印 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以示降伏魔众相传释迦在修行成道时, 有魔王不断前来扰乱,以期阻止释迦的清修后来释迦即以右手指触 地,令大地为证,于是地神出来证明释迦已经修成佛道,终使魔王惧 伏,因此称为降魔印又因以手指触地,所以又称触地印 • 禅定印禅定印 以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 这一手印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之意据说释迦佛在菩提 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在密教中, 这种手印是胎藏界大日如来所用,称为“法界定印” • 智拳印智拳印 以两手分别作金刚拳(以四指握拇指于掌中,称 为金刚拳),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于胸前,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