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效应动力学_1.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803534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效应动力学_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药物效应动力学_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药物效应动力学_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药物效应动力学_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药物效应动力学_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物效应动力学_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效应动力学_1.ppt(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 药物效应动力学,一、 药物效应动力学,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三、药物的作用方式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五、个体差异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二、量效曲线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二、药物的其他作用机制,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三、药物的作用方式 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五、个体差异,兴奋,抑制,一、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作用:,指凡能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的作用。,抑制作用:,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指凡能使机体组织器官原有功能减弱的作用。,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指药物对某些细胞组织具有较大的亲和力,或是机体的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敏感性有差异所导致的现象。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有高与低之分。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应用的剂量有关。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的意义: 临床根据药物选择性作用的规律,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药物,药物的适应证取决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三、药物的作用方式 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局部作用: 指药物未被吸收入血之前,在用药部位呈现的作用。 吸收作用:(又称全身作用) 指药物吸收入血后血流到机体组织器

3、官所呈现的作用。,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2. 直间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间作用: 指药物与器官直间接触后所产生的效应。 间接作用:(又称继发作用) 指由药物的某一作用而引起的另一作用。,三、药物的作用方式,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的表现: (一)治疗作用 (二)不良反应,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指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治疗作用分为对因和对症治疗(治疗目的)。 1) 对因治疗(又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一) 治疗作用,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2) 对症治疗(治标): 用药

4、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 临床中,妥善处理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的关系的遵循原则: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一) 治疗作用,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二)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指用药后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且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不良反应的类型:,1.副反应 2.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4.后遗效应 5.继发反应 6.特异质反应,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1. 副反应(又称 副作用) 指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与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广泛有关。 副反应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一般症状较轻对机体危

5、害不大且可预知。,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二) 不良反应,2. 毒性反应: 药物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的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毒性反应分为:,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二) 不良反应,急性毒性:用药后迅速发生的毒性反应。 特点: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逐渐蓄积而发生的毒性反应。 特点: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器官功能;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2. 毒性反应:,(二) 不良

6、反应,3. 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 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与用药剂量也无关,不易预知,过敏体质的病人容易发生。 预防药物变态反应发生,应询问过敏史. 某些药物用药前应按规定做皮肤过敏试验,对该药有过敏史或过敏试验阳性者应禁用.,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二) 不良反应,4. 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效应可短暂,也可比较持久。 5. 继发反应 (治疗矛盾): 指药物治疗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二) 不良反应,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6. 特异质反应: 指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

7、应特别敏感。 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有关,不属于免疫反应,是一种遗传异常引起的反应,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四、药物作用的两重性,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二) 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 高敏性:对药物特别敏感,常规剂量就能产生强烈作用甚至中毒反应。 耐受性:对药物敏感性较低,需用较大剂量才能达到应有的作用。 后天耐受:药物长期反复应用后,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性,停药一段时间后还可恢复敏感性的。,第一节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大小和药理效应强弱之间呈正比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二、

8、量效曲线,剂量:即用药的分量。 无效量:剂量太小不出现药理效应. 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 治疗量: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而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一、剂量的概念,主要术语:,极量(最大治疗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 最小中毒量:药物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 最小致死量:药物引起死亡的最小剂量。 药物的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范围。,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一、剂量的概念,主要术语:,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作用强度,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

9、量,最小致死量,中毒量,致死量,安全范围,有效量,能够引起死亡的最小剂量,药物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能引起最大效应而不至于中毒的剂 量,是安全剂量的极限。,剂量过小,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剂量增大到开始出现药理效应时的最小剂量,药物的剂量与效应,作用强度,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中毒量,致死量,安全范围,有效量,二、量效曲线 量效曲线: 用图解说明,以药理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长尾S型曲线。 (一) 量反应量效曲线 (二) 质反应量效曲线,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有的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如血压升降、平滑肌舒缩

10、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的反应。 量反应量效曲线:(图3-1),二、量效曲线,(一)量反应量效曲线,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阈剂量:亦称最小有效量(最小有效浓度) 效能:药物达最大药理效应的能力(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药物的最大效能与效应强度含意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效价强度:药物达一定药理效应的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一)量反应量效曲线,二、量效曲线,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效价强度与效能反映药物的不同性质,两者之间无相关性。 举例:利尿药 (图3-2),(一)量反应量效曲线,二、量效曲线,第二节 药物

11、剂量与效应关系,效应,A,图3-1 量反应型量-效曲线,对数浓度,B,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Emax,ED50,图3-1 量反应型量-效曲线,图3-1 几种利尿药效价强度与效能比较,效价强度(potency),等效剂量,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图3-1 几种利尿药效价强度与效能比较,100,50,0,C,EC50,直方双曲线,效应%,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量反应,100,50,0,lgC,对称的S形曲线,效应%,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量反应,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质反应量

12、效曲线:(图3-3),(二)质反应量效曲线,二、量效曲线,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半数有效量 (ED50):是能引起半数阳性反应(质反应)或半数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 半数致死量 (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治疗指数(TI):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LD50/ED50)。,(二)质反应量效曲线,二、量效曲线,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其他衡量药物的安全性: LD1/ED99或LD5/ED95,其范围越大,药物越安全。,(二)质反应量效曲线,二、量效曲线,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Log(D),ED50,LD50,累积

13、频数,图3-3 质反应型量-效曲线,图3-3 质反应型量-效曲线,药物作用机制: 是阐明药物为何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的有关理论。 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意义: 有助于阐述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是药效研究的重要内容。 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药物是通过与受体结合而产生作用。 本课重点介绍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二、药物的其他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一)受体概念 1. 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类功能蛋白质,能识别、结合某些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药物等,并通过信息放大系统,引起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配体:能与受体特

14、异性结合的物质。 结合位点或受点:受体与配体大分子中一小部分结合的部位。,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一)受体概念,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2. 受体的特性: (1) 特异性:受体对其配体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并与其结构相适应的配体特异结合。 (2) 灵敏性:受体只需与很低浓度的配体结合就能产生显著的效应。 (3) 饱和性:受体的数目是一定的,故配体与受体具有饱和性,作用于同一受体的配体之间存在竞争现象。,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一)受体概念,2. 受体的特性: (4) 可逆性: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配体与受体复合物可以解离或被其他结构相似的配体所置换。

15、 (5) 多样性:同一类型的受体可广泛分布到不同的细胞而产生不同效应,受体多样性是受体亚型分类的基础。,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一)受体概念,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二)受体学说 占领学说:受体必须与药物结合后才被活化并产生效应,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被药物占领的受体数量成正比,当被占领的受体数量增多时,药物效应随之加强。 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效应应具备的两个条件 (占领学说):,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相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后,激活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药物的分类 (占领学说): 激动剂: 指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能兴奋

16、受体产生效应。,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二)受体学说,拮抗剂(阻断剂) : 指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很强,但没有内在活性,不能引起效应,但能阻断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与激动剂有对抗作用。 拮抗剂的分类:(与受体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 (1) 竞争性拮抗剂 (2) 非竞争性拮抗剂,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二)受体学说,药物的分类 (占领学说):,(1) 竞争性拮抗剂 与激动剂相互竞争同一受体,结合是可逆的,效应据拮抗剂的浓度和亲和力而定,当拮抗剂浓度加大时可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逐渐平行右移,但最大效应不变。 图3-4 (a):,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二)受体学说,拮抗剂的分类:(与受体结合是否具有可逆性),(2) 非竞争性拮抗剂 与激动剂不竞争同一受体,但与受体结合后可妨碍激动剂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或改变效应器的反应性,不仅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降低其最大效应。 图3-4 (b):,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一、药物受体作用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