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09801614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三模试题 榆林市2019届高考模拟第三次测试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小题。 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化遗留物”的

2、观念而进行的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 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化活用的新篇。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众的化创造。 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化传承的学问

3、,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 二是在“礼俗互动”的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

4、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 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

5、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理解。 (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 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 B.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 .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

6、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 D.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 2.下列对原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 B.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 .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 D.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 3.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析20

7、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 B.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 D.“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 【答案】1.B2.A3.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

8、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分类铺陈追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不当,原中“不避琐细”指分类细,并非“描写细致”;项,不是新的研究方式:D项,“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不属于研究方式。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结构,把握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A项,“前提”一词错误,两方面是并列关系。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的能

9、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理解,联系全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保持一致。本题中,项,表示绝对,“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错,有可能从其他方面拓展。故选。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

10、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11、能”“似乎”“已经”“将”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

12、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现代阅读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小题。 父子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

13、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

14、肥了。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

15、做哈?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明娃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 德民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德民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就要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姓说吉利。德民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德民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德民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德民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