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读高觉新 巴金先生笔下的觉新, 矛盾交织,新旧掺半,有着“两重人格”:受“五四”新思想的熏陶,同情弟弟们的斗争;又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怯弱忍让他的软弱让人生“恨”但是他又却是只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被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前途,还被夺去了两个最爱的女人高觉新是高家三兄弟里的大哥,也就是高家“觉”字辈得的大少爷他自小聪明,面容清秀,善良有文化有抱负,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恪守封建孝道长辈们都给他灌输着“子承父业”的思想,弟弟们把他当作可敬的大哥然而作为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他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为封建而牺牲他维系着上下两代的沟通,似乎高家老老小小,婚丧嫁娶大小事都和他有着联系正如他自己说的:“高家非要我来撑门面”,这是他自己甘愿桎梏于旧礼教的枷锁之下,他把封建伦理道德作为自己的行事标准所以致命的弱点就是,他过于顺从他自己都说了:“不断地跟长辈冲突有什么好呢?”,他不会想去得罪任何一个人,他想用自己的温和和善良去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肯定他在家族中尽力恪守自己的责任,对封建礼教采取“作揖主义”、逆来顺受的态度,以支撑这个家的门面,延续其所谓的“门风” 爱情《家》的主题是,通过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三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为主干,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败落,和青年一代对光明和新的道路的追求和探索。
觉新一直深爱着梅表妹,他一直深爱着梅表妹,但是就因为家长在打牌时出现的一点矛盾就喜剧性的结束了这对姻缘觉新虽然痛苦伤心,但是在长辈面前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反抗,他能做的只有把自己关在房间蒙头痛哭后来,梅因为丈夫过世回到了娘家觉新也有机会与她重聚本以为觉新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反抗,后悔自己的懦弱,没想到觉新还只是觉新,他只说是现实环境不允许他那样做就是这种观点,让弟弟觉慧觉得离他们的大哥越来越远了自由恋爱被粗暴地扼杀,才子佳人的美梦破灭了,这是他极大的痛苦可是,命运又给他带来了贤淑温柔的妻子,也算是喜从悲来巴金说“他的脸上常常带着笑容,而且整天躲在房里陪伴他新婚妻子,周围的人都羡慕他的幸福,他也以为自己的是幸福的了”觉新如果能抓住这份幸福倒也算是圆满了,只是,当陈姨太以避免“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竟也屈从于这鬼话,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讽刺而麻木的感觉 控诉与责任五四运动”的爆发唤醒了他忘却的青春和理想他受到弟弟们影响,开始阅读宣扬平等观念的刊物,他的内心开始了强烈挣扎描写高家人躲避战乱聚集在花园里那段,觉新一个人在玉兰树下感怀人生,“他看见两只鸟向右边飞去,他的心理充满了强烈的渴望,他恨不得自己也变作小鸟跟它们飞到广阔的天空去。
觉慧要出走时,觉新拿出和瑞珏一起准备的盘缠给觉慧,甚至说“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可以替我出一口气”其实这就很明显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是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又使他逆来顺受,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形象,导致他无法做一个真正的反抗者 不仅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巴金在对拍摄《家·春·秋》提出建议时名就说了一句话,“坏人不要太坏,觉新要活着”觉新依旧是善良的,家依旧是温馨的,觉新表现出来的只是新旧文化冲撞时社会大众所表现出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