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家炜-2002-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9784875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家炜-2002-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施家炜-2002-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施家炜-2002-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施家炜-2002-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施家炜-2002-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家炜-2002-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家炜-2002-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 ? 施家炜 提要 ? 本研究使用韩国留学生的个案跟踪语料, 重点考察研究的是: ( 1) 韩国留学生汉 语句式平均句长的发展, 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平均句长随其学习时间而增加。( 2) 汉语句 式习得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 我们发现: 学习者的停顿、 重复、 认知性延长现象渐趋减 少; 句式有格式化倾向, 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 提问多关注意义而非形式, 询问方式日趋多样 化, 而询问次数却不断减少; 经历从无标记到有标记形式的习得历程, 并逐渐由前者向后者 过渡分化。这种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规律的探讨可为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重要的理 论依据。 关键词? 句

2、式习得? 平均句长 ? 平均停顿次数? 习得阶段 1? 研究范围 国外习得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 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前者指在一个或若干时点上截取 横断面式的规模研究, 常通过实验方法进行; 后者指对个别或若干个被试进行长时间的跟踪 研究, 其结论一般认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由于这种研究耗时耗力, 在国内外的可见资料中 数量有限。本研究将使用对一位韩国留学生的个案跟踪语料, 考察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 1) 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平均句长的发展; ( 2) 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 势。我们希望藉此能深入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与规律, 为教学提供依据, 同时通 过实证性研究,

3、 寻求科学可靠的衡量语言习得或语言发展程度的量化指标。研究中选取施 家炜( 1998) 的 22 类现代汉语单句句式作为研究范围: ? ? 肯定句系统? ?疑问句系统 GI1? 是?字句: T1. S+ 是+ N(词组)GI7 反问句: T13. S+ 不是+ V+ O+ 吗? ? ? ? ? ? ?T2. ?的+ 是+ N ? V ?小句? ? ? ? ?T14. 难道+ S+ V+ O+ 吗? GI2? 有?字句: T3. S+ 有+ N(词组)GI8 是非问句: T15. S+ P+ (O)+ 吗? ? ? ? ? ? ?T4. 方位词组+ V+ 有+ N( 词组)? ? ? ? ? ?

4、T16. S+ P+ O+ 吧? GI3? 是 ?的?句: T5. S+ 是+ 时处词+ V(O)+ 的GI9 特指问句: T17. ?什么?多(少)?怎么(样) ? ? ? ? ? ? ? ?T6. S+ 是+ Adj( 词组)+ 的? ? ? ? ? ?T18. 为什么?谁?哪儿?呢? GI4? 把?字句: T7. S+ 把+ O+ V+ RCGI10 选择问句: T19. S+ 是?V+ N( 词组) 34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 4 期(总第 62 期) ?本文曾在?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届学术讨论会?( 2001 年 7?成都) 上宣读, 承蒙与会多位专家 指正, 谨此致谢。

5、? ? ? ? ? ?T8. S+ 把+ O1+ V( 在?到?给)+ O2? ? ? ? ? ? ? ? ?+ 还是+ N( 词组)? GI5? 被?字句: T9. S+ 被?叫?让?给+ O+ V+ RC? ? ? ? ? ? ? T20. S+ (是) + V( 词组) + 还是 ? ? ? ? ? ?T10. S+ 被?给+ V+ RC? ? ? ? ? ? ? ? ? + V( 词组) ? GI6比较句: T11. A 比 B+ Adj( + DC)GI11 正反问句: T21. S+ Adj不 Adj ?V 不 V(O) ? ? ? ? ? ?T12. A 不如 B+ Adj? ?

6、 ? ? ? ? ? T22. S+ 是不是+ V+ O+ 呢? 2? 研究对象及语料收集方法 我们于 1996 年5 月 24 日至 1997 年 1 月 4日, 对一位韩国留学生( 男, 以下称 J) 进行了 为期半年多的跟踪调查, J 的汉语水平从介于 B、 C 级之间提高到 D 级, 这次跟踪调查在时间 跨度上和学习者第二语言水平的发展跨度上应该说都是比较大的。 我们的个案研究采取了跟踪录音和日记法两种语料收集方法, 共计 5050 句相关语料。 录音语料共计 815分钟, 平均每次 58. 21分钟, 语料采集的时间平均相隔 14. 23 天, 这种? 切 片技术?是为了拉大时间跨度

7、, 以便更清晰地观察 J 第二语言发展的轨迹和趋势。转写录音 语料约10万字, 相关语料3267 句。日记法由调查者每隔一两天随机地对J 的自然语言作出 记录, 以日记形式保存下来, 共收集相关语料 1783句。跟踪录音与日记法相互补充, 可以保 证语料的数量及研究价值。 为便于归纳分析, 我们将日记法所得语料按跟踪录音的日期分为 14 个阶段, 将跟踪录 音与日记法所得的相关语料( 5050 句) 作为个案研究的总样本, 依 14 个日记记录阶段分为相 应的 14个阶段 P1 P14( P 即 Period) 。各句式的出现频次、 正确使用频次和正确使用频率请 见附录表 1。 3? 韩国留学

8、生汉语句式平均句长的发展研究 3. 1 平均句长的界定 心理语言学界常将平均句长与句法结构的发展作为考察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重要指 标。平均句长( The Mean Length of Utterrance, 简称 MLU) 是指语言学习者自发的言语样本中 每个句子所包含的有意义单位的数目的均值, 其中有意义单位一般是指词或语素, 印欧系语 言由于有丰富的形态变化, 因此常将形态语素也作为一个意义单位统计在内, 如 boys 的意 义单位是 boy 和 s。美国心理语言学家D. McCarthy 指出,MLU 是最为? 可靠的、 容易测定的、 客观的、 定量的、 并容易理解的测量语言成熟程度的

9、尺度?( Carroll, 1979) 。因此, 我们在这里 将重点考察 J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 其 MLU 的发展变化, 计算时将采用以汉 字( 音节) 为意义单位和以词为意义单位两种方法。 3. 2 国内外有关MLU 发展的研究简述 国内外关于 MLU 发展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儿童的母语习得。美国心理语言学家 Davis 和McCarthy 于20 世纪 30 年代就曾开展这方面的研究。50 年代, Templin 进行了类似研究, 他考察了 38 岁的儿童在与成人相处的特定语境中的 50 个句子, 计算出各年龄段儿童的 MLU 分别为: 3 岁 4. 1, 4 岁 5. 4,

10、 5岁 5. 7, 6 岁 6. 6, 7 岁 7. 3, 8 岁 7. 6。该研究结果与早期研 究相比, 儿童的MLU 有显著增长。Brown( 1973) 跟踪调查了三名儿童, 发现 Eve 在仅 28 个月 时就已达到或超过了 Adam 44 个月和 Sarah 50 个月的MLU, 可见不同儿童的母语发展存有 35 施家炜: 韩国留学生汉语句式习得的个案研究 差异性, 但研究显示这种差异性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发展速度上。 国内MLU 的研究分为以字或以词为意义单位两种。吴天敏、 许政援( 1979) 以字数( 音 节数) 为意义单位考察了一岁半至三岁儿童的 MLU, 彭祖智等 1984 年

11、用相似方法分析了三 岁半至六岁儿童的MLU。他们的研究均表明, 两岁前儿童的句长主要为5 个字以下, 没出现 16 个字以上的句子; 两岁后句长以 610个字为主, 同时出现 16 个字以上的长句。MLU 随年 龄的增加而增长。以词为意义单位计算MLU 相比之下更为科学, 因为汉语中并非每一个汉 字( 音节) 都有意义。幼儿口头言语研究协作组( 1981) 的研究表明儿童的 MLU 随年龄而增 加: 2 岁 2. 91, 2. 5岁 3. 76, 3 岁 4. 61, 3. 5 岁 5. 22, 4 岁 5. 77, 5 岁 7. 87, 6 岁 8. 39, 4 岁时已经 出现 11个词以上

12、的句子。对学龄前儿童而言, 3 个词以下或 16 个词以上的句子都很少出 现。其他如史惠中、 朱曼殊等人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3. 3 对个案跟踪对象MLU 发展的研究 我们以字( 音节) 和词为意义单位分别计算了 J 在 14 个跟踪阶段中正确句式和全部句 式的MLU, 各阶段全部句式的 MLU= 该阶段出现的句子中包含的词( 或字) 数的总和除以该 阶段出现的句子总数, 但计算时, 无意义的重复不作为有意义单位予以累计。正确句式的 MLU 计算方法同理, 具体数据请见附录表 2。 国内外母语习得的MLU 发展研究表明, MLU 随着年龄而增长, 那么在第二语言习得中 情形又会如何呢?

13、 我们的预期假设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MLU 随着其学习时间而增加, 为此 进行了跟踪( 学习) 阶段与 MLU 之间、 以字或词为意义单位计算出的MLU 之间、 正确句式与 全部句式的 MLU 之间的相关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P 均为. 000, 统计对象间均存在极其显著 的相关, 由此得出推论: ( 1)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MLU 与其学习时间的长短存在极其显著的正 相关, MLU 随学习时间的增长而增加; ( 2) 用不同的单位计算出的MLU 之间存有极其显著的 相关, 说明汉语中以字或词为意义单位计算 MLU 之间存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尽管以字为意 义单位得出的MLU 在绝对值上大于以词为单

14、位的计算结果。这可能与汉语中以单音节语 素为基本意义单位, 而多数语素又同时可以成词有关, 汉语中无意义的汉字很少, 因而造成 的统计误差也相应地较小; ( 3) 各跟踪阶段正确句式与全部句式的 MLU 之间也有极其显著 的相关, 表明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输出是稳定的、 成系统的, 而非杂乱无章 的。由图 1 可更为直观地看出以上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图 1? 14 个跟踪阶段的平均句长变化示意图 ? ?( 注: 正确: 字? ? 以字为意义单位计算的正确句式的 MLU; 正确: 词? ? 以词为意义单位计算的正确 句式的MLU。 ) 36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 4 期(总第 6

15、2 期) 在将我们的研究结果与国内儿童母语习得的研究作对比时, 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 象: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 MLU 发展速度明显比母语习得者迅速, 在我们的跟踪期内( 7 个半 月) , J 的MLU( 以词为意义单位) 由3. 48( 大致相当于 2? 2. 5 岁的儿童的MLU) 极为迅速地 发展到 7. 98( 大致相当于 5? 7 岁儿童的 MLU) , 而儿童要越过同样的跨度, 却需要 2. 5? 5 年。这体现出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相 伴随的, 其速度相对缓慢; 成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时, 其认知水平已经发展完善, 需要的是语言 能力的

16、提高。在本研究中, J 的MLU 一开始就是三四个词, 尽管也有一字或一词的句子, 但 在P1 就出现了 14 个字和11 个词的句子, P2 已经说出了含 25 个字和 18 个词的长句子, 这 在儿童最早期的语言发展中是不会出现的。当然也不排除 J 在跟踪前期出现过一两个词的 MLU 阶段的可能性, 但我们认为这个阶段应该是极其短暂的, 会很快地过渡到两三个词。 由上图可见 J 的MLU 发展历程是分阶段的, P1? P4 增长较快, P4? P6 出现了一个小高峰, 其后直到 P12 是稳中有升, 发展速度较缓, 而 P12 之后又出现了第二次增长高峰, 且速度极 为迅速。我们由图中所反映出的规律推断: P1之前( 即考察前期) 应该是一个由低谷迅速升 起之后平缓发展的曲线, 这与我们刚才对 J的MLU 发展的分析是一致的。 将MLU 作为测定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程度的一个可操作性重要指标, 是我们这次 研究的一次探索性尝试。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早期会习得很多格式化的句式( 这一 点在下面还将会提到) , 因此, 仅只MLU 一项指标是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第二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