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0978450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基本原理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 自然灾害基本概念 灾害:是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或现象的总称。 一般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与自然现象的区别)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人类及其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现象或一系列自然事件。 (对人类和人居环境没有造成破坏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自然灾害)1.1 自然灾害的内涵与本质“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 两个属性:一是其自然属性,就其本身而言仍然是自然界部分物质以特殊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这

2、种特殊方式的自然物质运动可称为事件;二是其社会属性,上述事件会对它所及范围内生存和活动的人员、生物和已存在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损害,这种损害被称为“灾害”。 自然灾害发生基础 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也即部分自然界物质进入急剧位移运动的发生(或变异),必须有一个能量积累的过程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能量积累的过程和所达到的程度则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把自然灾害的发生所必须具备的能量积累的条件和发生能量转换的条件合称为自然基础。 发生滑坡事件的自然基础是比较陡的地形坡和坡地组成物质的结构构造特征,也即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 。 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共同组成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面系统,灾

3、情是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 孕灾环境是由地球几个圈层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作用环境,它对灾害系统的复杂程度、强度、灾情程度以及灾害系统的群聚与群发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是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变异因子,指造成灾害的罕见或极端的事件。 致灾因子包括自然致灾因子、技术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 自然致灾因子: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威胁现象,地震、暴雨、泥石流等; 技术致灾因子:起因于技术或工业环境的致灾因子,如生产上的安全事故; 人为致灾因子:造成灾害的人为原因,包括动乱、暴乱和战争等。灾害与致灾因子的区别:灾害是致灾因

4、子造成的社会后果,是致灾因子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情况,是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灾害影响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致灾因子的性质、概率和强度,而且取决于社会的抗灾能力。灾害链现象 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 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原生灾害: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 次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间接灾害:也称衍生灾害,指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因果型灾害链:这是指灾害链中相继发生的

5、自然灾害之间有成因上的联系。例如,大震之后引起瘟疫、旱灾之后引起森林火灾等。同源型灾害链:这是指形成链的各灾害的相继发生是由共同的某一因素引起或触发的情形。例如太阳活动高峰年,因磁暴或其他因素,心脏病人死亡多、地震也相对多、气候有时也有重大波动,这三种灾情都与太阳活动这个共同因素相关。重现型灾害链:这是同一种灾害二次或多次重现的情形。台风的二次冲击、大地震后的强余震都是灾害重现的例子。互斥型灾害链:这是指某一种灾害发生后另一灾害就不再出现或者减弱的情形。民间谚语“一雷打九台”就包含了互斥型灾害链的意义。历史上曾有所谓大雨截震的记载,这也是互斥型灾害链的例子。偶排型灾害链:这是指一些灾害偶然在相

6、隔不长的时间在靠近的地区发生的现象。例如,大旱与大震、大水与地震、风暴潮与地震等就属于这类灾害链。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老师提出的,按照发生方式分为:串发链和并发链。 灾害频度(DF)=期间灾害发生频次(f)/时段灾害发生频次(F)。单位:%。 承灾体是指包括人类本身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有农田、森林、草场、道路、居民点、城镇、工厂等人类活动的财富聚集体,人类既是承灾体又是至灾因子,如人为灾害、环境灾害中的人为过度利用等。 灾情是指在一定的孕灾环境与承灾体条件下,因灾导致某个区域内、一定时期生命与财产损失的情况 。自然灾害被喻为自然事件(灾害)的自然物质的运动(变异),通常具

7、有以下的共同特点:(1)潜在性。在开始运动之前,有一段较长时间的能量积累或能量转换过程,直到突破原来的平衡。 (2)触发性。自然界物质运动往往是由其他因素的触动,而突然进入高速位移运动。 (3)急剧性。旦开始运动便来势凶猛,瞬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因此,人类对即将发生的急切运动,即便已有所察觉也仍然会陷入卒不及防,即便已有所设防,也没有能力加以抑制或抗衡,甚至避之不及。(4)偶发性。有多种不同的因素可以促发部分自然界物质发生某种形式的急剧运动,因此除了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这种形式的物质运动之外,至于它到底在何时刻发生,似乎总带有偶然性色彩。(5)有限性。部分自然界物质的急剧运动本质上仍然是以急剧

8、运动的方式释放能量,潜伏时期积累的能量越多,急剧运动时期释放的能量也越大,但必定有个时空限度。 洪灾的形成:水流汇集(势能动能,能量汇集)汇集成雍,下泄不畅,水头抬高(动能势能)水涨压强、越堤溢流、水淹低洼(势能动能释放)。这就是洪灾的潜在性能量的积累、突发性骤然发生的能量转化、急剧性瞬间释放积累的巨大的能量。 一个灾害事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时间、地点或范围、性质、强度、直接和间接损失。从过程上看,自然灾害应当有环境条件形成机制启动机制成灾机制的过程。自然灾害的分布相对有规律的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消亡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力量引起的为主,人类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1.2 自然灾害的分类 自然灾

9、害的分类的意义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对灾害本质的理论认识、指导对灾害的科学研究。自然灾害分类关系到选择有针对性的减灾防灾和灾害治理措施、建立最有效的监测系统、客观评价减轻灾害之实效等基本问题和基本原则。自然灾害的分类应于反映自然灾害的本质特征 。 突发型和缓发型灾害按照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长短及缓急,可分为突发型和缓发型(又称累积型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表现为灾害行为,称为突发型自然灾害。 自然界存在致灾因子并对人类形成潜在或初步威胁时称为“胁迫”,再经过长时期作用危害日益明显就形成缓发型或累积型自然灾害。 灾害的分级巨灾:死亡1万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

10、币。大灾:死亡1千-1万人,经济损失1千万-1亿元人民币中灾:死亡1百人-1千人,经济损失 100-1000万元人民币小灾:死亡10人-1百人,经济损失10-100 万元人民币微灾:死亡少于10人,经济损失少于10万元人民币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由于大气圈的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海洋灾害:由于水圈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地质灾害:由于岩石圈的活动所引起。生物灾害:由于生物圈的异常活动和变异引起。人为自然灾害: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以自然态出现的灾害。宇宙灾害:由于天体和宇宙异常现象引起的灾害。人为灾害的分类生态环境灾害:烟雾与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体 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异常,人口膨胀等。工程事故灾害

11、:岩土工程塌方,水库溃坝,爆炸,人为火灾,核泄露,房屋倒塌,有害物失控(毒气,毒物,有害病菌等),各类交通事故等。政治社会灾害:球迷骚乱,战争,集团械斗,人为放毒,社会暴力与动乱,金融风暴等。自然灾害按破坏程度的分类: 损失性灾害:减少了收益,对系统的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一般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如沙尘暴、冰雹; 破坏性灾害:对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实质性破坏,但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没有实质性破坏,系统的基本功能正常运行,如台风; 毁灭性灾害:系统的大部分构成要素造成实质性破坏,系统的基本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如大地震、大海啸。 自然灾害按影响范围的大小的分类:个体灾害、局部灾害、区域灾害、全域灾害。

12、 1.3 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自然灾害一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联系的自然灾害组合成的整体称为自然灾害系统 自然灾害的时空群发性 灾害链现象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 自然灾害的二元属性 自然灾害的利与害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与可减性 自然灾害减灾与致灾的转化性 发展、环境与灾害的统一性1.4 自然灾害的分析方法:条件论辩证唯物主义的条什论,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运用。条件论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改变条件、创设条件本身也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的存在、运动、发展,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才是无条件的。第一,任何事物都是由条件构成的,构成这些事物的条件,同样也是由其它条件

13、构成的,这就是对事物的构成条件进行逐级的分解。第二,是“条件的相容与排斥”。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有新条件加入,加入的条件和灾害的发生相容就加速灾害的发生,相斥就迟滞甚至破坏灾害的发生。第三,“条件与过程”。任何事物由条件构成的,因此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反过来,任何一个物质如果有形成的过程,那么它就一定是由条件构成的。因此许多灾害表现出周期性。第四,凡是由条件构成的事物,没有自主性,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条件的消失而消失。第五,就是“条件的存真”。任何一个条件,任何一个事物,对它的条件进行分解,最终一定能够找到一个真实的条件。所有灾害都离不开引发灾害的能量,能量越大,灾害越大。第六,“共

14、性条件和个性条件”。“共性条件”,任何一类灾害,必然有它们共同的条件。 “个性条件”是个体的差异性,每一个灾害都有区别其他同类灾害的特点。第七,“条件与特征”。条件与特征也是非常关键的。任何事情都是由条件构成的,那么这些条件在这个事物内是没有消失的、是存在的,它以这种物质的特征和功能的形式存在。第八,条件的简单至上法则。越是简单的灾害,需要条件越少的灾害越难以防治。第二节 为什么要进行防灾减灾2.1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2 社会的发展对减轻自然灾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原因:大陆性季风气候 处于两大板块交汇部幅员辽阔,地形起伏变化大生态环

15、境多样人口众多、开发历史长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灾害种类多,连发性强灾害强度大,频次高,趋势强化灾害危害面广,破坏性大灾害时空分布具有韵律性与群发性 第三节 防灾减灾工作3.1 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 2008年6月23日, 胡锦涛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上专门讲到防灾减灾问题,他强调:必须把自然灾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从长远看,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等六方面工作。中国防灾减灾要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对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预测和预防自然灾害提供理论依据。 二是要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在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增加监测密度,提升监测水平,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立灾害监测研究预警预报网络体系。 三是要深入研究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