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83471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模块检测卷 粤教版必修5(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检测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

2、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

3、、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 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 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

4、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 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

5、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营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

6、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1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A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B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C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D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解析:参照第四段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2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以下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

7、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B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C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不能给农村带来经济利益和文化提升。D科举制度废除后,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解析:城市文人雅士不会给中国农村文化造成文化断裂。答案:C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B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

8、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C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解析:A项,错在“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根据在于“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C项,“釜底抽薪”指的是文化断裂;D项,绝对化。答案:B二、古

9、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自良,兖州泗水人。初,禄山之乱,自良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以战功累授右卫率。后从袁傪讨袁晁、陈庄贼,积功至试殿中监,隶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兼训移镇太原,自良从行,授河东军节度押衙。兼训卒,鲍防代,又事防为牙将。会回鹘入寇,防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将兵击之。自良谓防曰:“回鹘远来求战,未可与争锋。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俟其返,即乘之,纵不甚捷,虏必狼狈矣。二垒厄其归路,策之上也。”防不从,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由是稍知名。马燧代防为帅,署奏自良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

10、仍为军候。 自良勤恪有谋,燧深委信之。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及讨李怀光于河中,自良专河东军都将,前后战绩居多。燧之立功名,由自良协辅之力也。贞元三年,从燧入朝,罢燧兵权,德宗欲以自良代燧。 自良恳辞事燧久,不欲代为军帅,物议多之,乃授右龙武大将军。德宗以河东密迩胡戎,难于择帅,翌日,自良谢,上谓之曰:“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即日拜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在镇九年,以简俭守职,军民胥悦。虽出身戎伍,动必循法,略不以暴戾加人。十一年五月,卒于军,年六十三,上甚嗟惜之,废朝一日,赠左仆射,赙

11、布帛米粟有差。(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六)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B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C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D建中年/田悦叛/燧与抱真东讨自良/常为河东大将/摧锋陷阵破田悦解析:这段文字是说田悦造反后李自良的做法,可以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重要动词与搭配断开。答案:B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禄山之乱”,即安史之乱,是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头领是安禄山与史思明。B“

12、牙将”,唐朝节度使的亲兵指挥官名称。因主将所居之城建有牙旗,故称“牙将”。C“军候”,官职名,即军曲候。汉代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曲设军候一人。D“赙布帛米粟”的“赙”是古代拿钱财帮助贫困或有功的人家办理丧事或婚事。解析:“赙”,古时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答案: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自良屡立战功,深得上司信任。先后担任过右卫率、试殿中监。后来,鲍防接替薛兼训的职务,镇守太原,李自良又侍奉鲍防做了牙将。B李自良在军事方面很有谋略。回鹘入侵,李自良主张坚守不战,等到敌军疲惫撤军时,出兵袭击,阻断他们的退路,进而战胜回鹘。鲍防没采纳,最终吃了败仗。

13、C李自良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很重情义。马燧被解除兵权,皇上让他接替马燧,他却以跟随马燧多年为由,婉言推辞。即便如此,皇上仍委以重职。D李自良厉行节俭,恪尽职守。一举一动都遵循法规,从不对人施加暴虐,深得军民的赞美。解析:原文中的“略不以暴戾加人”意思是:“一般不对人施加暴虐”。因此,选项中“从不对人施加暴虐”与原文内容不符。答案:D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但于归路筑二垒,以兵守之,坚壁不动,虏求战不得,师老自旋。(5分)译文:_(2)卿于马燧存军中事分,诚为得礼,然北门之寄,无易于卿。(5分)译文:_解析:抓住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是准确翻译这两句话的前提。“但”,只

14、;“壁”,堡垒;“老”,引申为“疲惫”,“旋”,回去。“事分”,名分;“诚”,确实;“寄”,寄托,保障;“易”,替换。答案:(1)只需在他们回去的路上修筑两座堡垒,派兵驻守,坚守不动,回鹘军求战不得,军队疲惫必然自行撤退。(2)卿为马燧保持军中名分,确实符合礼节,但作为北方门户的保障,没人能够替代得了你。参考译文:李自良,兖州泗水人。起初,安禄山叛乱,李自良跟从兖郓节度使能元皓,因战功多次授官直到右卫率。后来跟随袁傪讨伐袁晁、陈庄等叛贼,屡建军功做到试殿中监,隶属浙江东道节度使薛兼训。薛兼训改任去镇守太原,李自良随行,授任河东军节度押衙。薛兼训死后,鲍防接替他,李自良又侍奉鲍防做了牙将。当时正

15、赶上回鹘入侵,鲍防命令大将焦伯瑜、杜荣国率兵迎击。李自良对鲍防说:“回鹘远道而来寻求交战,我们不能与他们争高下。只需在他们回去的路上修筑两座堡垒,派兵驻守,坚守不动,回鹘军求战不得,军队疲惫必然自行撤退。等他们撤军,我们再出兵袭击,即使不会大胜,虏兵也一定会狼狈不堪。设置两处堡垒来切断他们的归路,这是上策。”鲍防不听,催促焦伯瑜等人迎战,在百井与回鹘军队遭遇,焦伯瑜等人大败而回,李自良因此逐渐出名。马燧取代鲍防任节帅,上奏朝廷任用李自良为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兼任军候。李自良勤勉谨慎有谋略,马燧非常信任他。建中年间,田悦反叛,马燧与李抱真出兵东征,李自良经常作为河东大将,冲锋陷阵,打败田悦。在前去河中讨伐李怀光时,李自良专任河东军都将,前后所立战功最多。马燧建立功名,都是李自良辅助的结果。贞元三年,(李自良)随从马燧入朝,朝廷解除了马燧的兵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