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09783462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xx年古代文学试题(AB)及答案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贾谊主要活动在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惠帝 C 汉文帝和汉景帝D 汉景帝和汉武帝 2、史记中的“列传”有 ( ) 。 A 8篇B 10篇C 30篇D 70篇 3、下列作品中,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 A 班固咏史诗B 张衡同声歌C 古诗十九首D 秦嘉赠妇诗 4、钟嵘诗品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是指的诗歌风格特征。 A 阮籍B 嵇康C 鲍照D 庾信 5、文赋的作者是。 A 曹丕B陆机C 钟

2、嵘D 刘勰 6、 宫体诗盛行于。 A 汉末B 晋代C 梁陈时代D北朝 7、 被称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 A鲍照 B郦道元 C徐陵 D庾信 8、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A陶渊明 B嵇康 C阮籍 D司马迁 9、 下列作品中属于董仲舒的是。 A天人三策 C潜夫论 B过秦论 D论衡 10、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 A左传 C文赋 B典论论文D文心雕龙 二、填空题 11、晋宋之际诗坛一个显著变化是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消失。 12、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吴声歌”产生于以为中心的地区。 13、宋人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罗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14、太康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3、其中“二陆”是 指。 15、司马迁为自己撰写史记定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 16、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 17、陶渊明担任的最后一个官职是。18、宫体诗盛行于南朝时期。 19、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喧鸟覆春洲,杂 英满芳甸。” 20、西京杂记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著名作品。 三、词语解释 21、列传 22、古诗十九首 23、竹林七贤 24、女谒掩其视听兮,近习秉其威权。女谒: 25、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公田: 四、简答题 26、散体大赋和骚体赋有什么不同? 27、如何理解“建安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 28、简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

4、29、简述鲍照诗歌艺术成就 五、论述题 30、司马迁是如何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31、在下列作品中,任选一篇分析其艺术特色。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A 5、B 6、C 7、D 8、C 9、A 10、B 二、填空题 11、山水 12、南京 13、郭茂倩 14、陆机、陆云15、成一家之言 16、天下归心17、彭泽令18、梁陈19、澄江静如练20、志人 三、名词解释题 21、列传:史记体例之一,是历史上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入选的标 准一是“扶义倜傥”、二是“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

5、共70篇。 22、古诗十九首:“古诗”是南北朝时人们对汉魏无名氏文人五言诗的称谓。南朝梁 代萧统编文选时,收录了十九首该类诗歌,题为“古诗十九首”,从而得名。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魏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3、玄言诗:玄言诗是以阐述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思想内容的诗歌。兴起于魏晋 之际,在西晋后期形成诗派,而盛行于东晋。 24、女:指宫中得宠的妇女,如皇后,贵妃一类。 谒:谒者,这里指皇帝身边的宦官。 25、公田:俸禄田 四、简答题 26、答:内容上,骚体赋主要是批判现实,抒发愤懑哀怨之情;而散体大赋则对帝王歌功 颂德,铺写豪华生活,极力摹写各种事物,劝百讽一。形式上,骚体赋没有固定体制,句中句末

6、多用语气词“兮”字;而散体大赋多为长篇巨制,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严密,更接近散文。好用典故,难字。 27、答:文学从经学附属的地位中解脱出来;文学的价值得到认同,“文章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出现了专门文学批评,如典论?论文;涌现出一大批作家和作品,自觉地探索艺术技巧。 28、答:产生的地域不同;内容不同,南朝乐府几乎全是情歌,北朝乐府则反 映社会的方方面面;风格不同,南柔北刚,南艳北质。 29、答:继承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在南朝诗坛独树一帜;为七言诗的成熟 与五言绝句的形成作出了贡献;风格多样,在南北朝诗坛卓然成家。 六、论述题 30、答:采用互见法,精心选择使用材料;细节描写

7、与重大事件的刻画相结 合;通过人物的语言塑造人物性格。 31、答: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xx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年的历史。 13、史记的“列传”有篇。 14、“乐府”这种机关,在代就已经建立。 15、“建安文学”是指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这段时间的文学。 16、汉代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是 。 17、被称为我国古代诗话之祖的著作是。 18、我国古代小说有两大源头:一是神话传说,二是 。 19、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句中“一稔”的意思 是。 xx年间形成的自觉讲究声律的诗体,亦称新体诗,代表作家为沈约、谢朓、 王融等。 24、大行、大礼皆指大节、大事;细谨、小让皆指小节、

8、小事。两句谓干大事就不能拘泥 于细节,行大礼就能计较小的礼貌。 25、泥我涂:泥,作动词,泥泞;涂:通“途”,道路。此句意为雨天使得道路泥泞。流潦:潦:积水;流潦:泛滥的雨水。 四、简答题 26、答:同:内外政策的立场观点一致;文风皆明白了当,激烈迫切,尽所欲言。异:贾谊富有文采,晁错行文朴实。 27、答:不同特色:北刚,南柔;北质朴,南艳丽;北直率干脆,南婉转缠绵。 原因:与南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有关;与南北朝封建化程度不同有关;与作者身份不同有关。 28、答:庾信在南北朝均生活了很长时间,特殊的经历使他将南方柔靡清丽的文学传统 和北方雄浑豪迈的气质结合起来,创造出既秀丽细腻又有清刚之气的

9、诗文艺术。庾信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诗歌、骈体文都当时的最高水平。 29、答:宫体诗的主要内容是“止乎衽席之间”,“思极闺房之内”,以表现女性情态、与女 性有关的事物以及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是一种“艳诗” 。在形式上,则是“清辞巧制”,“雕琢曼藻”,风格靡丽轻艳。 六、论述题 30、答:哲学、史学观不同。史记具有人民性,唯物史观;汉书宣扬“君 权神授”等正统观念。 对统治者的态度不同。史记“有善必扬,有恶必述”,敢于揭露、批判统治者;汉书歌功颂德,对统治者的丑恶有所掩饰。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不同。史记以“德、才”为标准;汉书以“忠、奸”为标准。 31、答: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 曹操

10、诗歌反映战乱现实,同情人民疾苦,抒发治国理想,代表建安文学精神。 艺术上语言质朴,气韵沉雄。但略显粗糙。 曹丕诗歌多写爱女爱情,离愁别绪,风格清丽婉转,代表了建安文学自觉的潮流,但略显纤弱。 曹植诗歌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也有豪情壮志的抒发,以及后期遭受迫害的愤懑,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成为建安文学精神的代表。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贾谊主要活动在时期。 A 汉高祖 B 汉惠帝 C 汉文帝和汉景帝D 汉景帝和汉武帝 2、史记中的“列传”有 ( ) 。 A 8篇B 10篇C 3

11、0篇D 70篇 3、下列作品中,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 A 班固咏史诗B 张衡同声歌C 古诗十九首D 秦嘉赠妇诗 4、钟嵘诗品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是指的诗歌风格特征。 A 阮籍B 嵇康C 鲍照D 庾信 5、文赋的作者是。 A 曹丕B陆机C 钟嵘D 刘勰 6、 宫体诗盛行于。 A 汉末B 晋代C 梁陈时代D北朝 7、 被称为“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 A鲍照 B郦道元 C徐陵 D庾信 8、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 A陶渊明 B嵇康 C阮籍 D司马迁 9、 下列作品中属于董仲舒的是。 A天人三策 C潜夫论 B过秦论 D论衡 10、 “盖文章,经

12、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语出。 A左传 C文赋 B典论论文D文心雕龙 二、填空题 11、晋宋之际诗坛一个显著变化是诗的兴起和玄言诗的消失。 12、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吴声歌”产生于以为中心的地区。 13、宋人所编的乐府诗集是收罗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总集。 14、太康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其中“二陆”是 指。 15、司马迁为自己撰写史记定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 16、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 17、陶渊明担任的最后一个官职是。18、宫体诗盛行于南朝时期。 19、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喧鸟覆春洲,杂 英满芳甸。” 20、西京杂记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著名作品。 三、词语解释 21、列传 22、古诗十九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