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76666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过小孤山大孤山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2培养赏析散文语言的能力,明确诗歌和散文的区别。3把握散文中艺术形象的特征,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诗歌与散文都可以创造形象,但诗文有别。一是与诗歌相比,散文的实用性更强,叙述、说明乃至议论性成分比较多,理性较强,有鲜明的意旨。散文中的形象一般跟实际生活情景很贴近,能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二是散文和诗歌创造的形象各有特点。散文通过翔实具体的交代,所展现的形象带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而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与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

2、联系一般不像散文那样交代得那样具体,而是有许多跳跃和省略。三是优秀的散文常常避免枯燥的说理,而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散文应注意:一、分析人物散文中,往往选取人物的两三个片段,描写他的肖像、行为、语言、心理等,以此来表现主题。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就是通过描写五人的言行,表现他们意气扬扬、慷慨赴义的精神。在写景状物的散文中,人物往往是景物的赏鉴者和抒情主人公。二、分析事情散文中,描写事情多不是完整地记叙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是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为表现主题服务。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描写了捕蛇者捕蛇的有关事情,在此基础上,表现了“赋敛之毒有甚于蛇”的主题。一篇散文如果写到几件事,要把握贯穿

3、这几件事情的主线。三、分析景物许多散文,总是剪取大自然中能够表现文章主题的景物,加以描写,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或寓理于景,借以抒情说理。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西南及醉翁亭周围的山水风景,再借太守、宾客、滁人等的游赏之乐及宴饮之乐,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四、分析物象有些散文,托物言志,作者着意描写某一物象的某一特点,借此表达思想观点,文中的物象特点与作者的思想主旨具有一致性。如宋濂猿说:武平产猿,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犹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不可致。猎人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取母皮向子鞭之,子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

4、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嗟夫!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这一篇短文,借猿的一系列表现,表达了“猿犹知有母,不爱其死。况人也耶”的主题,形象生动而道理显豁。五、分析感情几乎所有的散文,都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则借助人物、景物、物象或哲理来抒发感情,叫间接抒情。在这方面,作者主要通过“辞色”中的褒贬、冷暖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上文猿说,从“毛若金丝,闪闪可观”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猿的喜爱,从“母度不能生,洒乳于林,饮子。洒已,气绝”中,可以体味到作者对猿母爱子行为的歌颂与崇敬,从“即悲鸣而下,敛手就致。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抱皮跳掷而毙”中,可以感知猿子对母亲的亲近、孝敬之情;而从

5、“以毒傅矢,伺母间射之”“取母皮向子鞭之”中可以领会到作者对猎人的痛恨、鄙视之意。全文很多冷色调的词语,让人读来产生一种悲剧性的震撼。阅读散文,我们应从“辞色”即“褒、贬、冷、暖”四个方面细加体察,把握作者的感情。六、分析义理很多散文,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是作者写作的最终意图。有的文章表达得明白直接,有的文章付托于景物、物象之上,表达得含蓄蕴藉。前一种情况如前赤壁赋,后一种情况如桃花源记。过小孤山大孤山 说作者陆游(见第一单元书愤) 寻背景过小孤山大孤山选自陆游集入蜀记,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陆游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被罢官。至宋孝宗乾道

6、五年(1169),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与南岸澎浪矶相对,俗讹作小姑山。大孤山,在江西九江南鄱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链常识游记就是记游,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整体宏观把握 看结构 知文意本文通过描绘小孤山和大孤山的景物,表达

7、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破败、故园风雨如磐的痛绝,也流露出作者对军幕生活的渴望以及爱国忠君之情。 赏技巧1灵活运用传闻轶事、前人诗句在写景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也为景物添彩生色。2.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景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鲜明。3记述景物融合抒情和议论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入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语段细解赏析诵读第1、2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过烽火矶过:经过(2)突兀而已突兀:高耸的样子(3)及抛江

8、过其下及:等到其:代词,指代小孤山(4)杰然特起杰然:形容高大的样子(5)如宝装屏风宝:名词用作状语,用宝石(6)此山当是其一也是:动词,表判断,同现代汉语是日风静是:指示代词,这(7)二山东西相望相:相互(8)皆名天下名:名词用作动词,闻名(9)上干云霄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干:冲、插(10)信造化之尤物也造化:指天地、自然界尤物: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特异之物,今义是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11)愈近愈秀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12)与江山相发挥江山: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水光山色,这里指长江与小孤山;今义多指国家或国家政权发挥:古今异义词,古义是衬托、辉映,今义是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9、13)盖以此得名也以:因(14)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然:然而实不然也然:这样(15)掠江东南去东南: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南2翻译下列句子。(1)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译文: _(2)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译文: _(3)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译文: _答案:(1)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用宝石镶嵌的屏风。(2)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

10、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3)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向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文理赏析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现烽火矶“突兀”特点的一组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ABC D解析:选C是点明烽火矶的位置,是交代能看清烽火矶的原因。4下列各句子中正面描写小孤山“峭拔秀丽”的一句是()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B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

11、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D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解析:选CA项是交代小孤山的位置,B项是侧面衬托小孤山的峭拔秀丽,D项以金山作比,说小孤山庙宇荒凉残破。5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重点写观察烽火矶,先近观,再特写,最后远望,让人一步步真正明白烽火矶的佳妙之处,并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B第2自然段先写澎浪矶与小孤山的相望位置,再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看守,是想阐明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C第2自然段描述了小孤山和澎浪矶的风景,突出表现了小孤山峭拔

12、俊美、澎浪矶浪大等特点。D文章第2自然段写小孤山峭拔俊美这一特点时运用比较手法。将一些山与小孤山比较,又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与小孤山古刹的萧条、残缺比较,写景顺序则是由远及近。解析:选AA项“先近观,再特写,最后远望”错,应该为“先远望,再近观,最后特写”。诵读第3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突破词句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俄复开霁俄:一会儿(2)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乃:才知:领会、感悟(3)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奇:形容词用作名词,奇观(4)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渺弥:形容水势浩淼,广阔无边(5)盖江西路也江西:古今异义词,古义指长江的西边,今义是省名(6)南唐为奉化军节度节度:这里

13、是管辖的意思(7)岸土赤而壁立壁:名词用作状语,像墙壁一样(8)其间一日阻风不行不行:古今异义词,古义是没走路,今义是不可以(9)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流行:古今异义词,古义,流,流水;行,行走。今义是传播很广或盛行7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译文: _(2)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译文: _(3)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译文: _答案:(1)大孤山的样子很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判断句)(2)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