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09776602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3、沈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第二章 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2、元素组成 :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C:80%-88%;H:10%-14%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

2、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5%称湿气,5%称干气。 17、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成分:石油复杂,天然气简单。物理性质:相态不同,在密度、粘度、溶解度、吸附性等方面也区别较大。18、油田水广义: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狭义: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状态:吸附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水。产状:底水、边水19、油田水的化学组成:包括无机组成(离子)、有机组成(烃类、酚、有机酸)、溶解

3、气等。20、石油13C一般为-22-33,平均-26左右。天然气13C值变化较大,-100 -20 。第三章 油气成因理论与烃源岩1、油气成因理论:无机成因学说 :门捷列夫(1876)提出的碳化物说;索柯洛夫提出的宇宙说;此外,还有岩浆说、高温生成说等。有机成因学说:核心即认为油气起源于生物物质。罗蒙诺索夫(1763)蒸馏说;混成说代表波东尼(1906);随后又出现脂肪说、碳水化合物说、蛋白质说等;蒲赛(1973)提出了“地温窗”和“液体窗”概念。Tisoot和Hunt对干酪根成烃理论作了系统的、科学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成油理论体系。未熟-低熟油形成理论、煤成烃理论。2、有机成因的物质基础:沉

4、积有机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木质素)、干酪根纤维素较为稳定,是煤的重要母质之一。宏观:藻类、矿物沥青基质(无定形体);微观:脂类3、干酪根:将岩石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组分定义为干酪根。沥青:可溶于碱、非氧化型酸等溶剂的有机组分称为沥青。(包括烃类以及含S、N、O的非烃有机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等)。)干酪根首先是由Brown(1912)提出4、干酪根类型:型(腐泥型):原始生物物质是富含脂类的水生浮游生物,成矿方向是油、石煤和油页岩;型再细分为A型(腐植腐泥型)和B型(腐泥腐植型)。型(腐植型):原始生物物质是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的陆生高等植物,成矿方向是煤。(蒂索

5、(1974)按H/C和O/C原子比划分)5、干酪根演化阶段:第一阶段:大量消耗氧,镜质体反射率在0.4%0.6%之间。第二阶段:氧继续减少至稳定,氢大量减少,镜质体放射率缓慢增加,然后较快增加到2%。第三阶段:碳含量达90%以上,镜质体反射率达2%以上。6、油气生成的理化条件:细菌、温度、时间和催化剂等。(温度:重要因素;时间:次要因素。)7、门限温度:生油数量开始显著增长时的温度叫做门限温度。与之对应的深度叫做门限深度。温度与深度的关系取决于地温梯度。 8、成烃演化:有机质所伴随的成岩变化划分为成岩阶段、深成阶段和准变质阶段;有机质成烃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9、干酪根演

6、化阶段:未成熟阶段:Ro2.0%11、天然气:以烃气为主的各种来源气体混合物根据形成机理:有机成因气和无机成因气。根据成气的主要作用因素,有机成因气分为生物成因气(包括成岩气)和热解气。根据有机质类型不同热解气:油型气和煤型气。按成因类型划分,即生物成因气、油型气、煤型气和无机成因气。有机成因气生物成因气、热解气油型气 (、型干酪根)、煤型气(煤、型干酪根)12、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包括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呼吸作用:喜氧和厌氧。有利于生物气形成的因素:有丰富的有机质;严格的缺氧、缺硫酸盐环境;pH值以接近中性为宜;温度在35-42为最佳。13、油型气:根据成气的热力条件及与石油伴生关系:石油伴生气

7、、凝析油伴生湿气和热裂解干气。煤型气:由腐植煤及腐植型有机质在变质作用阶段形成的天然气,又称煤系气、煤成气等。不包括煤系有机质形成的生物成因气和成岩气。14、成煤演化的全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泥炭化阶阶段和煤化作用阶段。15、煤气发生率:指成煤先体(植物残体或泥炭)在成煤过程中每形成单位重量(吨)的某煤阶煤时所累计生成的天然气(不包括非烃气)的总体积。视煤气发生率:指褐煤后到形成某一煤阶的单位重量(吨)煤时所生成的天然气的总体积。煤气发生率(Rg)与视煤气发生率(Ra)之差,即为泥炭-褐煤的煤气发生率。该阶段主要是生物成因气而非典型的煤成气。16、烃源岩是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出

8、了或者正在生产和排除石油天然气的岩石。只生成和排出由的岩石称为油源岩,只生成和排出气的岩石称为气源岩。生油岩:低能带粘土和碳酸盐淤泥沉积,但并非所有低能环境的细粒沉积都是生油岩。生油岩系:在一定的地史阶段相同的地质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岩与非生油岩的岩性组合,叫做生油岩系。17、烃源岩的评价:有机质数量(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18、有机质数量包括有机质丰度和烃源岩体积。 有机质丰度一般是通过测定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等定量估算。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沉积的原始物质、沉积环境等。19、残余有机碳含量近似代表烃源岩中有机质数量。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因素:沉积的原始物质、沉积环境等。有机碳

9、含量下限值:一般陆相泥岩定为0.5%;碳酸盐岩下限值为0.3%,甚至0.1%。氯仿沥青“A”下限值为250-300ppm;C15+抽提物下限值为 50-100ppm。 20、烃/有机碳(烃在每克有机碳中的毫克数)来表示有机质烃转化率。21、生烃潜量:岩石高温热解总烃产率(S1+S2)表示,单位为毫克烃/克岩石或千克烃/吨岩石。S1:岩样热解所得到的游离烃;S2:岩样热解所得到的裂解烃。S1代表岩样中已生成的烃,S2代表岩样若埋深增加干酪根进一步裂解所生成的烃,更本质地反映了岩石中干酪根热解的生烃潜力。22、有机质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生烃潜力、产烃类型及门限深度(温度)。分为III型。23、有机

10、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光线垂直入射时,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百分比;孢粉颜色;地球化学参数24、Ro0.5-0.7%为成岩作用阶段,生油岩为低成熟;0.7%Ro1.3%为深成作用阶段早中期,成油主带即“油窗”;1.3%Ro2%为深成作用阶段晚期,湿气和凝析气带;Ro2%为准变质作用阶段,干气带。25、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素:生物物质的产量:动、植物。原始有机质保存条件:氧化、还原条件。 沉降、沉积速率:堆积埋藏越快,越有利于有机质保存;考虑有机质与无机质相对沉积速度,无机质沉积速度不能太快。 沉积物粒度:特拉斯克研究显示,5m的粘土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是5-50m粉砂2倍,是50-250m

11、细砂4倍。26、有机质的丰度最主要的衡量指标为有机碳含量来表示。27、油(气)源对比:广义:油-油对比、油-岩对比、气-气对比和气-岩对比;核心:油-岩和气-岩对比。依据:性质相同的两油(气)应该源于同一母岩,母岩排出的油气应该与母岩中残留的油气相同。原则:选取受非成因因素影响最小的参数作为对比。28、油源对比:微量元素、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石油对比参数:微量元素系列和V/Ni比值;生物标志化合物如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系列分布,甾族和萜类化合物等,正构和异构烷烃、环烷烃等;各种组分的碳氢稳定同位素。气源对比:同位素、烃类天然气对比参数:烃气富集系数,即烃气/非烃气、甲烷系数或湿气指数、干

12、燥系数、重烃系数或湿度、碳同位素等。第四章 储集层和盖层1、储集层: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集层。盖层: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层称为盖层。储集层和盖层是油气聚集成藏所必需的两个基本要素。2、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体积称总孔隙或绝对孔隙。有效孔隙度(率):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3、渗透性: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岩石能使流体通过的能力。渗透率:流体在单位压差作用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岩石截面积的流量。单位为达西(D),国际标准计量单位为2,1D=0.987m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