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优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67516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优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优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优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优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优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优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优化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5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A组基础达标练1某些具有鲜艳颜色的生物会向其他的生物发出不能捕食的信息,该颜色从信息传递的类型分析属于()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生物信息 D行为信息解析:颜色是物理特征,属于物理信息。答案:A2如果人为地大量捕杀青蛙,将会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的()A恢复力稳定性B抗灾害能力C抗病虫害能力D抵抗力稳定性解析:大量捕杀青蛙,使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遭到破坏,破坏了食物链,从而可能使害虫大量繁殖,导致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答案:D3下列属于物理信息的是()鸟类鸣叫孔雀开屏萤火虫发光蜜蜂跳舞昆虫发出的声音ABC D解析:鸟类的鸣叫,昆虫发出的声

2、音,萤火虫发出的光,上述三者属于物理信息中的声、光;孔雀开屏和蜜蜂跳舞属于行为信息。答案:B4下列措施中,属于利用化学信息来防治害虫的是()A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C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D扎稻草人恐吓麻雀解析:利用紫外灯诱捕害虫和播放结群信号录音诱捕害虫都属于物理信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属于化学信息;扎稻草人恐吓麻雀属于行为信息。答案:B5一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合理的解释是()A这个生态系统没有自我调节能力B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很弱C这个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一定很少D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

3、干扰强度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答案:D6(2017徐州高二检测)若森林地区持续干旱,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在干旱环境下通过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7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A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B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C当光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D云杉

4、根的分泌物使玫瑰不能很好地生长解析: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并非生物的种间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为不同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体现了生物的种间关系,A项为捕食关系,B、D项为竞争关系。答案:C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替代D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

5、我调节能力,B正确;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食物网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如果一个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就会有同一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仍能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增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并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答案:D9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之间进行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

6、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和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解析:(1)植物产生的信息素可以在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之间传递。(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光照和甲昆虫的天敌,它们分别来源于无机环境和生物;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化学信息(物质X)和物理信息(光照)。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是通过感知蜘蛛网的震动来实现的,所利用的是物理信息。(3)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所以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的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的数量

7、减少。答案:(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2)无机环境生物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物理信息(3)甲昆虫天敌数量增加,乙昆虫天敌数量减少10生态系统是一种开放系统,虽然各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大不相同,但它们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它们常常趋向于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请回答:(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指其_、_和_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红树林具有明显的净化污水的功能,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稳定性。红树林对污水的净化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等过程来完成的。(3)红树林生态系统开放的程度比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开放的程度_,原因是_。(4)生态系统稳态调节的主要方式是_。(5)如果污染超过生态系统

8、的_,该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解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体现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方面。(2)红树林中物种丰富,具有较强的抵抗外界污染的净化能力,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来净化环境。(3)红树林中物质交换较快 、较多,而池塘与其他水系的物质交换较少。(4)生态系统稳定调节的主要方式是负反馈调节。(5)如果污染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很难恢复。答案:(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2)抵抗力微生物分解(3)大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4)负反馈调节(5)自我调节能力B组能力提升练11下列属于同一类信息传递的是()雄军舰鸟把喉囊膨胀成色彩鲜红

9、的大口袋,并围着雌鸟跳圆圈舞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候鸟的长途迁徙红三叶草花的色彩和形状非洲草原上的豺用小便划出自己的领地范围A BC D解析:生态系统中信息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题中均为物理信息,为行为信息,为化学信息。答案:B12(2017郑州高二检测)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弱,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图中

10、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而且两者呈负相关,故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答案:B13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B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仅存在于生物群落内部,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C正确;七星瓢虫捕食蚜虫,二者之间依靠负反馈调节维持相对平衡,B正确;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也属于负反

11、馈调节,D正确。答案:A14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调节能力。与农田、草原、冻原等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的特点有()A种群数量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B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率慢C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自我恢复能力弱D分解者的分解能力弱,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强解析:热带雨林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生产能力和分解能力较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速度较快;但是其恢复力稳定性弱。答案:C15为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设计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如表所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注:“”表示有:“”表示无。请回答以下问题:(1)乙瓶中,藻类的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为_,原因是_。(2)丙瓶比甲瓶有较多的有机物,原因是_。(3)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_,原因是_。(4)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