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导论.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67446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9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城市经济学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城市经济学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城市经济学导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城市经济学导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导论.ppt(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学习城市经济学的意义,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在经济学的领域中,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充满生机的新兴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中叶城市经济学产生于西方国家以来, 世界上不少国家相继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经济学。了解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一、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社会经济发展使城市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城市功能由最初单一方面的交换中心发展为商业、制造业、服务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中心;这使城市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存在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需要

2、研究。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1、城市经济学在西方,城市经济学在西方,从最初关注城市土地经济问题等专项研究,到系统地研究大部分城市问题的相关性及其深层原因,再到政府应采取的政策研究,城市经济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其标志是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汤普森(Wilbur Thompson)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言一书的问世。然而, 这门学科产生的历史渊源却很深远。,2、城市经济学在中国,城市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在1978年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城市经济学的

3、研究很难进行。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左”的指导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还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限制。城市是一个综合的经济有机整体。城市内部、城市同其外部区域(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都是开放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但是,传统的经济体制却把城市内外的经济联系人为地割裂开来。因此,也妨碍人们按照城市本来面目去认识城市、研究城市。,城市经济学在中国,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城市和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才出现了空前活跃和繁荣的局面,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1980年代末,我国出版了一系列的城市经济学专著和教科书,高等院校开设了城市经济

4、学专业课程; 1986年全国城市经济学会成立; 1990年代初,一些高等学府开始培养城市经济学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20世纪末以来城市经济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城市与城市经济正在以新的特点和重要地位,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成为学术界、政府机构及区域开发者的热点研究领域。,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斯蒂格利茨,1997),二、学习城市经济学的意义,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1、 经济学学科发展上的意义,经济学学科发展上的意义,现代经济学没有对“空间”给出足够的经济学分析 在一般的经济分析中,国家通常是一个没有大小的点,在

5、国家内部生产要素可以迅速、无成本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越来越完善的同时,也迷失了自己作为实用科学的基本方向。 经济学中忽略空间问题,主要源于对市场结构的思考。然而,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却是普遍存在的。空间对于经济分析很重要,随着新的分析工具的发展,将空间纳入经济分析必将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哪里生产”?,经济学学科发展上的意义,城市经济学从时空维度研究经济活动的聚集现象,丰富了经济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人类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经济活动不仅不是同时发生的,而且是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因此,不同区位就赋予了经济活动在空间的特殊性和多样

6、性。 现代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就是集中,而且这种集中又都与城市密切相关。 密集经济中的外部效益是大量存在的,并且通常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方法加以妥善解决。,现代城市经济研究是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 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是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城市经济对腹地区域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现代城市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各国和地区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尤为突出。(沿海地区、西部大开发等) 城市成为创新基地(新知识、新信息、新文化传播源地),学习城市经济学的意义,2、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上的意义,城市的地位,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进步、繁荣和文明的标志,

7、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工业产值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上的意义,对城市经济的调控是国民经济运行调控的关键层面(城市是各种要素、市场的聚集地;城市经济是各级政府进行管理和调控经济的重点和支撑) 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挑战和机遇 (中心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或国家的竞争力关系密切;网络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和发展机遇),学习城市经济学的意义,3、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实践上的意义 城市化进程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市经济问题与政策 (城市经济结构、经济规模、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可

8、持续发展等) 城市政府与城市公共管理 (城市政府职能、公共经济、管理效率等),三、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1、研究对象 “把任何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去解决城市问题的企图都当作城市经济学。(巴顿) “城市经济学就是抱着解决城市问题的愿望,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探讨理想的公共政策的方案。”(山田浩之)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探讨城市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空间因素。”(奥沙利文)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各种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2、城市问题 宏观的城市问题 以整个城市经济活动作为考察

9、对象,研究经济中各个有关的总量及其变化。 如 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化;城市体系、城市规模 微观的城市问题 考察单个经济单位即个别企业、家庭的经济行为,以及个别行业、个别市场或个别领域的经济活动。 如厂商、居民的选址;住房市场;土地市场;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内容,3、主要内容 基本理论 城市产生与发展理论 城市化理论 城市规模理论 城市经济增长理论 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问题 城市政府,四、城市经济学的不成熟性,1、研究对象界定的多样性与不规范性 2、在理论方面的不成熟性 缺乏作为理论分析工具的基础理论 没有完整的分析体系 基本理论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及其运用,一、城市的内涵 (一

10、) 一般解释 在中国,“城市”一词源于“城”和“市”。城是指因防卫而产生的军事据点。古今注上说:“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市则是产品交换的场所。随着城内人口的增多,市在城内和城郊相继出现,城和市在地域上合二而一,以后人们就把城和市的聚集体称之为城市。,补充内容: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地理学者认为,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建筑学家者认为,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生态学者认为,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

11、为环境的生态系统。 统计学者认为,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聚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城市经济学者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城市经济学家沃纳赫希认为“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都不相同,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通过如下几点大致可以弄明白:(1)人口;(2)人口密度;(3)产业构成;(

12、4)中心性;(5)其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用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区别于“乡村”,城市有其固有的一些根本属性。一般而言,所有的城市都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 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 人口、建筑物等的大量集中,经济、文化活动的密集。,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城市在经济上的特性表现为,它作为一个经济实体或经济地域,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与乡村的农业经济在专业与地域上有明显的分工。 在空间上,表

13、现为非农业的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城市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城市构成上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三) 现实的城市定义,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对城市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1、最低居住人口标准 即认为城市是一个人群聚集和居住的地域。作为城市,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这是区别城市和乡村的决定性标准。当某个居民点的人口达到某种规模时,就定为城市,其余则为乡村。 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分布特征的地域差异明显,所以各国最低居住人口的城市标准也是千差万别的。最少的只有200人(如丹麦、瑞典、冰岛);最多的高达60000人,后者是前者的300倍!

14、 联合国区域开发中心为便于各国对比研究,曾经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最低标准为2万人,小城镇(town)的人口数量标准为2千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设市标准定为2000-20000人的范围。(比如:加拿大以1000人为标准;法国以2000人;美国以2500人;马来西亚以1万人;日本以3万人为设市的最低居住人口标准。),2、最大功能标准(职业构成或主要经济活动标准),即将人口的职业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并且,一般与人口数量指标混合使用。这是一种比较能够反映城市本质的定义标准,但是各国的具体指标不同,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有的国家规定,城镇指地方行政中心

15、以及人口超过一万人的居民点;或者人口超过五千,其中有三分之二男性经济活动人口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居民点,也可以设为城镇。又如:俄罗斯除了规定一定的人口标准外,凡非农业人口占总聚居人口的比重为70%以上者才可以设市。 采取这种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主要认为城市是一个经济实体,且非农业经济活动是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要从功用方面来定义城市。,3、居民和房屋建筑密度标准(城市特征),这种定义标准强调应具有一定的密集性特征才属于城市。即以单位地域空间内聚居人口和房屋的密度的高低来划分城市,它往往与在空间上连续的建成区联系在一起。因而这种标准比起规模标准来说,更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如:法国是利用人口数量和

16、建筑密度两个指标定义城市的。一般规定,城市是2000居民以上的,房屋密集或间距200米的集中连片的建成区。) 但是,我们知道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也不一定吻合,因为建筑高度不同,相同的房屋密度可能又有不同的人口密度。因此,这种标准往往要与其他标准联合使用,才能更加准确地界定城市。,4、行政区划标准(法律规范标准),这种标准主张强化行政意志和力量,对于是否属于城市,要以国家相应级别的政府所颁布的法令文件为依据。即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的结果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如根据行政区域划分,一些国家规定某级政府或相当于某级政府的机构所在地可以设市,边境要塞、历史文化集中地也可以设市。(如:蒙古、巴西等国,规定全国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其余则为乡村)。 以行政区划作为标准,既不依靠典型统计资料,又不借助于某种功能,这种标准容易扩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混淆城乡之间的现实差别。(如我国以市带县的行政体制实行后,很多城市管辖范围急剧膨胀,人口职业构成比重变化较大;而重庆市变为直辖市,其面积达到8.23万平方公里,人口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