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_3.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64516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_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_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_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_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_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_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_3.ppt(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幼儿常见疾病及其预防,第一节 幼儿传染病及其预防,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天花、鼠疫、黑热病等已经绝迹或基本绝迹,百日咳等疾病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一些新的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相继被发现和耐药菌株的增多,而有效的抗病毒药有待进一步研制和开发,这些都使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新的难题和挑战。 目前,传染病仍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类疾病,同时也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调查,传染病是人类的主要死因,每年至少有1200万人丧生,

2、其中900万是儿童。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环境,是中小学生生活、学习聚集的地方,也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因而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流行的任务仍很繁重。幼儿园要切实做好传染病的分类管理工作,使预防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道路,把传染病拒绝在幼儿园门外。,疾病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两种,一、 传染病基本知识,(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 1病原体:在人体外环境中,有些能侵袭人体的微生物,称为病原体。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等)和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两大类。 2传染病:是指生物性的病原体进入人体,破坏机体的平衡,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

3、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是一种由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扰乱人体正常生活所引起的疾病。传染病的显著特征为病原体是有生命的活体,能繁殖后代。这些病原体,一面在病人体内繁殖活动,一面由病人传染给健康人,这样就引起传染。凡是能够由病人或带菌者传染给健康人的疾病,都叫做传染病。由于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是有生命的病原体,它在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与其它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传染病有它自己的特性。,(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由于传染病的致病因素是有生命的病原体,它在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与其他致病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有本质区别。因此,了解这些特征,可以作为鉴别入防治传染病的先决条件。,1具有特异性病原体

4、 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等)两大类。病原体是一种致病的微生物,在人体内经过一定时期生长繁殖,可分泌毒素,使人生病。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殊的病原体。一种病原体只能引起一种传染病。例如,麻疹的病原体是麻疹病毒;结核病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多数传染病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比细菌小,寄生在活的细胞骨,对抗菌素不敏感。对病原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由人或者动物经由一定的传播途径,直接或者间接地传染给他人,称为传染性。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有强有弱,传染期有长有短,

5、传播的途径亦各不相同。但所有传染病都具有传染性。不同传染病其传染性有很大差别,传染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确定对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另外,每个个体在传染过程中的表现也并不一致,这与病原体的致病力及人体的抵抗力有关。,当病原体的传染力超过了人群的免疫力时,就可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的地区引起流行。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性。流行性按传染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1)散发:如某地传染病发病为历年发病率的水平,病例分散,称为散发。 (2)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 (3)大流行:如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

6、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尤其是其流行范围超出国界或洲界者称为大流行。 (4)爆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传染病的病人。,3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每一种传染病从发生、发展以至恢复,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1)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症状的这段时间叫潜伏期。因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力、人体免疫力的不同,潜伏期的长短不一样。大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是几天,如非典型肺炎的潜伏期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2-12天,通常在4-5天;有的为数月,如狂犬病;有的长达数年、数十年,如麻风病。 多数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恒定,这就为确定某种传染病的检疫期提供了依据。一般

7、参考某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决定该传染病的检疫期限。如某幼儿园中班发现一名儿童患细菌性痢疾,自该儿童离园之日起,该班需检疫7天(最长潜伏期),过了检疫期限未发现新病人,该班就可解除检疫。 (2)前驱期:是潜伏期末至发病期前,出现某些临床表现的一短暂时间,一般为1至2天,为起病缓慢的传染病所共有的一般性症状,如出现头痛,发烧、乏力皮疹等表现。多数传染病,看不到前驱期。如起病急速的可不出现前驱期。在前驱期已具有传染性。,(3)发病期(症状明显期):在此时期,逐渐表现出某种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例如,不同传染病在发烧持续的时间、皮疹类型及出疹时间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特异性和规律性

8、。 (4)恢复期:传染病的主要症状逐渐消失,病原体完全或基本消灭,免疫力提高,病变修复,临床症状陆续消失。生理功能和组织损伤逐渐恢复。患者的精神、食欲、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此时期有的病情如不能很好护理,病情有时会恶化,或可能会发生并发症。如在伤寒恢复期,可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在猩红热恢复期,可并发急性肾炎。在恢复期仍需加强护理,直至完全康复。,4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 某些传染病由于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另外,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受气候条件或媒介昆虫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出不同的季节性,在某一季节发病率明显升高,称

9、为季节性流行。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流行性乙型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5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性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产生不感受性,叫做免疫。免疫性是指人体在患过某种传染病后,能产生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感染此种传染病的能力,不同的传染病产生的免疫程度也不同。如感染麻疹,可获得终生免疫;免疫性持久者如麻疹、百日咳、伤寒等;免疫性短者如细菌性痢疾、流感等。感染流感,免疫的时间很短,可多次感染。有此寄生虫病如绦虫病、血吸虫病等,由于病原体结构复杂,病后所获得的免疫力较弱,不足以清除病原体和抵抗同种病原体的再侵袭,疾病仍在进行中,同一种病原体多次感染,称为重复感染。,二、传染病的

10、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流行过程常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条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缺一不可的。,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传染源是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根源。它包括以下几种: (1)传染病患者(病人):是指感染了病原体,并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人。就大多数传染病来说,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病人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叫传染期。根据某种传染病的传染期,可决定病人的隔离期限。,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经过一定

11、时间的繁殖,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使人生病,最初病人无明显症状,此时叫潜伏期,潜伏期的病人可能传染疾病。因为没有明显症状,故传染病更难于鉴别。因而,预防为主则显得尤为重要。,(2)病原携带者:是指无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携带者可以分为病后病原携带者(亦称恢复期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两类。病后病原携带者指的是病人患病后,症状虽已消失,但仍能排出病原体;而健康病原携带者指的是病原体虽已侵入人体,但不出现任何症状,却能排出病原体的健康人。 有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原携带者,如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伤寒、痢疾。,(3)受感染的动物:有些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病,患病的动物可排

12、出病原体传染给人类,如狂犬病、鼠疫、布鲁杆菌病等。有些传染病,动物感染后不发病,但可传染给人类,如猪作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源。作为传染源的动物以啮齿类动物为主,家禽、家畜次之。,2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又侵入他人体内,所经过的路线被称为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染途径有以下八种。,(1)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它包括飞沫和尘埃传播,如病人讲话、呼吸、咳嗽,喷出大量大小不同的粘液和唾液的飞沫,飘移在空中,造成健康人感染。此外,病人吐的痰晒干后可以混入尘埃中,当人行走或打扫清洁时,可以从扬入空气中吸入呼吸道使人致病。所有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麻疹、流行

13、性感冒等病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还有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因此,幼儿园实行洒水清扫,防止灰尘飞扬,加强通风换气,采用紫外线照射或乳酸蒸气消毒,可有效地切断此传播途径。,(2)饮食传播:病原体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进入健康人体内,称为饮食传播。饮食传播是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食物在制作过程、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被病原体污染,造成“病从口入”,经由消化道进入健康的人体而使其受到感染。菌痢、甲型肝炎、伤寒等,主要以这种方式传播。,(3)虫媒传播:被蚊、蚤、虱、白蛉等叮咬、吸血等而感染的疾病,称为虫媒传播。如蚊子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蛉传播白蛉热

14、、黑热病等。,(4)接触传播:有直接接触传染和间接接触传染。前者不经过外界途径,由传染源直接到达易感者身上,使之得病,如狂犬病、性病等。后者则是接触了被病人污染的食品。食物、水、玩具、餐具等引起的疾病,如乙肝等。另外,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5)医源性传播:是由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时或实验室操作过程中造成的传播。如输血员带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时,输血可传播乙型传染性肝炎。,(6)母婴传播:母亲和婴儿接触密切,一方可将疾病传染给另一方。包括胎盘传播、分娩损伤传播、哺乳传播和产后接触传播四类。,(7)水源传播:病原体污染水源并能在水中存活一段时间,使饮用此水的人感染疾病

15、。不少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都可因此引起。有些传染病,如血吸虫病,是因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如戏水、游泳等),病原体经皮肤侵入人体的。保护水源,饮用开水,可减少水源传播。,(8)土壤传播:寄生虫卵和细菌等随人的粪便进入土壤,可因土壤沾在人们手上,病原体经口进入人体;也可因土壤污染伤口致病(如破伤风);或在土壤中的寄生虫幼虫,自人的皮肤钻入人体致病(如钩虫病)。土壤传播与人们接触土壤的机会及个人卫生习惯有关。,病原体必须经过一定的传染途径,侵入人体后才能构成传染,而每一种病原体都有一个或多个侵入门户,否则不发病。如痢疾杆菌,只有入侵消化道才会致病。病原体入侵的部位有呼吸

16、道、消化道、皮肤粘膜。 有些传染病是多种途径传播的,如艾滋病有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鼠疫是蚤类传播的,但肺鼠疫是呼吸道传播的;炭疽是接触传播的,但肺炭疽是呼吸道传播的。,3易感者(易感人群) 易感者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较弱,病原体侵入后可能发病的的人。 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易受感染而言。人群的感染性决定于人群中每个人的免疫状态。这种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外来人口的增加,免疫人口免疫力的降低,病原体的变异或病原体种型组成的变动,以及新生儿的增加等。这种易感人群的多少,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往往有很大的影响。,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如果人体没有免疫力,则病原体就能繁殖使人致病,所以,易感者的存在是传染病流行不可缺少的环节。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都可影响人的体质,如居住条件、营养、工作条件都影响人对疾病的抵抗力;气温、温湿度、气候也一样。所以,提高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质量有利于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减少易感者。,(三)传染病的分类,1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类: 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白喉、百日咳、猩红热、肺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