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109762865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6.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湖师大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总结 湖师大 一、公共政策活动 公共政策定义: 公共政策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经论辩、竞争、合作的民主途径,一科学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其他公共政策概念: 托马斯戴伊:凡是政府选择所为或所不为之诸事即公共政策。这一定义强调了政府选择,没有强调政府行动。 威廉詹姆斯:公共政策是政治行动主体或团体在特定的情境中制定的一组相关联的决策。 詹姆斯安德森:公共政策是某一行动主体或一群行动主体解决问题或相关事务的有意识的行动。 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活动以解决公共问题

2、为取向。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发现并确认社会公共问题是政府公共政策活动中最重要的前提。 2公共政策活动是以政府及其公共部门为主导的。在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主体是一个社会网络。在这一社会网络中,政府及其部门发挥着主导作用。 3公共政策活动是以公共权力的运用为依托的。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进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 4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科学民主决策为生命的。 5公共政策活动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标的。 常态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基本功能: 1政策的引导功能。公共政策的规范导向功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表现出来:一是借助于目标要素,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二是借助于价值要

3、素,规范人的行为方向。导向作用可分为直接导向和间接导向两种。从作用结果来看又分为正向导向和负向导向。 2政策的调控功能。包括两方面基础:必要性和可能性,两大类型: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平衡调控与非平衡调控,两种结果:积极调控与消极调控。 3政策的分配功能。政府制定与实施公共政策的目的就是要将社会公共资源正确有效地在它所服务的公众中加以分配。分配原则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的原则;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的原则;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转型社会中公共政策活动的特殊功能: 1政策的社会均衡稳定功能。 2政策的社会公平正义功能。 3政策促进社会变革求新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主体 公

4、共政策主体: 是指参加到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之中的,对政策的规划、决策、执行和评估起到实际作用的具体组织结构和代表组织结构的个体构成的能动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特性: 1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具体性。 2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对应性。政策行动主体和政策活动中的客体相对应。 3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代表性。 4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能动性。 5公共政策行动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政策行动主体的构成: 1国家公共法权政策主体指的是居于法律规定的法权地位、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以制定、执行和评估公共政策的机构于职位。 2社会政治法权政策主体指的是经过法律认可和保护的,可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但不拥有合

5、法的权力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的社会行为主体。 3社会非法权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目的不在于参加公共政策的制定,但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对政策的运行施加强有力影响的团体。 以个体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 1政党组织代表。 2政府部门官员 3利益团体代表 4研究机构代表。政策智囊团、思想库。 5大众媒介代表。是影响整个政策行为始终的因素。 6公众代表 以组织机构出面的政策行动主体: 1. 政府组织机构。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 2. 社会组织机构。第三部门组织。 3. 国际组织机构。三类:一类是政府间组织的联合国及其所属的各种专门办事机构、 世贸组织、世界金融组织;一类是许多十分活跃的非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另一

6、类就是大型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 三、公共政策价值 政策价值取向: 政策分析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人性、政府和通过公众行动来进行社会改革的良机持相互对抗的假设。这些假设就是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在政策活动中的作用: 1. 首先,正是依据政策行动主体的主观价值判断才能确定和诊断公共政策问题。具体 的政策行动主体正是依据一定的主观价值来对政策问题进行人事、过滤和确认的。 2. 政策行动主体正是为了维护而实现自己的政策价值才参与政策辩论的。公共政策活 动最主要的属性是其民主性和科学性。只有具备民主性和科学性的政策活动才能收到成效。 3. 政府制定、实施政策是为实现整个社会和制度的价值。公共政

7、策市政府在社会治理 中运用集体行动来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手段。 4. 政策决策中只针对刚是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来评判政策方案的。 5. 政策的最终效果也是一社会价值作为评估标准的。政策价值的作用还体现在任何政 策的制定和贯彻,其成功与否的最终评判标准依然是社会认可的价值体系。 四、公共政策工具 公共政策工具定义: 政策工具就是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选择并确定的,运用来实施政策方案,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达到政策预期目的和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公共政策工具分类:自愿性政策工具、混合型政策工具、强制性政策工具。 自愿性政策工具: 是指通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成员或市场发挥作用,在自愿的基础上解决公共问题的手段、突

8、降和方法。具体形式包括:家庭与社区、自愿性组织、私人市场。 强制性政策工具: 是指借助于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群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以此来实施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具体形式包括:规制、公共企业、直接提供。 混合型政策工具: 兼有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具体形式包括:信息与劝诫、补贴、产权拍卖、征税和用户收费。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途径: 表 政策工具选择的五种研究途径 研究途径 传统途径 精制途径 制度途径 公共选择途径 政策网络途径 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因素: 1. 已确定的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 为政策工具规定了方

9、向,魏攀段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因此,在进行工具选择时,先要明确政策目标,目标不明确会带来工具选择的失误。 2. 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每种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在选择政策工 具时,一要注意政策工具的优缺点,二要考虑政策工具的组合使用。 3. 政策工具的应用背景。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因素,包括政策子系统、目标群体、 其他工具以及政治、社会或经济环境。 4. 先前的政策工具选择。建构主义认为,工具的意义和合法性被不断地加以建构和再建构。 即政策工具的选择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先前的政策工具会阻碍新的工具的选择。 5. 政策过程的非制度因素。包括伦理规范、传统观念、风

10、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其中意识 形态是非制度因素的核心。 强调关系 “目的工具”关系 “背景工具”关系 “制度工具”关系 “偏好工具”关系 “网络工具”关系 关注焦点 政策工具本身 工具的背景环境 制度结构与风俗惯例 政治家和政府官僚机构 网络特性,规范和网络成员 6. 政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政策工具的选择受经济资源和法律资源的限制。政府经济能力 强会较多地选择补贴或直接提供工具,反之则会选择征税和规制工具;国家或政府法律制度成熟并很完善时,会更注重混合型政策工具,反之则会注重规制工具的使用,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意外的发生。 五、公共政策议程 公共政策议程定义: 指的是社会公共问题进入有政策行动主体

11、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在深思熟悉后下决心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议程的作用: 1. 政策议程是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政策过程只有进入政策议程才是具有实质意义事件。 2. 政策议程是政府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配置的基础。 3. 政策议程是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整个政策运行无法要过的关键环节。政 策议程将会对全政策的程序、运行和政策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4. 政策议程设定作为政策的前决策环节,在其过程中,政策的行动主体会对列入需要政府 解决的一系列议案清单进行严格的筛选,只有经过之一和论证的过程,政策问题才能被确定下来。 政策议程的类型: 1. 实质性

12、议程与象征性议程。 2. 公开的议程与隐蔽的议程。 3. 系统性的议程与制度性议程。 政策议程设立的影响因素: 1. 政策行动主体的特性影响议程设立。政党、政府官员、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媒体。 2. 政策行动主体的态度影响议程设立。积极参与、被动参与、冷漠。 西方政策议程设立的主要途径: 1. 政策议程设立的外部推动模式。这是自主义的多元化这会终政策议程建立模式,在这 种模式中,问题非政府组织提出,接着充分扩展,首先成为公众性议程或系统性议程,最终进入制度性议程。该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社会团体。 2. 政策议程设立的社会动员模式。这是决策者努力将某个议案从正式议程提升到公共议程 的模式。在

13、社会动员模式中,政府直接将议案置于正式议程之中,不必经公众普遍意识到不满然后再逐步扩展的过程。 3. 政策议程设立的内部推动模式。科布等人提出的这种模式适合于存在较为成熟社团的政 体。在这一模式中,有影响力的团体拥有影响决策的专门通道,政策最初是他们提出的,并且不需要在公众中寻求支持,也无需顾及其他议案的竞争。 4. 政策议程设立的联盟替代模式。萨巴蒂尔提出的,这种模式认为,政策议程设立的途径 主要是协调各个支持联盟的策略。 中国政策议程设立的多种途径: 1. 政策议程设立的关门模式。最传统的议程设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议程的提出者是决 策者本身,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在传统社会里,当一般老百姓

14、没有什么政治参与意识时,这是议程设立的主要模式。 2. 政策议程设立的动员模式。与关门模式一样,也是决策者提出议程;与关门模式不同 的是,在该模式中,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万方编辑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对该议程的支持,是先有政策议程、后有公众议程。计划经济时代经常采用。 3. 政策议程设立的内参模式。该模式中,议程不是决策者提出的,而是接近权力核心 的政府智囊团们提出的。在这个模式里没有民众与决策者的互动,只有智囊们与决策者的互动。改革开放以后,内参模式更为常见。 4. 政策议程设立的借力模式。在内参模式中,政府智囊们只关心自己的建议是否会得到决 策者的重视。借力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智囊们决定将自己的建议公之于众,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扫除决策者接受自己建议的障碍。在中国这种借力模式并不常见。 5. 政策议程设立的上书模式。这里的“上书”是指给决策者写信,提出政策建议,不包括 为个人或小群体作利益申诉之类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