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五项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6245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乙肝五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乙肝五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乙肝五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乙肝五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乙肝五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乙肝五项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肝五项课件.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乙肝两对半,乙肝两对半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基本概述,两对半检查1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2,两对半对于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参考性不大 ;3而肝功能是衡量肝脏是否有肝细胞坏死或炎症存在的重要检查,其中转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疗需要以肝功能为重要参考指标。HBV DNA检查是判断如何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对传染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一般DNA越高,传染性越强,也需要同肝功能一起检查。,乙肝两对半中,1(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 并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 2(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2、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乙肝疫苗接种者,若仅此项阳性,应视14121111后依靠自身免疫力清除乙肝病毒的人体内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这是一种好现象;,3(HBeAg-乙肝病毒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乙肝病毒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并非完全没有传染性; 5(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会出现的标志。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临床意义 :9种常见模式,1 - - - - - 过去和现

3、在未感染过HBV。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消失, 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者。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 HBV感染已过;抗HBs出现前的窗口期。HBeAg在乙型肝炎潜伏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HBV-DNA密切相关。其临床意义为 :,:(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常随 HBsAg的消失而消失,如果 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 , HBeAg由阳转阴,抗-HBe 出现,表示预后良

4、好.起病 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 急性肝炎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 乙肝病毒DNA复制过程,(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HBeAg存在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乙型肝炎病毒大球形颗粒 (又称Dane颗粒,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存在的三种病毒颗粒(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之一 ),多数HBV-DNA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所以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抗-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变异株存在,仍有一定的传染性;,(3)HBeAg阳性提示HBV在体内复制。HBeAg消失前后出现抗-H

5、Be,此时期称为血清转换期,即由HBV复制期转为非复制期。出现抗-HBe常提示HBV增殖减弱或终止。但如果HBV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阻止了HBeAg的形成,血循环中仍有HBV存在,肝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成肝硬化;,(4)在出现原发性肝癌时,HBeAg检出率下降,而抗-HBe,AFP增高.故在HBsAg(+)的肝硬化病人中,抗-HBe(+),AFP增高,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5)母婴传播中,孕妇分娩时HBeAg(+)可能扩大母婴之间的传播率。,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假阳性。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6 + - - -

6、+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7 -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复。但也有个别病人仍出现肝功能异常、DNA阳性,考虑病毒是否有变异存在,仍要继续治疗,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16种少见模式,1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慢性HBV携带者,传染

7、性弱。 2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3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2)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4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6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9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物,

8、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0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 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11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12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13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1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15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16 - - - + -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7种罕见模式,1 + + + + + 一种亚型的HBsAg及异型的抗HBs(常见); 血清从HBsAg转化为抗HBs的过程(少见)。 2

9、- + + + - 3 - + + + + 4 - - + + - 5 + - + + - 6 + + + - - 7 + + + + -,乙肝检查再添新指标,以前是“两对半”,后来增加了一个HBcAb-Igm(核心抗体Igm),成了三对,现在又出现了一个Pre-S1(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简称S1抗原),“两对半”变成了“三对半”。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乙肝病毒感染作早期诊断;二是有利于对乙肝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三是帮助患者进行药物选择和做预后判断。“两对半”检查的目的是诊断患者的感染状况、病毒复制情况、病程预后和药物疗效的观察等。前S1抗原的检测能够从五

10、个方面弥补和加强“两对半”检测的不足:,1、由于前S1抗原出现在急性乙型肝炎感染的最早期,在转氨酶升高前即可查出,所以它可作为早期诊断乙肝病毒感染的指标。 2、急性乙肝患者前S1抗原阴转越早,预后越好,是病毒清除的最早迹象。反之,前S1抗原持续阳性,预示着感染将发展成慢性肝炎。,3、抗HBe(+)慢性乙肝约占慢肝的30-50%,检测前S1抗原阳性,提示病 毒在机体内继续复制,此类 患者更容易演变为肝硬化或 肝癌,加查前S1抗原弥补了 HBeAg的缺失造成的诊断和 治疗困难 。,4、在HBV(嗜肝DNA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中,有一定比例的抗HBe(+)者,加查前S1抗原可反映病毒在体内还较活跃,提示病毒并没有清除,肝脏还有潜在的病理损伤的可能。 5、抗病毒治疗乙肝,加查前S1抗原可作为治疗前的患者筛查(适应症)和治疗后的疗效判断,尤其对抗HBe(+)的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排查可起到重要作用。(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前C区变异者不适宜用干扰素。),所以,检验两对半,加查S1抗原可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HBV无症状 携带者和抗病毒治疗乙肝的 诊疗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 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