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工EDA课程设计报告[优秀]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0975823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理工EDA课程设计报告[优秀]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南理工EDA课程设计报告[优秀]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南理工EDA课程设计报告[优秀]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南理工EDA课程设计报告[优秀]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南理工EDA课程设计报告[优秀]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理工EDA课程设计报告[优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理工EDA课程设计报告[优秀](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EDA设计(一)实验报告EDA设计实验报告南京理工大学学院:电光学院实验一 单级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目的1.掌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和测试方法2.掌握放大电路的动态参数的测试方法3.观察静态工作点的选择对输出波形及电压放大倍数的影响二、实验要求1.一个分压偏置的单管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5kHz(峰值10mV) ,负载电阻5.1k,电压增益大于50。2.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观察电路出现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的输出信号波形,并测试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3.调节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节电位计),使电路输出信号不失真,并且幅度最大。在此状态下测试电路静态工作点值三极管的输入、输

2、出特性曲线和、的值电路的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和电压增益电路的频率响应特性曲线和、的值三、实验原理图如图1.1所示即为一个单机放大电路,电阻、和滑动变阻器组成分压偏置器,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就可以改变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图1.1 单级放大电路原理图四、实验过程及结果1、电路的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分析(1)饱和失真图1.2所示的是电路出现饱和失真时的波形。图1.3是所对应的静态工作点值,结合图1.1可以计算出静态工作点的各个参数:, ,图1.2 饱和失真波形图1.3 饱和失真时的静态工作点值(2)截止失真如图1.4所示的是电路出现截止失真时的输出波形,虽然从波形上并未看出明显的失真。但是注意到输出波形

3、的幅值变小,即此时电路不但没有放大输入信号,反而起到了缩小的作用,亦可以说明此时电路出现了截止失真。图1.5所示的是电路处在截止失真状态下的静态工作点的值。结合图1.1中的电路,可以计算出:, ,。图1.4 截止失真波形图1.5 截止失真时的静态工作点值 (3)最大不失真波形调节滑动变阻器,并不断观察输出端示波器上的波形,在滑动变阻器划片位于53%的位置时可以得到最大不失真波形,如图1.6所示,观察到其幅值约为500mV。图1.7所示的即为所对应的静态工作点,计算得:, ,图1.6 最大不失真时的输出波形图1.7 出现最大不失真波形时的静态工作点2、三极管特性测试(1)输入特性曲线及的测量在绘

4、制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会用到Multisim的直流扫描分析,软件要求物理量、为直流源,故需要重新连接电路。将处于最大不失真工作状态的三极管复制出来,最终电路如图1.8所示。图1.8 绘制三极管输入特性曲线的实验线路图将V1,V2均作为分析参数进行直流扫描,即可获得三极管在为不同取值时的输入特性曲线,如图1.9所示。图1.9 三极管的输入特性曲线再次利用直流扫描分析,画出三极管在最大不失真状态,即时的输入特性曲线(如图1.10所示)。由公式得,。图1.10 计算时所绘制的输入特性曲线(2)输出特性曲线及的测量与绘制输入特性曲线一样,绘制输出特性曲线时亦需要重新连接电路。此时的两个直流源代表的物理

5、量为和。重新连接的电路图如下图1.11所示。图1.11 绘制三极管输出特性曲线的实验线路图将I1、V1均作为分析参数进行直流扫描,即可获得三极管在为不同取值时的输入特性曲线,如图1.12所示。图1.12 三极管的输出特性曲线再次利用直流扫描分析,画出三极管在最大不失真状态,即时的输出特性曲线(如图1.13所示)。由公式得,。由公式得,。图1.13 计算时所绘制的输出特性曲线3电路基本参数测定(1)电压放大倍数的测定图1.14所示的是电压放大倍数的测量电路。由数据计算得图1.14 电压放大倍数测量电路(2)输入电阻的测定图1.15所示的是输入电阻测量电路。由数据计算得图1.15 输入电阻测量电路

6、(3)输出电阻的测定测量输出电阻时,需要将原输入信号置零,将原负载替换成一个交流电压源。测量其输入输出端的电压与电流,测量电路如图1.16所示。由数据计算得:图1.16 输出电阻的测量电路(4)频率特性仿真利用Multisim软件中的交流仿真分析,可以轻松的得到电路的幅频和相频特性曲线,如下图1.17所示。从特性图上可以看出的最大值,即max y为104.77。由通频带定义,将标尺置于幅频特性曲线两侧处,即得到上下限频率。由此可得,下限频率,上限频率,通频带为。图1.17 幅频特性仿真五、实验结果分析从实验得出的结果来看,在误差的允许范围内可以认为本次实验是正确的。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7、对待。即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设置问题。设置好一个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是本次实验成功的开始。反之,就会成为误差的来源。这也是实验一最为重要的一点实验二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与仿真一实验要求1.设计一个阻容耦合两级电压放大电路,要求信号源频率10kHz(峰值1mv) ,负载电阻1k,电压增益大于100;2.给电路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3.测试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和频率特性;4.改变输入信号幅度,观察负反馈对电路非线性失真的影响。二. 多级放大电路原理图3. 实验步骤 1.测试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1) 反馈引入前放大倍数Au=119.894mv/707.069u

8、V=169.58输入电阻Ri=707.069uV/90.686nA=7.8k输出电阻Ro=707uv/231.552nA=3.05k(2) 反馈引入后放大倍数Au=28.319mV/707.08uV=40输入电阻Ri=0.707mV/1.826uA=0.387k输出电阻Ro=707uv/2.524uA=280(2)验证因为,。若想验证,即验证。实验电路图: 从交流表的读数可看出,=626.939uV =707.08uV 所以基本可得到, 进而得到。3、测试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频率特性和,值 实验原理电路图如下: (1) 反馈引入前由上表可得: 在幅频特性曲线中,最大幅度为172可得对应两个频率即

9、为上限截止频率和下限截止频率为fL=2.2936kHz ,fH=13.0441kHz.。(2) 反馈引入后由上表可得: 在幅频特性曲线中,有最大幅度为40.0173,可得对应两个频率即为上限截止频率和下限截止频率,从数据中可看出,fL=9.1385kHz ,fH=141.6495kHz.。4. 测试负反馈接入前后电路输出开始出现失真时的输入信号幅度(1) 反馈引入前通过对信号幅值的改变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图,可得到当输入信号幅值为3mV时,输出信号开始出现失真.(2) 反馈引入后通过对信号幅值的改变观察输出信号波形图,当输入信号幅值增大到5mV时,输出信号开始出现截止失真。4. 实验结果分析(1)

10、 根据验证实验仿真可得,当电路引入深度负反馈时,放大倍数几乎仅决定于反馈网络,而反馈网络通常由电阻组成,因而可获得很好的稳定性。(2) 根据实验结果可看出引入串联负反馈后,输入电阻增大了,输出电阻减小了,放大倍数减小了但是电路更稳定了,而且通频带也变宽了。(3) 根据实验电路仿真结果看,放大电路的输出电压在引入负反馈后减小了。这是因为电压增益与通频带的乘积为一常数,所以当引入串联负反馈后通频带会增宽,同时电压增益也将减小。实验三 阶梯波发生器的设计与仿真1. 实验要求1.设计一个能产生周期性阶梯波的电路,要求阶梯波周期在20ms左右,输出电压范围10V,阶梯个数5个。(注意:电路中均采用模拟、

11、真实器件,不可以选用计数器、555定时器、D/A转换器等数字器件,也不可选用虚拟器件。)2.对电路进行分段测试和调节,直至输出合适的阶梯波。3.改变电路元器件参数,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确定影响阶梯波电压范围和周期的元器件。二、实验原理第一、先产生方波,也就是做出方波发生器;第二、通过微分电路得到上、下都有的尖脉冲;第三、通过限幅电路,保留下所需的正脉冲;第四、通过积分电路累加输出一个负阶梯。其中一个尖脉冲对应一个阶梯;第五、在没有尖脉冲时,积分器保持输出不变,在下一个尖脉冲到来时,积分器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积分。第六、积分器进行积分累加,如此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系列阶梯波。3. 实验步骤1 方波

12、发生器 图中R2,R1组成正反馈电路,R3和C1组成负反馈电路,实稳压管D1,D2起着输出限幅作用。输出波形为:2 方波电路+微分电路由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发生突变,当方波发生器电压发生突变时,负载电阻两端也发生突变,当方波电压在下一段时间不发生突变时,电容开始放电,负载电阻两端电压开始减小,最终变为0,下一个阶段仍是方波发生器电压突变,电容充电,电阻两端电压增多,然后方波发生器持续,电容放电,电阻两端电压降低,如此往复。3 方波电路+微分电路+限幅电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对波形进行限幅,只留下正向部分电 压。输出波形为:4 方波发生电路+微分电路 +单向限幅电路+积分 5阶梯波发生器1在累

13、加积分电路基础上加上电压比较器。2再加上控制开关就组成了完整的阶梯波发生电路。输出图形:从波形图可以看出,输出地阶梯波周期为20.171ms,输出电压为8.934V,阶梯个数为5,基本达到实验要求。四.实验结果分析1调节电路中的哪些元器件值可以改变阶梯波的周期(1)首先改变R3,将R3阻值变大,波形图如下:通过波形图可看到周期变为26.325ms,得到结论在改变R3后T增大。(2) 改变C1,将C1容值变大,波形图如下:通过波形图可看到周期变为52.137ms,得到结论在改变C1后T增大。改变R1与R2的比值,使R2/R1增大。通过波形图可以看出周期为7.863ms,周期减小。综上所诉;改变R

14、3、C1的值或R1与R2的比值能够改变阶梯波的周期,并且阶梯波的周期与R3、C1的值或R1与R2的比值成正比。2 调节电路中的哪些元器件值可以改变阶梯波的输出电压范围(1) 首先改变R12,将R12阻值变大,波形图如下:可以看到,输出电压范围变为-0.607V到-9.013V之间,可得到结论输出电压范围变小。(2) 再改变,将C3容值变大,波形图如下:从输出波形看到,输出电压范围变为-8.644V到-0.238V之间,可得到结论输出电压范围变小。综上所诉:R8和C3可以改变阶梯波每个阶梯的高度,也即可以改变两次输出电压跳变之间阶梯的个数,但周期跟幅度不变。且R8*C3与每个阶梯波的高度成反比。 实验体会这次是我第一次做EDA实验,对于EDA和Multisim软件的某些功能还是有点生疏。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某些实验要求的波形出不来,线路的参数不符合要求等,我都会尽力去检查线路,争取找到问题所在,实在有问题的时候还是要请教其他的同学和老师。不过,最终我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总体来说,实验还是进行得比较顺利的。通过此次EDA设计的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在实验中少出问题,课前的预习工作就必须做得扎实。经过了一个暑假的休息放松,我已经渐渐淡忘了模电的相关知识。但是经历了EDA设计的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