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52879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ppt(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子语类三则,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观书有感 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儒学大师朱熹,关

2、于朱熹,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理学思想,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理学产生的背景,在宋明

3、理学九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九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儒家经典易诗书礼春秋,朱熹都有注释和研究。另外,在历史、文学甚至道教典籍方面,朱熹也有广泛的学术兴趣。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和孟子并称四书,并用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

4、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朱熹的贡献,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ku,nn,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

5、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第二则1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 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翻译 (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

6、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第二则2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翻译 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第二则3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

7、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翻译 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第二则4 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翻译 “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

8、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第三则1 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翻译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

9、,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第三则2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翻译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第三则3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

10、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翻译 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第三则4 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翻译 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第三则分析:讨论义与利的问题。 孔子把义利对立起来,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也不言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朱子“重义轻利”。不否定“利”,提高生产力水平;但要重视道德修养。 “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所欲”,是“人欲之私”,要严守义利分别。 朱子“学无深浅,并要辩义利”。,有关读书的名言,有关读书的几个典故,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1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1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1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