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实的新动向及其治理_吴生华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09738683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7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失实的新动向及其治理_吴生华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闻失实的新动向及其治理_吴生华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失实的新动向及其治理_吴生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失实的新动向及其治理_吴生华(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76 T E L E V IS IO NB R O A D C A S T B R O A D C A S T 视听纵横 B R O A D C A S T T E L E V IS IO NB R O A D C A S T B R O A D C A S T 视听纵横 B R O A D C A S T T E L E V IS IO NB R O A D C A S T B R O A D C A S T 视听纵横 B R O A D C A S T 自从 纸做的包子 这一虚假新 闻被揭露以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 打假的热潮, 违背 “真实是新闻的生 命” 这一铁律的教训, 让

2、新一代的新 闻工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应该说, 像 纸做的包子 这种完全虚构、 导 演的假新闻,已经走到了新闻失实 的极端,是非常恶劣的故意失实行 径, 这种情况并不是很普遍。但从无 意失实走到蓄意泡制,从事实失察 走到虚构导演,在这几年新闻界不 重视真实性教育状况之下,有其发 展的必然性。特别是近几年, 新闻失 实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动向,必须引 起新闻界的高度重视。 首先是策划失实。近年来, 新闻 策划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在这里, 所谓的新闻策划,能够策划的只能 是新闻报道或者新闻报道活动的形 式, 而不是新闻事实。但确实在不少 报道或活动策划过程中,新闻事实 成了随意摆布的材料,新闻报道活 动

3、成了熟人圈子的 “自娱自乐” 。譬 如说, 街头随机的调查性采访, 不是 真正走上街道,寻找合适的采访对 象, 而是找几个熟人, 按照事先设计 好的 “台词” 展开问答, 这样的采访就 离真实较远。 这也就是所谓的 “设托” 。 应该说,较为大型的新闻宣传 活动, 为了增强场面的可控度, 事先 联系好参与的嘉宾, 或现场参与, 或 通过电话、 短信、 电子邮件和B B S进 行提问、 评论, 也是真实的。但笔者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一次活动却不 是这样。2 0 0 7年8月, 某频道承办了 省政府组织的一次农技方面的现场 咨询电视直播活动,各地都设立了 分会场组织涉农干部和农民群众集 中收看。活

4、动开始后, 主持人提到笔 者所在地有一位养猪大户就母猪养 殖的政府贴补政策问题,通过农民 信箱提出了问题,然后主持人就请 省农业厅厅长作了详尽的回答。看 到这一场景之后,笔者与记者商量 最好能够采访到这位提问的养猪农 户。但一问在现场收看的市畜牧兽 医站领导,他说印象中全市5 0 0多 户养猪大户名单中似乎并没有这个 名字, 再请站里的同志协助查找, 也 还是没有结果。后来我们想起, 农民 信箱都是实名注册的,就又请也在 现场收看的市农村经济信息中心领 导联系查找,找到了这一农户所在 的镇和村, 记者们非常兴奋, 马上前 往采访。结果找到这一农户之后, 却 又碰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位农 户说

5、他根本不知道这么一回事, 并 且说, 他是养鸭的, 干吗要问养猪的 问题呢?但活动中提到的名字和所 在地都是对得上号的, 只能说, 策划 人策划的时候顺手从农民信箱的注 册名单中随便找了个名字,把这个 问题安在了他的头上,只是他意想 不到的是, 会有人这么认真, 会真的 去寻找这个人。 近年来,新闻失实的新动向还 有就是语境失实。主要表现为, 一是 不考虑前后话语上下文的连贯性, 随意剪辑、 随意摘取片言只语使用。 尤其是广播电视同期声采访的任意 剪辑使用。二是不考虑采访对象当 时说话的情境和气氛,使用采访对 象的一些话语。2 0 0 7年7月2日, 教 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向新闻界介 绍高校

6、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有关情况时谈到: 网上说, 教育部新 闻发言人王旭明有个很著名的言论 叫 “媒体无知论” 。本人惊讶, 乃看原 文:“对于包括资助困难学生这样大 的国家政策, 媒体不去积极宣传, 说 浅了是无知,说深了是对国家政策 的漠视” 。原来如此, 相信有逻辑感 的人, 都不会得出这就是 “媒体无知 论” 的。如此 “无知” 之论在网络及各 种传媒上横行数日,招致一堆口水 与 “板砖” 之后, 被更热闹的新闻和 评论所替代,少有人细究此“无知 论” 的前因后果, 表达语境。媒体挑 了自己认为有用的话说,评论者找 自己有用的论句论述,公众也就自 觉接受不完整的信息。 “媒体无知

7、论” 就如此这般地 “无知” 下去了。王 旭明表明观点认为:查阅发言者原 话和一些媒体的报道,时常会发现 断章取义。媒体选择最吸引眼球的 点没错, 这是新闻规律。可还有一条 新闻铁律, 就是真实。起码, 得告诉 读者某句话的前后语境,让他们自 己做分析判断吧。 确实, 采访话语的过份剪辑, 甚 至摘取片言只语使用,是对采访对 象的极不尊重,也是造成语境失实 的首要原因。这里顺便再说一个对 采访对象不尊重的现象,就是有的 台的记者, 他觉得内容够了, 采访对 象话还没有说完, 就开始收话筒, 使 得采访对象非常尴尬,相信这位采 访对象下次再有媒体希望采访他 时, 他会一口拒绝。也许有的记者会 说

8、,当前新闻采访时效竞争十分激 烈, 记者采访也要追求高效, 但这样 的高效,造成的后果却是报道失实 的可能和媒体整体缺乏礼貌的不良 形象。 第三, 读报、 转录播出对失实新 闻的接力传递也是不容忽视的问 题。近年来, 一些读报、 搜索性新闻 节目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专 门搜罗、摘录一些能够吸引眼球的 新闻。这些新闻内容,如果来源可 新闻失实的 新动向及其治理 吴生华 业务研究 !“ 2 0 0 76 视听纵横 T E L E V IS IO NB R O A D C A S T T E L E V IS IO NT E L E V IS IO N 视听纵横 T E L E V IS IO

9、NB R O A D C A S T T E L E V IS IO NT E L E V IS IO N 视听纵横 T E L E V IS IO NB R O A D C A S T T E L E V IS IO NT E L E V IS IO N 靠、事实准确的话,还能够取信于 人。但问题是,某些这类节目的编 辑, 明明知道所摘、 所转内容过于离 奇, 其真实性值得怀疑, 但就是抱着 “即使失实也不是我的责任” 的态度 编排播出,造成了假新闻的扩散传 播,纸做的包子这一虚假新闻的 扩散, 应该说一些转摘、 转录播出的 媒体, 同样需要承担责任。 此外,新闻节目主持人随意编 写串连词和

10、随口的点评脱离新闻事 实, 也是近年来新闻失实的新动向。 近年来,民生新闻以及民生化的新 闻主持播报方式受到观众追捧, 但 一些主持人也落下了信口开河的毛 病。一说起什么什么, 就是 “我有一 位朋友” 怎么怎么, 或者就是 “今儿 个早上我出门碰到李大妈”怎么怎 么,“今儿个早上” 你还赖在床上呢, 哪里碰得到什么李大妈张大爷, 只 能说是随口的胡谝。虽然, 新闻播报 需要故事化的表达, 才能吸引观众, 但这个故事应该是新闻事实当中本 身具有的,而不是来自于胡乱地编 造。当然, 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随意的 点评, 离新闻事实太远。特别是一些 随意摘播网络新闻的点评,议论半 天, 如果所谈论的由头

11、真实的话, 还 算事出有因。但如果一番评论下来, 面红耳赤之余,发现原本就是子虚 乌有, 或是断章取义, 与新闻事实或 新闻当事者说话的本意差之甚远的 话,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难 免要打点折扣。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包括新闻 的整体事实和细节都必须真实, 包 括新闻采访和编辑播出的整个过程 都需要把关。虽然上述新闻失实的 新动向, 都是属于某一方面, 或细节 性的, 但合在一起, 就造成了对新闻 业整体公信力的损害, 因此, 治理新 闻失实的新动向必须从队伍抓起、 从观念抓起、 从细节抓起。一是队伍 教育, 要教育整个新闻从业队伍, 重 视新闻真实性的把关。二是从观念 抓起, 新闻真实是一种

12、观念, 更是一 种态度, 只有全行业树立了 “真实是 新闻生命” 的观念, 才能全线把关, 不留漏洞。三是从细节抓起。 “千里 之堤, 溃于蚁穴” , 细节失实就是新 闻失实的 “蚁穴” , 今天一个细节的 失实你觉得无所谓,明天整条新闻 的失实你也就有可能觉得没关系, 新闻真实性的 “大堤 “就有可能一溃 千里。此外, 新闻管理方面的考核也 要从实际出发, 不搞过度竞争, 才能 让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够从容应对, 立足长远发展,更好地为广大的听 众观众服务。 (作者单位: 平湖广播电视台) 在新闻业界和学术界,“偷拍” 、 “暗访” 、“隐性采访”等已是个老掉 牙的旧话题, 赞成者有之, 反对者

13、也 不乏其人。但是今年7月北京电视 台聘用人员訾北佳携带秘密拍摄设 备采用 “偷拍” 方式炮制的 “纸箱馅 包子” 假新闻则着实为 “偷拍” 再一 次亮起了 “红灯” 。在这一事件中, 媒 体的公信力在社会公众面前打了折 扣, 媒体自身形象遭到了极大损害。 其教训之深刻、惨痛值得我们每位 从业者认真反思和铭记。可以说这 一次又是 “偷拍” 惹的祸, 试想如果 没有 “偷拍” , 訾北佳纵有天大的能 耐也不可能炮制出这样的假新闻。 联想到当前在媒体中十分盛行的 “偷拍” 现象, 笔者认为, 应该坚决对 “偷拍” 行为大声喊:“停” 。 “偷拍” , 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自 己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进行的隐

14、蔽性 采访行动,表现在电视采访中就是 “秘密拍摄” 、“暗访” , 多见于揭露、 批 评等舆论监督类节目。因其能增加 新闻的真实性和吸引力,提高节目 收视率而正在许多电视栏目中“畅 行无阻” ,成了记者们完成任务的 “常规武器” 和对付采访障碍的 “杀 手锏” 。 孰不知, 当 “偷拍” 屡试不爽之 时可能就是记者陷入法律诉讼之 日,“偷拍”面临的法律风险正越来 越大。 有一份统计资料,2 0 0 5年北京 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共审理了1 5 件新闻侵权的案子, 其中有1 4件判 媒体败诉, 这1 4案子中又有9件与 “偷拍”有关。 (新华网北京频道 作 者: 李京华 、2 0 0 5年1月2日) 。 围绕 “偷拍” , 笔者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 在受调查的1 0 0个人中, 有8 1个人 对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使用“偷 拍” 表示反对, 人数之多大大出乎笔 者的意料。他们普遍认为, 不管是舆 论监督还是出于其他目的,“偷拍” 都是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违背了 “以人为本” 的内在要求。 “纸箱馅包子” 事件 为 “偷拍” 再亮 “红灯” 徐定华 业务研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