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往(公开课课件).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9736836 上传时间:2019-10-2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生交往(公开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师生交往(公开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师生交往(公开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师生交往(公开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师生交往(公开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生交往(公开课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生交往(公开课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画说明了什么?,漫画中学生记忆中全是老师的笑脸、信任和鼓励,说明师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彼此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促进。,第六课 师生之间,第二框 师生交往,预习提示:,1、教学相长的内涵? 2、怎样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3、怎样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4、如何建立良好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板块一:教学相长,活动组织者,板块一:教学相长,活动陪伴者,板块一:教学相长,学习倾听者,板块一:教学相长,家校沟通者,“师生关系”小论坛,是什么使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矛盾状态?,一句话描述你学习生涯中与老师的关系,师生交往,教学 相长,老师,学生,引领指导,交流互动,相互陪伴 相互促进 共同成长,主动参

2、与勤学好问 表达观点见解 分享学习感受 分享学习成果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一、教学相长的内涵?,每学期,我校利用自习课时间,各年级分班级举行了师生评教活动。学生给各科老师打分,并指出老师上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在听取了学生的建议后,按学科做了调整,并结合本学科特点调整上课状态和模式。,材料体现的是师生间一种怎样的场面?,体现了师生间教学相长,友好互动,情景在线,陈然进入中学后,认为学习生活只靠自己就能解决问题,她不喜欢与人主动交往,还嫌老师啰嗦

3、,觉得老师对她要求太严格了,认为老师不喜欢她。身为班干部,对班级的一些工作从不主动找老师说,路上见了老师也喜欢躲着走;课上不积极发言,课下自己买了许多参考书,认为靠辅导书就能学好习。可结果半年后她的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却倒退到班里最后。,思考:陈然的经历说明什么问题?,二、怎样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1、主动参与,勤学好问 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勤学好问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 真诚、恰当地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既是对老师的积极反馈,也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新资源; 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可以促进师生共同进步。,一天数学课,老师让小林发言,由于小林恰逢这一题没有完

4、成,慌乱中就拿起同桌的本子作答,可还是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批评了他一番后,又对他的同桌说:“不要让小林影响你的学习,看来我该给你换个座位了。”听了这话,小林愣住了,没想到这话出自他最喜欢的老师。为什么老师要这样说,仿佛我是一个“危险分子”,要让别人避之不及,你深深刺痛了我。,如果你是小林,接下来你会怎么做呢? 请你尽可能多地设想出小林不同的做法。同桌讨论回答。,2、学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是我们成长的重要内容。 老师的表扬意味着肯定、鼓励和期待,激励我们更好的学习和发展;老师的批评意味着关心、提醒和劝诫,可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改进不足。对待老师的批评,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老师批评的内容和用意

5、上,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二、怎样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与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1、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 2、相信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 3、坦诚相待,注意沟通方式。 4、求同存异,主动关心。,方法与技能P69,板块二:亦师亦友,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师生,师生乐学,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并进,朋友,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方法?,1)彼此尊重 A 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B 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体现我们内心的情感和态度,而且表现在与老师日常交往的言谈举止中。 2)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A 在平等相待、相互促进的师生交往中,我们可以和老师成为朋友。老师是我们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也是我们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B 老师给予我们生活上的关心和情感上的关怀,我们也应该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师生交往,教学相长,亦师亦友,教与学的关系,彼此尊重,正确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正确面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